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待燃中: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前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20 11:29:27 | 文章來源: 《畫廊》

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超級星星”

伴隨著聖馬可廣場上的鐘聲,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即將在這個初夏迎來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和德國卡賽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聖保羅雙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其中又以威尼斯雙年展最為人所津津樂道。

1893年4月19日,當時的威尼斯市長裏卡多•塞瓦提可(Riccardo Selvatico)發起策劃一個義大利的藝術雙年展的提案,是為了慶祝國王與王后的銀婚,威尼斯市議會通過了這項決議;1895年第一屆威尼斯雙年展拉開了帷幕,第一次公開展覽就吸引了20萬觀眾前來。正是從第一屆開始一直保留著每位參展藝術家只允許一件作品參加展覽的慣例,參展作品多以時下誇張大膽的風格出現,引發觀眾的熱議。1897年威尼斯現代藝術畫廊的成立及為雙年展設定的藝術評論獎的確立不但是藝術批評史上的里程碑,同時又給雙年展指明瞭發展方向:堅持推廣超現實的當代藝術。20世紀30年代的一系列出國展覽和自由體制下的融資方式進一步擴大了雙年展在歐洲的影響力,歐洲當代藝術在水城融合併發展壯大,開始吸引其他洲的當代藝術大師前來參與,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流派多次在這裡得到認可和發揚,給威尼斯雙年展奠定了良好的國際地位。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演變,威尼斯雙年展涵蓋了幾乎全部藝術板塊:建築雙年展、威尼斯電影節、舞蹈、音樂、戲劇節五個部分的廣博精深的藝術競技也讓威尼斯雙年展得到了“藝術界的奧林匹克”之稱。世界頂極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和收藏家每隔兩年相聚在此共同討論和推動最前沿的當代藝術發展是一個宏大的盛況。

全球化的當代藝術

“為當代藝術指引潮流風向,啟發當代藝術在未來的發展”是威尼斯雙年展幾個世紀以來不變的宗旨,手持這個風向標的策展人成為每一屆雙年展的熱點關注之一。每屆威尼斯雙年展有兩大看點:一個是由組委會聘請的主策展人召集的主題展;另一個則是各國選派藝術家代表參加的國家館大展,兩者在毗鄰的場地同時段舉行展覽。主題展的主策展人提出該屆雙年展的主題理念,國家館的各國主題需要和雙年展的理念呼應,因此每屆雙年展主策展人的策劃思想都成為了重頭戲。

2010年5月公佈的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視覺藝術部分主策展人百思•庫萊格(Bice Curiger)在受任後接受媒體採訪表示:“能夠成為威尼斯雙年展的主策展人,這是極大的榮譽和榮耀。威尼斯雙年展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年展之一,它對世界當代藝術進行了總體概括,我很期待這次挑戰。”“挑戰”對於這位國際策展人來説是一件有趣的事,集藝術史家、評論家和國際策展人于一身的百思畢業于瑞士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從1984年到1994年,百思加入瑞士國家藝術理事會,因她對文化和藝術的貢獻,多次獲得蘇黎世的文化勳章。1993 年起擔任蘇黎世美術館策展人,在這期間策劃了“托馬斯赫塞豪恩 - 蘇黎世藝術協會獎”( “Thomas Hirschhorn – Award the Zurich Art Association”)等當代藝術展,公共事務、藝術與公眾關係等社會性的事件在百思以往的展覽中多次涉及。正如雙年展主席保羅•巴拉塔(Paolo Baratta)所言,“長期為當代藝術做研究、評論和策展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是組委會決定任命百思為主策展人的原因之一。”

怎樣將當代藝術的能量匯集在這個藝術之都並在世界中發揮巨大的影響力?近年來各國文化藝術交流日趨密切,前進中的當代藝術不僅僅停留在單一的藝術領域,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策展人及評論家願意把當代藝術的表達當成國際公共事件來看待,當代藝術的發展需要逐步擺脫“小眾”的框子走向大眾的層面,“聆聽”與“溝通”等關鍵詞被當代藝術評論家們多次提及。今年雙年展的主題“IllUMInazioni”下的關鍵詞“Illuminazioni”(點燃)和“Nazioni”(民族)的提出也證實了在本屆的威尼斯雙年展上百思·庫萊格(Bice Curiger)將借助這個更大的平臺繼續把當代藝術在全球化進程中與社會和公眾的相互關係這個思路發揮到極致。

擔任今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 百思•庫萊格

欣喜之光

54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關鍵詞之一“Illuminazioni”是百思受法國象徵派詩人阿瑟蘭波詩中描繪的美妙又瘋狂的“夜景”和德國哲學家、思想家瓦爾特••本雅明的《超現實主義》的“世俗啟示”所啟迪, 以泥金裝飾手抄本的中世紀古老藝術與12世紀波斯的照明理念作為學術支撐,身為藝術史家的她又從文藝復興晚期威尼斯畫派代表畫家丁拖列托(Tintoret)的後期繪畫作品中的光線中得到靈感所提出。這個詞在義大利語中有著三層含義:第一是照明,照亮;第二是靈感與感悟;第三是宗教意義上的啟示和啟迪。三層含義融合最終所成的“閃光的焦點”及“焦點”所帶來的啟發性是策展人整體策劃的思路。在同一媒介中、不同的元素相互碰撞從而産生的亮點是百思對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構思的主題思想。藝術家對過往藝術以及藝術本體語言的自我反省,隨之而來的創新是當代藝術的決定性因素。藝術家不斷挑戰現有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思維理念,與不同元素摩擦從中尋找新的亮點。威尼斯雙年展提供了一個國際性的舞臺,藝術家的作品作為一個媒介形式展示,吸引公眾的參與和互動,從而引起共鳴甚至引發共同關注的話題及評論,在全球化的事態中形成“焦點性”。本屆雙年展將丁拖列托(Tintoret)後期的藝術思想作為紐帶將當代藝術、歷史和威尼斯情懷串聯起來,一如他的繪畫中讓人激昂、欣喜的光,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讓眾多專業人士和藝術愛好者充滿著期待。

大世界裏的小家

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國際主題展“製造世界”使當代藝術全球化問題持續升溫,而和本屆雙年展主題“Illuminazioni”聯繫緊密的另一個關鍵詞“Nazioni”,意指國家、民族。為了加強本次國際展覽和參與國藝術家的國家意識,百思特意對所有國家的參與者提出了5個問題:

1.你覺得在哪是“家”?

2.未來説英語或其他語言?

3.藝術團體是一個“國家”?

4.在你身上有多少國家感?

5.如果藝術是一個國家,在憲法中應該如何書寫?

百思表示:“所謂‘民族’的啟示,是對藝術世界最新發展的比喻,在很多地方藝術家形成了群體,小眾且多樣性,引領著當地的活動與趨勢。”當代藝術在近十幾年迅猛發展,從小眾藝術和精英藝術過渡到被大眾認識與接受,到現在儼然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藝術群體自身的推動在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與以前的藝術家們喜歡獨立性創作不同,今天的藝術家更多的願意溝通與合作。近年來各國藝術家們不斷打破文化差異進行嘗試溝通與合作,使得當代藝術西方中心論漸漸趨於世界藝術一體化。縱觀從以前的區域化到今天的全球化進程中,國家經濟、政治環境及群眾的文化水準和當代藝術的受眾程度使得不同國家、不同區域有其獨特的當代性,因為處在當今全球化的環境裏,使得不同的文化藝術需要碰撞和融合來適應全球化的進程,也正由於面對不同層面的文化藝術差異,討論“當代藝術”才會顯得極具意義。藝術比較時期已經淡出,把整個世界的藝術環境看做一個相互融合的大家庭,每種藝術形式、每個藝術群體就是一個小家,在這個大家庭裏的小家相互“聆聽”與“溝通”,共同推動著當代藝術的發展,本屆的威尼斯雙年展無疑期望扮演“家庭資訊中心”的角色。

外,主題展公佈參展的82名藝術家中有32名是197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藝術家,32名為女性藝術家,由此大膽暢想代表群體的差異與親密性的藝術社區 、國家主義、當代藝術的年輕化趨勢、當代藝術包容性等問題勢必會出現在本屆雙年展的熱議話題之列。在名單中的中國藝術家除了已透露的宋冬之外,中國年輕藝術家宋濤和季煒煜的藝術群體“Birdhead”(鳥頭)也赫然在列。

國家館

威尼斯雙年展是唯一設有國家館的國際雙年展。而國家館的落戶,代表著一個國家對當代藝術的重視程度。1907年的第一個國家館在威尼斯落戶(比利時館),標誌著威尼斯雙年展由一個國家展覽提升為了一個國際展覽,在此之後的威尼斯雙年展逐年增加國外館,匈牙利(1909年)、德國(1909年)、英國(1909年)、法國( 1912年)、瑞典(1912年)、俄國(1914年)等歐洲主要國家陸續成為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國。50~60年代美國及美洲其他國家的參展帶來了前衛的波普藝術並引起極大反響,威尼斯雙年展也因為美國國家館的熱烈反響開始把當代藝術關注重心從歐洲向美洲平衡。同一時期的日本參展使東方當代藝術出現在西方視線。1980年中國首次受邀參展,但自1982年以後就一直中斷,直到2005年中國國家館才正式落戶威尼斯,此舉意味著中國的當代藝術從被隔離在主流藝術之外逐漸演變到受國家的重視。

本屆的國家館值得期待的驚喜頗多,除了往年的參展國外,安道爾、沙烏地阿拉伯、巴林王國、孟加拉國、馬來西亞、盧安達共和國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而剛果和印度是在1968年和1980年久別後重返該展,一系列國家的加入將會帶來更多當代藝術新的元素。

常學術的關注會伴隨著一片爭議,作為一個風向標式的展覽,威尼斯雙年展長期以來都不乏各方評論的聲音。當宣佈義大利著名的藝術史家、藝術批評家與辯論者維多裏奧(Vittorio Sgarbi)任命為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館策展人時,義大利藝術評論界一片喧嘩聲起。部分評論家認為此前一直聲稱討厭當代藝術的他不能讓義大利當代藝術發揮出色,但國家文化部卻為他辯護聲稱這位對義大利古典藝術有深刻研究的學者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讓國家館在本次雙年展上出彩。在維多裏奧(Vittorio Sgarbi)隨後公佈的義大利館的計劃書中開篇就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是當代藝術?”在隨後他的回答是:“當代藝術應當是超越時尚和趨勢,所有的藝術都是當代藝術,我們在今天看到的是當下的藝術形式,而前人在他們的時代看到以前的藝術也是他們的當代藝術,只是所處的時代不同。”這份計劃書也談到了他對美的理解是多方麵包容性的,並表示今年是義大利統一150年,義大利悠久的藝術史是國家的閃光點,他會從文藝復興中找靈感,將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做很好的結合來呼應本次雙年展的主題。對於一個是一直排斥當代藝術的古典學者如何將古典藝術和當代藝術很好地結合,義大利的評論家們正等待著兩者碰撞所産生的有趣效果。

國館在上屆雙年展中的簡陋裝置作品招來不少嘆息之聲,今年在學術味濃厚的策展人彭峰的帶領下,潘公凱、楊茂源、蔡志松、梁遠葦、原弓5位藝術家將重磅出擊,期望在威尼斯颳起一股強烈的中國當代藝術之風。

這個學術界的風向標展覽將給今夏的藝術界帶來怎樣的衝擊?又將給當代藝術指向哪個方向呢?答案將在6月4日揭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