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畫石説

時間:2010-08-25 08:54:35 | 來源:藝術中國

文/ 趙力

畫如人

雪松,對繪畫有著強烈的偏好。這種偏好,既源自他的內心,也立基於他所接受過的教育。雪松,80年代就讀本科的時候,川美正處於“萬壑爭流”、“人才輩出”的輝煌時期。在墻內墻外各種思潮的鼓噪聲中,雪松的創作總是顯得那樣的沉靜,亦如他內斂的性情。繪畫,在雪松看來,不僅僅是一種可以憑藉的創作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理解和情感釋放的適宜介質。於是,雪松愈來愈沉浸其中,享受著由此帶來的興奮與愉悅,並漸漸生成出了自己對繪畫的那份執著。雪松,並不在乎光陰的荏苒,也不在乎時流的遷變。正如具有悠長傳統的繪畫本身,雪松把繪畫的創作也視為某種程度上的精神漸修,也就是説“他的畫是從他的內心自然而然地慢慢成長出來的東西”,是他的個體生命經驗的組成部分。正因為如此,透過作品的表像我們總是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喜悅、他的傷感,以及他的敏感、他的感喟。畫如其人,這是中國人的一句老話,但是在老生常談之中,我們常常忘卻或者開始漠視它的存在。然而,雪松對於繪畫的執著與踐行,可以説是個人性的氣質特徵,或許也可以稱之為“畫如其人”的某種當代注腳。

“他山”為“我山”

 雪松開始畫石頭了,他把這個自2007以來的作品系列統稱為“山石系列”。在中國,石頭是具有特殊性的審美對象,而所謂的“賞石文化”也具有著悠長的歷史軌跡。提出“石有大小,其數四等”的白樂天,發明“瘦、透、漏、皺”四字訣的米元章,酷愛奇石以“醜而雄、醜而美”的鄭板橋,皆是“好石成癖”的代表。石頭雖是大自然的傑作,但是賞石卻是人類情感、哲理、信念和價值觀的投射過程。古人的賞石,“大而奇者”可迭石造園,“百仞一拳”則案頭清供,而以石為題賦詩作畫者又可謂是賞石文化的“升級版”。迭石造園,津津于“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小中見大”;案頭清供,突出的是“千岩萬壑來幾上,中有絕澗橫天河”的奇妙,講求的是“蕪爾不言,一洗人間肉飛絲雨境界”的禪定。但是無論是迭石造園,抑或是清供案頭,觀賞的還是“他山之石”的妙處,形構的還是“他山之石”的妙用。唯有以石為題的創作,才是自“他山之石”為“我山之石”的有機轉化,將針對自然景觀縮影和直觀形象美的觀賞,最終提升至人類情感意識的突出創造。雪松,不是“好石廢事”的米元章,也不是“構奇攬勝”的計無否,卻像極了“目所到即圖之”的林有麟。萬曆年間的林有麟,曾著有圖文並茂長達四卷的《素園石譜》,推崇的是以石通禪的靈機,實踐的是“蕪爾不言”的畫境。即便景仰“他山之石”的“自然而然”,但是以“玩是一種方式,畫畫是一種習慣”為口頭禪的雪松,亦如林有麟那樣,不願意成為賞石的旁觀者,心裏想的還是化“他山之石”為“我山之石”,手里正在做的還是于“自然而然”中的創作轉機。


“印心石”與“屋漏痕”

雪松畫石,起初最重刻劃,斤斤于石頭的造型和體勢而樂此不疲。對繪畫的執著,更讓他的創作過程顯得過於漫長,往往累月經年才能罷手。這些的“我山之石”,往往是“人間奇物不易得,一見大呼爭摩挲”的奇石形象,集合了“起峰”、“聳秀”、“嵌空”、“玲瓏”的特質形態,雖然較好地展現了自己的技巧和堅持了繪畫的特性,然“我山之石”終為形拘,“我自為法”尚嫌空泛。在雪松看來,真正落實“我山之石”的法度則是放下法度的“自然而然”。於是乎,雪松有意識地不去在意那些完整構圖的追求、出神入化的刻畫以及不厭其煩的渲染,而是開始在石頭的形似塑造之外,突出石頭的氣質和風骨。“磊落雄壯,蒼硬頑澀”,無疑是石頭的氣節,而石頭的氣節則需要創造者的意氣所貫之,“無氣之石,則為朽骨”。“印心石”是晚清時代的一個比喻,指得是畫石者通過與創作對象的心心相通,最終達致彼此的交融一致。或許如今畫中的石頭,即是雪松心目中的“印心石”,不再是“足供娛玩”的爭奇鬥艷,是生命體驗的概括象徵,也是個人情感的升騰外化。於是乎,雪松更推崇精確有力之外的渾然天成。他,一方面強調“畫石畫樹無二般”,以“大間小”來“小間大”,形成穿插有致、高低錯落、聚散得宜的群石結體,體現出了應有的石質體積和空間層次;一方面即如“屋漏痕”的禪機,既反映在畫面中的線條化流淌印痕的“視覺的具體的語言”,又反映在對“自然而然”的憧憬以及偶發中的因緣與契機。

如琢如磨“芥子園”

毋庸置疑的是,雪松不是要畫“花石綱”,而是要造“芥子園”來了。在2009年以來的“石頭系列”中,表面上的變化是單一的石頭形象正逐漸被組織化的群石所代替。雪松似乎不再滿足為石頭的個體來樹碑立傳,他傾向於在更大的尺幅上營造出更宏大的場景。雪松的做法有點兒接近於園林中的迭石,在畫面中他將個體的石頭按照所設想的秩序,結合出整體性的結構、體積與氣勢;與此同時,雪松也在不斷消解或者模糊著這種整體性,亦如畫面中近似舞臺追光的方式,他總是藉此在有意識地突出一部分,又刻意地隱藏了另一部分。雪松的這種做法或許也出典于中國園林“藏”的理念,然而他的真正意圖仍然是平面中的空間營構。平面繪畫去營構宏大的空間,這既是一個經典的命題,同時也是藝術家必須面對的話題。亦如“芥子園”,物質的“芥子園”早已灰飛煙滅,但是“芥子園”也早已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傳説,因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芥子園”。雪松,煞費苦心地營造出的即是屬於自己的“芥子園”,同樣它“小中見大”地折射出的卻是我們各自的“營造法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