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上海外灘美術館新裝現身 首展《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18 15:45:10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在半個多世紀裏,亞洲文會大樓與當時國際重要博物館,包括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等,都建立了藏品交流和業務合作關係。在促進學術研究、推動文化交流、普及科學知識以及豐富市民生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為當時最大的東方學研究中心,也是上海知名的公共文化教育機構。

當年,在這幢五層大廈中,設有演講廳、圖書館、博物館陳列室。

1952年,這個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停辦,其多年積累的20328件自然標本、6663件歷史文物和藝術藏品分別構成了今天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的典藏基礎;其圖書館收藏的14000余冊中西文圖書,併入徐家匯的天主教藏書樓,成為上海圖書館的特藏。

執掌建築修繕和設計規劃重任的,是曾主持柏林“博物館島”設計的英國著名建築師戴衛·奇普菲爾德。這幢ART DECO風格的建築由當時的英商公社和洋行設計,為了使歐洲的西方建築形式能夠與上海這片“異國”土地相協調,在設計中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裝飾與風格,正是這種混合風格的特徵表現,賦予了這幢建築以非常重要的價值。戴衛·奇普菲爾德為了盡可能原汁原味地保護這幢歷史建築,在主要建築立面上都以1932年建成時的原貌為依據進行修繕。該建築設計圖紙完成于1925年,現都存于上海檔案館。

積累多年的20328件自然標本構成了今天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典藏基礎

整幢建築為一深入地段內部的細長長方體,沿街立面高大挺拔,唯一保護得完整的只有虎丘路進口處的墻體,負責歷史保護建築修繕設計的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建築師、總經理陳立繽透露,原本構成沿街立面的泰山磚非常堅硬,經過幾番清洗之後,才恢復到原本的青灰色,因為年代久遠,這幢大樓在1970年代也進駐過不少用戶,一幢建築中留下了諸多的時代痕跡,比如銅制的大門就是青島銀行的痕跡。水磨石地板的用料雖與現今相差無幾,但樓內的分割淩亂無序,有些破損已難以修復,只有到宜興去燒同樣的磚。

上海外灘美術館空間模擬圖

在忠於原建築風格的同時,戴衛·奇普菲爾德也考慮現代美術館的功能需求,修緝一新的外灘美術館向東進行了擴建,創造出一個首層面向博物館廣場開放,頂層為室外露臺的嶄新東立面,從建築語匯的角度而言,通過建築材料和比例上的關係,形成了與西面對稱結構的博物館廣場。

同時,為了能夠滿足定期更換的現代藝術展覽的要求,即所有的空間樓層均可以根據不同展覽要求進行劃分,設計師對原始空間的建築構造例如外露的房樑,做出了些許修改。最大的變動就是通過屋頂天窗的設計,將最上部的三層空間連通起來。至於室內色彩的選用,也遵循建築原貌,展廳空間均採用淺色調,穿插佈置少量黑鋼或木質傢具,從而為展覽提供了一個簡潔、寧靜的背景效果。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