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第8屆上海雙年展:世博語境中還有沒有“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10 11:03:59 | 文章來源: 新民週刊

 

價值與追求——精英的文化立場與尖銳的批判性

上海一直是中國當代城市文化的實驗場和前沿陣地。自1996年創辦以來,上海雙年展始終堅持立足上海這座城市,聚焦于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以豐富的當代藝術形態,推動中國乃至世界範圍的文化思考和視覺創造。十幾年來,上海雙年展確立了獨特的文化立場和問題線索。可以説,尖銳而精確的批判性,與社會同步的人文關注,是上海雙年展的價值所在。事實上,好幾屆雙年展的主題還具有先導性,精心確立的主題往往成為公共話題。比如2002年“都市營造”探討城市建設與空間構造,2004年“影像生存”反思都市媒體文化,2006年“新設計”聚焦于都市文化中的設計、時尚與消費問題,2008年“快城快客”思考城市化過程中的移民狀態。特別是民工回鄉探親遭遇大雪後面臨的困難以及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與藝術家與民眾的距離進一步縮短。

但是在世博會的宏大語境中,本屆雙年展又如何體現它天賦的批判性?如果在批判方面失語,勢必導致雙年展文化價值的流失。面對本刊記者這個問題,能説會道的許江居然一時語塞。但很快,他回過神來説:“世博會是大眾話語,是一次禮讚性的狂歡,在展現當今最新科技成果時,展品及過程都帶有很強的娛樂性,而雙年展是精英話語,承擔的是文化的責任,體現的是思想的效果。”

跨界與影響——對於藝術實驗和展覽制度的思考

他還認為:中國的策展人“還在路上”,所以應該根據國情達成這樣的共識:學術不分體制,只有身份才分體制。而中國的藝術家大多數是體制內的,那麼在越來越開放寬容的當今社會,批判性的準星應該鎖定民眾的普遍關切上,對城市化高度現代化帶來的問題進行思考。同時我們還應該對雙年展的辦展模式進行反思,這裡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同時,探索的基調和建設性的基調是不會改變的。

作為一個重要的藝術機制,雙年展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近30年來,雙年展更成為一個全球現象。與此同時,雙年展的日益趨同化和節日化也成為了國際學術界反思的重要問題。在雙年展日益體制化的今天,國際藝術界不斷尋求辦展模式的拓展和更新。就拿今年來説,全球就有40多個國際雙年展舉辦。“如何從這次雙年展的集體表演中脫穎而出,進一步確立起上海雙年展的學術形象?這是我們亟需討論的問題。”許江説。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認為:近年來,當代藝術展覽這個藝術的自治領域、這塊公共領域中的“飛地”已經成為全球資本生産、展示和消費的集散地,日益成為藝術資本交易和大眾文化享樂的場所,成為喧囂華麗的時尚秀場和節日狂歡。然而,對當代藝術家而言,展覽不只是交往空間、發佈空間或者實現空間,展覽首先是一個開放性的和流動性的創作空間。所以從“排演”出發,本屆上海雙年展將逐漸深化其對於藝術實驗和展覽制度的思考,強調展覽的策劃情境和展開的過程,強調展覽的創作與生産意識。

世博會是把全球匯聚到本土,而雙年展則是在不同的本土視野中激發出對全球問題的差異性關切;世博會是文化的輸入,雙年展是觀念的輸出,通過這一主動輸出的行動,本屆雙年展將成為世博會期間上海回饋給世界的一份最具文化前沿性和實驗精神的禮物。值得期待的是,本屆上海雙年展將沿著自身的歷史邏輯線索繼續前進,在新的文化語境中深化雙年展的學術思考、提升雙年展的國際影響力。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