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誼馮遠等代表委員共議中國美術“今天”立場

時間:2010-03-08 23:18:26 | 來源:中國藝術報

剛剛過去的2009年對於中國美術界而言確是值得回顧的年份。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集體亮相,以及業界借由新中國成立60年對於中國美術所做的回望,也令美術界思索與遠眺中國美術如何在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裏,用美術作品突出體現中國的文化自覺,以求得與我們的經濟地位相當的文化形象。在今年的“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也對這一話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理清中國美術於今日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站位與立場,切實建構以我們的民族文化本體為基礎的美術形象,對於處於新時期的中國美術而言大有裨益。

建構具有中國氣派的審美評判體系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美術創作在20世紀中國審美文化語境中形成了以“西方”為參照係與發展動力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革命範式和上世紀80年代現代化範式兩大美術立場;而自新時期始,美術界發出表徵屬於自己的“中國方法”的基本內涵。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靳尚誼表示,“文革”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在文化方面我們對自己的東西都是持否定的態度,對西方則是全盤的接受。整個上世紀80年代,我們都非常沒有自信,這在美術創作上表現得尤為突出。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很多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強了,特別是七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他們提出了文化自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認為,這樣的狀態為我們系統地樹立和提出關於中國美術的基本認識和價值評判標準,是非常合適的: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蕩、交流的過程中,中國藝術家希望能發出自己更響亮、更鮮明的聲音和觀點,這也是時代發展向美術界提出的要求。

梳理60年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我們能夠看到,新中國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成就了新中國美術的多彩畫卷:從“新年畫”運動到改造中國畫、油畫民族化,從“傷痕美術”到“鄉土中國”,從“85新潮”到“新文人畫”,以及今天茂盛活潑的當代藝術……在一次次美術思潮的變遷中,總有許多美術家們主動、自覺地表述著民族復興的精神訴求,肩負起當代美術事業的使命,以不同的題材、內容、藝術語言在記錄、禮讚與反思中描述著新中國的滄桑巨變,創造和建構著新中國美術與民族意識的內在關聯,從而促進著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氣派的中國美術不斷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提出,當代美術創作與批評應當“立足今天”,站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節點上觀察、思考美術的實際狀況。中國美術史建立在一個時空的坐標上,中國美術自身經歷了“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的發展歷程,有變革但更有自身的系統性特徵,因而從中國內部和自身認識中國美術的價值非常重要。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已經站在全球化的領域中,中國美術應該反映當代中國的歷史變遷和進步,同時鮮明地彰顯相容外來文化、鞏固自身民族精神的氣魄。

代表委員們認為,當代中國的美術,首先應當立足於中國人對當代文化的認識、態度和表達方式,應當包含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思想精髓、價值追求、文化智慧和創新精神。因此,傳統的美術形式、主流的美術觀念都有繼承與創新、不斷彰顯時代精神和當代性的課題;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能夠顯現中華文化底蘊深厚、大氣磅薄、品位獨特、和諧相容、與時俱進的文化氣象——從傳統出發,建構具有中國氣派的審美價值體系,促進精品力作的産生,當是中國美術界的基本共識。

中國美術與西方經驗“破壁交融”

美術界代表委員在提出利用本土的資源進行美術創作與題材開掘的同時,還提議,立足中國、相容世界地提倡對於創新的支援,也是確定美術立場的重要因素。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院院長潘公凱表示,當前中國美術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波及全球的後現代文化所帶來的表現形式的危機,更重要的是當代中國文化的精神自覺問題。在全球化的經濟整合過程中,如何發現和重新建構中國文化的根本特性,使中國藝術在主流風格和總體傾向上堅持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內在精神的發揚光大,在跨國的語境中自主地發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新形態,這是著眼于中國美術發展的未來,將中國美術放在整個世界範圍內考察思索時,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迫切的工作。“我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媒體時代,在電子媒體、數字媒體深刻改變了我們的文化生態和藝術的感性方式時,美術何為?在城市化迅疾發展大眾文化波瀾壯闊的同時,美術何為?這些問題要求我們從視覺研究、中西融合、大眾文化等多重背景中,透視雜糅迭生的中國美術情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説。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説,中國美術與西方經驗的“破壁交融”,不僅需要考察兩者之間的共通之處與結合的可行性,更需要藝術家的靈感,要真誠地感受生活,不管用什麼樣的語言和表現方式,都要用藝術語言表現人的心性、人的情感,不能因為一味追求創新而喪失直覺和感受。一些代表委員則表示,在“國際藝壇”上,中國美術家能夠強烈感受到,中國當代美術創作首先要有中國文化的針對性,對中國當代文化的建設有意義,而非一味追求“國際藝壇”的認可。問題的關鍵是,吸收外來藝術形式之所長後,我們要輸出和展現什麼樣的中國文化?又如何能在這樣的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推動民族美術繁榮的進程?這是當代美術界所要思考的問題。

既然已經具有文化自覺,在美術的評價標準上就應該有所變化,不能以西方的標準作為我們的標準,中國美術應該更多地關注自身的社會現實與生存狀態,才能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在這其中,建立自己的標準是當務之急。——選擇今天的立場,融會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外優秀創作理念和新知,由此來確定中國美術在“今天”的立場,是將知識與嚮往、歷史與想像融為一體的觀念、秩序與創造實踐的態度,這也是中國美術面向世界的現代建設實踐中,自覺地運用和展現中國文化內在能量的要求。

作者:張亞萌 段澤林 雲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