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雕塑”與楊英風

時間:2010-02-28 14:58:24 | 來源:美術報

楊英風

楊英風(1926-1997)是近現代台灣最知名也是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其成長歷程橫跨海峽兩岸。他生於台灣東部的宜蘭,成長于中國變動的時代,少年時期曾在北京居住求學,之後足跡遍及東京、羅馬等地,最後終老于台灣。楊英風畢生致力於東西文化之融合,發展中國現代藝術精華,其作品涵蓋版畫、速寫、水墨、油畫、攝影、漫畫、鐳射、美術設計、獎座設計、雕塑、景觀規劃等三千余件,從平面到立體,意象到抽象,是台灣前衛藝術的倡導者,為台灣公共藝術的先驅,影響深遠。

楊英風一生獻身藝術超過六十載,以及強調藝術展現對社會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懷等等創作理念,實為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的代表性藝術家之一。他一生出版過二十余冊藝術作品文集,在海內外舉辦過數十次展覽,並受邀在倫敦、東京等地舉行大型雕刻展,獲得殊榮無數,為一具國際知名度的重要藝術家之一。

景觀雕塑,思想之手

楊英風對於新手法、新科技的運用同樣具有開創性表現。例如,他創作生涯成熟期的“不銹鋼系列”雕塑作品的新雕塑媒材的使用,以及顯現結合新時代科技的大膽作品“鐳射系列”作品等等,一方面呈現了藝術家追求新創作手法過程時,以現代科技發掘的特有美感作為作品的新造型;另一方面,則表現了藝術家對於自然環境的關心,成為藝術作品蘊含的另一深層意義,因此,他利用不銹鋼此一可鏡射景物的特殊材質,來映照人與自然互為一體的概念。“不銹鋼系列”作品乃是在現代的材質與簡潔的抽象造型中,蘊載個人的生態美學觀與佛家思想,于光潔如宋瓷般不銹鋼鏡面的反射之中,將週遭環境與觀者也納入作品,而作品圓弧、曲線的視點柔化了環境氛圍,使作品本身達到圓融具足,與環境、觀者相諧之境。楊英風曾表示,“我的創作在於學習自然,契合自然、回歸自然,結果便開導出個人雕塑藝術的新境界——景觀雕塑,那已非雙手所能雕造的,而是思想之手。而這思想既不深奧、也不玄妙,為自然而以”。如此的創作表現思想延伸至楊英風負責的多起景觀規劃案,他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了“景觀雕塑”(Lifescape)的嶄新觀念,因體認到雕塑藝術的“景”為一個“外在的型”,必須與週遭的自然環境相應相融;而“觀”字是人類“內在的精神狀態”,所謂“景觀雕塑”即是藝術家巧妙地融合此外在的型與內在的精神之後,經過對土地、自然環境深沉體悟之後的創作表現,作品意圖彰顯的是人與自然之間圓融祥和的美感。楊英風以人與自然相互和諧、均衡發展的生活美學為景觀雕塑創作之核心精神,並創作此造型藝術來提升、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與品質,反映了社會現代化發展之中,藝術家關懷、珍惜自然環境的人文精神,因而順勢開啟了台灣公共藝術發展的扉頁。

楊英風一生創作不輟且育才濟濟,作品風格的創新大膽以及思想的淵博宏達影響後進學子深遠,概觀楊英風的創作歷程,具體而細微地反映海峽兩岸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值此,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醞釀多時,共三十巨冊的《楊英風全集》亦將全部出版,故期以深具代表性、品質兼備的“楊英風特展”共襄盛舉,並進一步期盼經由運用現代科技的展覽形式來表現楊英風終生追求融通中西、崇尚自然的創作哲學,呈現楊英風對於中國藝術現代化所作的努力與貢獻。也期待於此拋磚引玉,增進大眾對台灣地區現代藝術發展與藝術創作精神的認識,並進而透過楊英風的展覽,來探討中國雕塑藝術的未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