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眾聲質疑金像獎獲獎照片 呼喚藝術空間回歸純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1-09 16:51:27 | 文章來源: 新華日報

上圖為:桑玉柱 霧罩天池 下圖為:孟鐵 天池奇觀 圖據中國攝影家協會網

上圖為:桑玉柱 霜然長白 下圖為:溫波 晚霞映紅長白山

6日,人民日報高級編輯、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學術部副主任許林在部落格中稱,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桑玉柱的4幅作品被人質疑是涉嫌拿別人的照片冒名頂替,並在部落格上公佈對比照片。這一爆料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新浪、搜狐、新華網等門戶網站紛紛將其置於首頁,網友結合近期發生的種種評獎造假事件,紛紛感嘆“欺世盜名,造假成風”。昨天記者登陸許林的部落格發現,其博文《金像獎也有假嗎?》從1月6日9時到1月7日23時10分,其點擊率已達到 7785次。

網友齊聲質疑,當事人否認造假

作為全國性攝影藝術的最高獎項,中國攝影金像獎是中國攝影人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于去年8月揭曉,共有53位攝影人獲獎。此後, 300幅獲獎作品從長春拉開全國各地巡展的帷幕。匿名舉報人稱,他們就是在觀看巡展時發現吉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桑玉柱的獲獎作品中有四幅與吉林省另兩位攝影師的作品雷同。桑玉柱的獲獎作品一共有10幅,而被指造假的4 幅作品中有3幅與吉林省安圖縣長白山攝影家協會理事孟鐵的作品相同,另一幅《霜染長白山》則與吉林省長白山管委會工作人員溫波的《晚霞映紅長白山》相同。

在公開的照片面前,網友們很激動,因為兩組對比的照片可比對的細節一模一樣,無論是景物的細節,還是陽光投射的影子,甚至連流動的雲彩都絲毫不差,只是色調不同。網友驚呼:“莫非又是一隻周老虎?”“膽子太大!”甚至有網友人爆料,是桑花錢向二人分別買了照片。

對此,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高琴表示,中國攝影家協會已經接到舉報,並展開調查,她承認網上曝光的這四組照片的確相似,而之所以出現相似的原因,因為“他們是一起去拍的”。

面對質疑,桑玉柱及孟鐵、溫波都否認有造假一事。孟鐵稱,自己常駐長白山,所以桑玉柱來了都會陪同一起去拍照,因為拍攝的角度和時間都差不多,作品有些雷同也不是不可能。溫波也説,當時他和桑玉柱在一起,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同一位置拍攝的同一畫面,不能據此就説是自己的作品。

而處於漩渦中心的桑玉柱的解釋是:“平時出去拍攝,長白山不好上,我們都是帶一套機器上山,然後大家換底片,在同一位置拍攝,很容易創作出雷同的作品。”並稱這兩天會給廣大影友一個明確的答覆。

圈內人説:對比照片均出自同一張底片

此消息也引發了攝影界的震動,圈內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這4組照片中的每一組基本肯定出自同一張底片。

新華日報攝影部主任于先雲憑著自己多年的攝影經歷認為,基本可以判斷桑玉柱的獲獎作品《霧罩天池》和孟鐵的《天池奇觀》出自同一人之手,因為兩個拍攝者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同一機位、用同一機型拍攝出分毫不差的作品,況且,廣角鏡頭的變形程度也完全一樣,雲彩的位置也是一模一樣,這種概率幾近於零。針對獲獎者聲稱因為山路難走,當年上長白山拍攝是幾個人用的同一台機器,于先雲認為是笑話,一個拍攝者即使什麼都不帶,都不可能不帶上自己的相機,對攝影器材,都是能背多少是多少,連三腳架都不會放下,你説,當兵的上戰場打仗,能不帶槍麼?桑這樣解釋不可理喻,也難以服人。

而另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江蘇著名攝影家直言不諱,肯定是一個人拍的,不是這一個,就是那一個。即使拍同樣的景色,兩個攝影家拍攝時光圈、焦距等等也會不同,不信大家可以做實驗,同一機型,並排放著,拍同一個東西,出來的照片會不會一模一樣。基本可以確定,對比的照片出自同一張底片,圈內人都明白這是怎麼回事,這是一個常識。江蘇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沈遙則認為,調查此事並不困難,無論是技術審查還是詢問取證,都很容易調查清楚。但這個工作應該由評獎的組織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來做。

還有攝影家向記者透露,兩個人一起出去拍攝,也有聯合署名的,但是在評獎的時候,一張照片不可能署兩個人的名字,因此常常是誰參賽就用誰的名字,這種現象成為攝影圈的一種潛規則,這次事件對攝影界也是一個警示。

揭示真相,煥發公眾的質疑精神

針對此次攝影金像獎獲獎作品的質疑,雖然現在我們還不能下最後的結論,但質疑的過程正一步步推動著謎底的最後揭示,這顯然非常有意義,也是我們的強烈期待。

從“周老虎”、“藏羚羊”到“廣場鴿”,各種造假事件至今讓人們記憶猶新,與其他領域相比,藝術、學術本應更加純粹,但讓人失望的是,如今,這些領域的造假行為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作家抄襲他人作品、教授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科學家炮製虛假數據……這些每天都充斥著媒體和網路空間,長期以來,這些學者、專家給我們建立起來的“光輝形象”轟然倒塌。儘管很多事情看起來與我們無關,但越來越多的人毅然走上了打假的道路,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為了追求一個“公道 ”,用自己的綿薄之力支撐社會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線,共同維護著一個公共空間,讓這個公共空間乾淨、純潔。

不過,我們非常擔心的是:一方面,由於各種各樣的利益驅動,形形色色的造假事件獲得了越來越強大的動力,眾多專家、藝術家或為名,或為利,造假行為已經喪失了最起碼的道德操守和學術規範,並在一些保護勢力的庇祐之下,堂而皇之,有恃無恐;另一方面,當越來越多的造假事件層出不窮的時候,我們還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審醜疲勞”,甚至於出現大範圍的信仰危機。如果這兩種力量形成了“良性互動”,那就是莫大的悲哀。

從這些角度觀察針對攝影金像獎獲獎作品的質疑,我們欣喜地看到,很多專業人士甚至普通大眾,從多個方面進行著考證,也許,這個質疑的過程會很長,但我們相信,謎底會有揭開的一天。記者今天採訪多方人士,一方面追求著一種層層剝繭式的求索態度,更重要的是呼喚一種藝術的良知,呼喚藝術空間回歸純潔、純粹。

本報記者 王宏偉 賈夢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