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收藏是我們幸福的所在

時間:2009-11-09 18:30:43 | 來源:藝術中國

收藏家王薇(藝術中國圖片) 

文·李峰

這篇文字是我和王薇于2009年6月25日在北京的一次談話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成文時又加進了6年來無數次見面時説過的話、交流過的想法,從而和本次展覽一起成為了解王薇及其收藏的重要途徑。談話主要集中於此次展覽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説的“紅色經典”,它是王薇收藏的三大主軸之一。我所認識的王薇,性情、執著、有愛心,有時也顯得衝動,但更為難得的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她在收藏上的果敢、宏觀,可以説,很多時候她柔和而堅定地表現出一種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概。

李峰(以下簡稱“李”):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藏家之一,你們第一次收藏油畫卻是因為裝修浦東的新房子?2003年吧。

王薇(以下簡稱“王”):對呀!第一次便看上了徐悲鴻的《憑桌》,是嘉德的那一場封面。但那時候還沒有油畫收藏的經驗,所以,最後沒拍到。這成為我油畫收藏的幾大遺憾之一,另外還有吳作人的《戰地黃花》和陳衍寧的《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李:拍《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的時候,我們在一起。拍前還在聊天:斜後方坐的兩個人,一個是艾未未,他旁邊的是希克,之前你並不知道他們。誰知很快成為對手,希克最終拍到了這件作品。

王:對,還有一位朋友也在,我當時是志在必得。但940萬的時候那位朋友對毛毛(王薇先生劉益謙)説,差不多了。現場也不好説什麼,後來就放棄了。事後,我説外國懂行的人都專程跑過來買,我們不能買嗎?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競爭不過一個外國人?這是“文革”最好的畫呀,能買到它、能收藏到它是我們的榮譽,錯過太可惜了!毛毛沒有説話。後來,他跟朋友説起,王薇説得有道理,有大局觀。

李:我們還是回到你油畫收藏的最初。我記得第一場買了吳冠中20世紀70年代的作品《愛晚亭》、張洪祥的《艱苦歲月》,等等。吳冠中名氣、影響力自不必説,可是,為什麼想起來買這《艱苦歲月》呢?這是你收藏的第一件革命歷史題材作品。

王:好像這張畫小學課本收過,這是直接原因吧。拍完之後,有一個美國老太太通過朋友找到我,説加20萬來買我這件作品。我想,為什麼她願意加錢買?你能買我也能買!後來,我發現這類畫基本上都在博物館裏,就更堅定了我的信心。  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畫畫,上美術課,最差的成績也是“優下”,從來沒有得過“良”,對藝術的愛好,可能從那時候就培養起來了。剛開始收藏革命歷史畫的時候,對作品的存世量沒有概念,就留意拍賣行,幾乎每場都有一點,悄悄收。去年開始整理、拍照,一看,好,有100多件了!

李:實際上你有意無意間以博物館為參照係了。收藏也就在參照、對比的過程中逐漸自成體系,國內外做收藏的人不少,但能夠自成體系、拿出來系統展覽、並有人專門研究的不多,能夠充滿自信、堅定站在中國立場的就更少了。

王: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感覺,久了就開始留心多一些。你知道我平時跟外界來往很少的,但也注意到雜誌上説中國沒有藏家。我想中國肯定有藏家,只不過很多人不愛露面罷了。這個收藏展開個頭,拋磚引玉,相信後面大家會慢慢願意做起來,而且越做越好。去年咱們開始籌劃這個展覽的時候,有人説,王薇要辦展覽,準備辦完展覽後賣掉。我聽了覺得笑死了!但也許是見到很多老外拿中國當代藝術賺了一把錢,拍掉就走,借此推想我。他們錯了,我收藏的這些紅色經典的作品一幅也不賣。我過去這樣説,現在也是這樣。以時間、以事實來説話吧。關於收藏,我有我的夢想,我想它最終會徹底實現。

李:如果做一個專題性質的革命歷史畫美術館,這在中國肯定是一個創舉,全世界範圍來看也是很專業的定位。國外沒有這樣的美術館,國內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有最好的革命歷史畫,但國家博物館從屬於一個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大系統、軍事博物館從屬於革命軍事史,只是一個更大敘事結構的一部分説明材料,而中國美術館沒有陳列。從流通領域看,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拍賣幾乎全部集中在國內拍賣行,高價也出現在國內。

王:買家在國內嘛。

李:不,海外也有很多追隨者,包括前面講起的希克。大陸是革命歷史題材畫的市場交易中心,直接原因是作品多在國內,海外收藏者和經紀人沒有作品。沒有作品就是沒有籌碼,市場方面就不會費力去推動,哪怕海外也有這類作品的買家。

王:還有一個原因,“紅色經典”根是中國的。想想那時期的創作、那時候的人,悲歡離痛,起起落落,這是深深印在咱們骨子裏,不是市場操作就能製造出來的。

李:一個國家文化藝術的生成首先緣于自身歷史。我們的“紅色創作”歷時50年,經歷了延安時期、“十七年美術”時期、“文革”及其延續期,門類由版畫為主發展到版畫、油畫、國畫、雕塑、宣傳畫等全面繁榮,風格上則由民間藝術影響極大的“延安風”向真摯而質樸的“土油畫”過渡,最終發展成為喜慶而又程式化的“紅、光、亮”,這些都是中國特色。

毫無疑問,國家的組織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那時候調用的都是最優秀的美術人才來進行創作。後來為培養人才,還在中央美院開設了“馬訓班”、“油研班”等油畫訓練班,與此同時,還派出人員到蘇聯、東歐學習。這些學員是後來“紅色經典”的創作主力,這些學生又培養出來很多學生,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創作者。像“馬訓班”的俞雲階,他回到上海,培養出陳逸飛等人。

當國家的主要關注點轉到經濟建設為中心後,“紅色經典”一度受到冷遇。這時候,民間的力量開始凸現出來。

王:《毛主席去安源》給退回來了,《為偉大祖國站崗》給退回了……話説回來,反倒是創造了機會呢。還得感謝藝術市場的出現。

李:1996年,嘉德推出“新中國美術作品”專場,這是民間商業機構活力的展現。你的收藏則是本土企業家力量的展現。很多年後,我們的美術館制度真正建立、學術研究完全深入展開,會發現一個民間人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單就這次展覽而言,它也是本土各方資源的調動、整合和有力推動。這是新的開始,不管對你個人而言,還是對國人收藏的判斷,對成功階層財富如何有品質的流轉都是一個很好的提示。

王:是一個開始吧。如果有合適的作品,我的收藏畫冊可以5年一編;品質不好,也不追求數量,不勉強,10年一編。這樣做幾次,幾十年後,到時我覺得咱們都還是很年輕。藝術是可以讓人年輕、充滿活力,並且可以和人分享的財富。

李: 5年一編、10年一編……那可太值得期待了!從“紅色經典”到“中國書畫”,到年輕藝術家,我相信你在豐富自己收藏體系的同時,也在豐富我們的藝術生態。朋友們越來越認可你在這件事情上的投入。有一次説起廣東美術館在舉辦“毛澤東時代的美術”展覽——那是國內美術史界辦的一個學術展——你還真去了,你花在收藏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了,更專注,更偏向於學習研究型。

王:我還訂了圖錄。喲,太慢了!大約兩個月後才收到。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