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江大海

時間:2009-10-25 02:07:50 | 來源:藝術中國

文/約翰•克拉克

這是一篇簡短的文章,卻涉及龐大的主題,就像一幅非常寬闊而濃墨重彩的油畫,需要花費足夠的時間去繪製它。

我大約在1986年第一次遇見江大海,大海的性格較為平和,直到我問他作為一個學院的畫家初次看到盧浮宮的畫作時有何感受,才引起他幾乎算是激動的情感反響。這個聽起來簡單的問題顯示了中國人十分可貴的對於繪畫的學識和對於藝術的真誠。迄今為止,我在被我問及的來到“西方”的人身上都體會到了這點。有的人還道出一種失望,坦言在學生時代從書籍上看到的圖片和現在見到的原作間並無甚差別。另一些人則表現出職業性的對於歷史的著迷,以及針對藝術品的工藝和藝術創作技巧進行鑒定和評價的癖好,扮演著幾乎全知的文人學士的角色,作為歷史典範式的人物而假裝謙遜。

名字取義為“廣闊海洋”的江大海則與眾不同。他曾説他的繪畫在出國前有柯羅的特徵——我真的希望能看到他的抽象主義繪畫之前的更多作品,但它們至今沒有被公開展示。他想研習如何更好地把握主題並進一步發展油畫技藝。然後他談到一些我不可忽略的問題,可惜我沒能準確記錄。他似乎是這樣説的:“最難的事令人失望甚至讓人沮喪。我們怎麼都覺得[我們華人藝術家]可以到這兒來‘精通’這種技巧,並總是希望能畫出一張值得挂在大師傑作旁邊的畫呢”。

這一立場可能會很容易通向相當有價值的,但還未經過深度耕作的學術壟溝,在中國經常能看到這一類的作品。我再次見到江大海,是在2001年我到巴黎進行訪問研究,走訪了他的公寓。那裏只有一件作品擺在架子上,但就是這件作品使我懷揣的希望得以復活。他創造性地將油畫的技術問題和形而上的主題性以及一種深層的對中國前近代繪畫中留白的運用融合在一起,使畫面散發出呼吸般的氣韻。20世紀仍自我繁榮的中國畫常常試圖繼承它的偉大傳統:線條的曲折變化與空間和意境上的即興留白,卻沒有領會和理解北宋大師們的畫作裏隱含的象徵意義,他們不僅僅只注重通過線條的佈局來建構畫面。

江大海趨向並接受了由20世紀中葉的畫家們施展出的繪畫方式,其色調稠密,語義曖昧、朦朧,而又熠熠生輝,尤其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馬克•羅申科。大海反覆琢磨他的色彩的濃厚度,顏料的不透明性或不反光性,他研究字形輪廓,像北宋大師們一樣書寫構圖,為此他使用了一種可感知的、幾乎是配樂似的手法。

緘默和嘈雜並存,怯懦與殘暴輪替。他在50年代文化廢棄的時期遭受了怎樣的境遇?可以與晚年貝多芬感同身受,經受著耳聾的痛苦,感覺到野蠻的聲響,卻搜尋無可名狀的和諧,一種悲劇的、崇高而沉靜的孤獨。也許大海知道趙無極喜愛埃德加•瓦雷茲,其作品阿美利加由華人音樂家改編,最深切地把中國的別樣的音調引入後現代音樂中。大海在某些方面必然有著如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一般的內心世界,至少在我的想像裏他們是一樣的。

關於江大海,人們可以再進行深層的思考和詳盡的寫作。江大海欣然回答了可能會在這裡公佈的一些問題。他的作品顯示出兩個偉大的繪畫傳統之間的可能性,並且這種可能性不會削弱任何一個傳統的力量。試問,除了英勇的旗手,誰還有真正的勇氣可以承載這樣的力量來探尋那非同一般的沉靜。

約翰•克拉克

2009年9月14日 于雪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