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紀念董希文誕辰九十五週年寫生作品展”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08 17:05:4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開幕式現場

 

董希文誕辰九十五週年寫生作品展 部分作品

[視頻] “國風境界——紀念董希文誕辰九十五週年寫生作品展”開幕式

[視頻] “董希文與油畫中國風”學術研討會

[視頻] 藝術中國專訪董希文之女董一沙女士

[視頻] 研究大家 提升自信——藝術中國專訪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

 

“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中又一重要展覽“國風境界——紀念董希文誕辰九十五週年寫生作品展”于2009年9月8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展覽將持續到9月28日。此次展覽是由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油畫學會、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本次展覽分為“長征路線寫生”、 “西藏采風”、“訪蘇寫生”三個部分,展示了董希文具有代表性的寫生作品,結合寫生活動展板、視頻等展品資料,共同呈現了董希文先生的寫生歷程。並在展覽同期編撰推出《國風境界——董希文畫集》與《董希文研究文集》。此外,在展覽開幕當天,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還將舉辦以“董希文與油畫中國風”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從而探討董希文先生所提出的“油畫中國風”這一學術思想的重要影響與意義,以及寫生活動在繪畫創作中的重要性。

從複雜的自然對象中,提煉和概括出其中所隱藏的主題和形式,將中國民族藝術的諸多表現方法完全自如地發揮到油畫的技巧中,使整個畫面呈現出單純、鮮明的民族風格,是董希文寫生作品的一個重要特色。本次展覽匯集了董希文先生主要的寫生作品,其中《烏江中央紅軍渡口》、《大渡河瀘定鐵索橋》、《毛爾蓋盛會》、《毛爾蓋黑水姑娘》、《藏女阿管》等作品,是董希文先生為創作長征題材的畫作,于1955年隨八•一電影製片廠沿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路線時所作。這批本為收集素材而搶時間畫出的速寫,充滿勃勃生機,看似大刀闊斧、瀟灑奔放,而在“穩、準、狠”的把握下筆筆精到細緻、神氣入微,力求達到“遠看驚心動魄,近看奧妙無窮”的境界。1957年2月,董希文被推選參加中國美術家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出席蘇聯“第一屆全國美術家代表大會”。其間他接觸走訪了眾多蘇聯藝術家,並用從中國帶去的宣紙畫了多幅彩墨人物寫生像。在看到大量西方繪畫原作後,他受到很大觸動,更加深入思考中國繪畫與世界繪畫藝術的關係問題,以及中國畫家自己面臨的多重任務。1961年7月,董希文與吳冠中、邵晶坤一同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的西藏寫生活動,第三次到達藏區。他深入日喀則、江孜、帕裏、亞東等眾多牧區,以熱烈奔放、清新剛健的語言描繪大批翻身後的農牧民及烈日下雪域高原特有的景象,傳達出飽滿強勁的生命力。如《山歌》、《翻身農奴》、《牧笛》、《捻線藏女》、《江孜街頭》、《邊城亞東》、《喜馬拉雅山頌》等,色彩明快而概括,筆法酣暢寫意,將“不以可變的光為重,而重不變的形”;“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的理論得到充分體現,更具有裝飾的意味。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董希文先生堪稱是中國油畫領域裏的大師,他的著名畫作《開國大典》,被毛澤東稱讚為:“是大國,是中國!”“我們的畫拿到國際上去,別人是比不了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他將生活和藝術有機的結合,用他飽滿的激情,紮實多變的藝術表現技巧,將自己的作品與中國的歷史命運以及時代精神相聯繫,提出了“油畫民族化”這一具有深遠意義的時代課題,並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對其進行探索,為中國的美術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董希文先生十分重視寫生,徐悲鴻曾經説過:“解放前到生活去畫畫,從生活中吸取創作題材,只有董希文。”他自己也曾多次説:“從生活出發,這是正確的創作道路。”在董希文先生誕辰九十五週年之際,讓我們通過他的寫生作品,進入到他的美術世界中,還原和認識一個真正的董希文。

 

董希文先生簡歷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紹興人。生前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預科主任、油畫教研室主任、油畫係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師,中國美協創作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早年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法國教師及林風眠、常書鴻、李超士、潘天壽等先生,後又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1939年藝專畢業後,經校方選拔,赴越南河內巴黎美專分校學習。1943年赴西北敦煌藝術研究所,臨摹、研究了大量敦煌壁畫,並於1946年舉辦了"董希文敦煌壁畫臨摹創作展"。1946年後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48年積極參與了由地下黨組織的木刻宣傳單創作,出色完成迎接北平解放的宣傳任務。于194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0年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1952年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工程起稿組組長,創作有《武昌起義》等畫稿。同年接受中國革命博物館的邀請,創作了油畫《開國大典》。1955年沿當年紅軍長征路線進行寫生,帶回大批畫作。1957年參加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訪問蘇聯,進行藝術交流活動。1960年在中央美院建立“董希文工作室”。1961年第三次到達藏區,進行西藏寫生活動。1963年創作油畫《千年土地翻了身》。1964年為人民大會堂中央廳創作《密雲春水》。1966年文革開始,創作全部停止。1971年確診為癌症,于1973年去世,終年58歲。

 

董希文先生語錄:

董希文先生在《美術》1957年1月號發表文章《從中國繪畫的表現方法談到油畫中國風》。文中指出:“我們的各種藝術都應該具有自己的民族風格,對於任何風格和形式的追求,不能一律被看成是形式主義。關於油畫,由於我們努力學習蘇聯及其他國家的油畫經驗,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産生出許多能真實的表現生活的作品,但為了使它不永遠是一種外來的東西,為了使它更加豐富起來,獲得更多的群眾更深的喜愛,今後,我們不僅要繼續掌握西洋的多種多樣的油畫技巧,發揮油畫的多方面的性能,而且要把它吸收過來,經過消化變成自己的血液,也就是説,要把這個外來的形式,變成我們中國民族自己的東西,並使其有自己的民族風格。油畫中國風,從繪畫的風格方面講,應該是我們油畫家努力的最高目標。要使我們的油畫趕上世界先進水準,在世界藝壇上發出光輝,決不是僅僅把我們的油畫畫得跟西洋的油畫一模一樣。即使將來,我們的油畫形式、技巧能夠達到像歐洲一樣的水準,我們也不能以此為滿足。因為我們究竟有我們自己的生活情況,我們有我們中國人民的欣賞習慣,和對藝術的獨特的愛好,我們有我們民族自己的藝術優良傳統的繼承與發展,中國畫家應該有中國畫家自己的氣質,自己對於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現法。”“關於油畫中國風是否會影響油畫的性能問題,我以為自古以來西洋油畫的派別、風格、技巧是很多的,甚至對於油畫的油的性能的發揮上也有所不同,許多不同的油畫技巧,發揮了不同的油畫性能,即以近代的油畫技巧來講,也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把油畫的技巧看得很豐富,那麼我們就不至於會把所謂油畫的性能局限起來。同樣的,擴大了自己對於民族繪畫的研究,也就不致于會把中國畫看得很簡單”。 “要使我們的油畫趕上世界先進水準,在世界藝壇上發出光輝,絕不是僅僅把我們的油畫畫得跟西洋的油畫一模一樣。即使將來我們的油畫形式、油畫技巧能夠達到像歐洲一樣的水準,我們也不能以此為滿足。因為我們究竟有我們自己的生活情況,我們有我們中國人民的欣賞習慣和對藝術的獨特的愛好,我們有我們民族自己的藝術優良傳統的繼承與發展。中國畫家應該有中國畫家自己的氣質,自己對於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現法。”

董希文先生1962年在《美術》第二期發表文章《繪畫的色彩問題》。文章説:“重視色彩的運用是整個創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是,不把創作的色彩搞到恰倒好處決不罷休,不讓觀者在自己的作品前漠不關心的走過”。“應該學習前人,全心的從事藝術的精神,那種在自己作品上一筆下去幾乎是要負幾千年責任的精神。”


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李小可主持開幕式


 中國油畫學會主席詹健俊在開幕式上致辭

1   2   3   4   5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紀念董希文誕辰九十五週年寫生作品展
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 《中國油畫人物志》董希文
· 《開國大典》的改動與恢復
· 董希文與油畫《開國大典》
· “造化天工——吳作人寫生作品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