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藝術中國專訪董希文之女董一沙女士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 片長: 00:02:31 | 上傳: 2009-09-14

 

“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中又一重要展覽“國風境界——紀念董希文誕辰九十五週年寫生作品展”于2009年9月8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展覽將持續到9月28日。此次展覽是由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油畫學會、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本次展覽分為“長征路線寫生”、 “西藏采風”、“訪蘇寫生”三個部分,展示了董希文具有代表性的寫生作品,結合寫生活動展板、視頻等展品資料,共同呈現了董希文先生的寫生歷程。並在展覽同期編撰推出《國風境界——董希文畫集》與《董希文研究文集》。此外,在展覽開幕當天,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還將舉辦以“董希文與油畫中國風”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從而探討董希文先生所提出的“油畫中國風”這一學術思想的重要影響與意義,以及寫生活動在繪畫創作中的重要性。

從複雜的自然對象中,提煉和概括出其中所隱藏的主題和形式,將中國民族藝術的諸多表現方法完全自如地發揮到油畫的技巧中,使整個畫面呈現出單純、鮮明的民族風格,是董希文寫生作品的一個重要特色。本次展覽匯集了董希文先生主要的寫生作品,其中《烏江中央紅軍渡口》、《大渡河瀘定鐵索橋》、《毛爾蓋盛會》、《毛爾蓋黑水姑娘》、《藏女阿管》等作品,是董希文先生為創作長征題材的畫作,于1955年隨八•一電影製片廠沿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路線時所作。這批本為收集素材而搶時間畫出的速寫,充滿勃勃生機,看似大刀闊斧、瀟灑奔放,而在“穩、準、狠”的把握下筆筆精到細緻、神氣入微,力求達到“遠看驚心動魄,近看奧妙無窮”的境界。1957年2月,董希文被推選參加中國美術家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出席蘇聯“第一屆全國美術家代表大會”。其間他接觸走訪了眾多蘇聯藝術家,並用從中國帶去的宣紙畫了多幅彩墨人物寫生像。在看到大量西方繪畫原作後,他受到很大觸動,更加深入思考中國繪畫與世界繪畫藝術的關係問題,以及中國畫家自己面臨的多重任務。1961年7月,董希文與吳冠中、邵晶坤一同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的西藏寫生活動,第三次到達藏區。他深入日喀則、江孜、帕裏、亞東等眾多牧區,以熱烈奔放、清新剛健的語言描繪大批翻身後的農牧民及烈日下雪域高原特有的景象,傳達出飽滿強勁的生命力。如《山歌》、《翻身農奴》、《牧笛》、《捻線藏女》、《江孜街頭》、《邊城亞東》、《喜馬拉雅山頌》等,色彩明快而概括,筆法酣暢寫意,將“不以可變的光為重,而重不變的形”;“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的理論得到充分體現,更具有裝飾的意味。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董希文先生堪稱是中國油畫領域裏的大師,他的著名畫作《開國大典》,被毛澤東稱讚為:“是大國,是中國!”“我們的畫拿到國際上去,別人是比不了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他將生活和藝術有機的結合,用他飽滿的激情,紮實多變的藝術表現技巧,將自己的作品與中國的歷史命運以及時代精神相聯繫,提出了“油畫民族化”這一具有深遠意義的時代課題,並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對其進行探索,為中國的美術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董希文先生十分重視寫生,徐悲鴻曾經説過:“解放前到生活去畫畫,從生活中吸取創作題材,只有董希文。”他自己也曾多次説:“從生活出發,這是正確的創作道路。”在董希文先生誕辰九十五週年之際,讓我們通過他的寫生作品,進入到他的美術世界中,還原和認識一個真正的董希文。

 

董希文誕辰九十五週年寫生作品展 部分作品

[視頻] “國風境界——紀念董希文誕辰九十五週年寫生作品展”開幕式

[視頻] “董希文與油畫中國風”學術研討會

[視頻] 研究大家 提升自信——藝術中國專訪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

“紀念董希文誕辰九十五週年寫生作品展”開幕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好友分享 添加收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