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對話中國美術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29 22:01:34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屈菡

今夏,中國美術館用11個展廳推出了一個重磅展覽:“講·述——2009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7月25日,展覽正式開幕,參展藝術家及作品匯聚在中國美術館,展示了海峽兩岸的當代藝術風景。

兩岸首次聯展當代藝術

“講·述”是一次當代藝術展。當代藝術能夠敏銳地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現實,可以更好地體現藝術家新穎的感知和體驗。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表示,此次兩岸美術館首次將交流的內容放在當代藝術的命題上,體現了雙方對兩岸美術新趨勢的共同關注。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馬書林説:“人們對當代藝術還有些錯覺,認為往往是扭曲的、醜陋的、色情的,其實當代藝術不是某一個流派的代名詞,當代藝術作品中有很多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此次展覽更多的表現了藝術家對當代社會的看法和認識。”

同時,這次展覽還是中國美術館和台灣美術館第一次聯合策劃的展覽。台灣美術基金會榮譽副董事長張譽騰表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一直比較頻繁,但通常都是你來我往的送展方式。此次展覽由雙方共同策展,讓兩岸的藝術家的作品直接到展場對話,是一次更加深入的交流方式。中華文化聯誼會處長肖夏勇説:“中國美術館和台灣美術館是兩岸最為重要的美術館,此次展開館際合作,並在一個共同的主題下,雙方推出重要的藝術家,這是前所未有的。”

展覽主題確定為“講·述”,為的是體現兩岸之間以及面對世界的交流與對話。當初兩個美術館的館長坐在一起討論:用什麼樣的題目能體現交流?台灣美術館館長薛保瑕提議用“講故事”,范迪安又把它做了一下“美容”,改為“講·述”。

范迪安表示,目前兩岸文化關係處在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這也是文化、藝術活動得以展開的時機和時代特徵。此次展覽做到了三個第一:第一次展示當代主題、兩岸第一次聯合策劃、兩岸藝術家第一次直接對話。

不乏差異 更多相似

此次參展的兩岸藝術家共59位,作品58件(組),涉及繪畫、裝置、攝影、影像等形式,在內容上分為三部分:歷史與記憶、現實與反思、個人經驗與公共空間。

今年5月23日至6月28日,這些作品已經在台灣美術館進行了首展,此次來京的台灣美術館典藏組組長薛燕玲回憶當時的展況:“展覽在台灣受到了好評,大家都感覺展期太短。”

參展作者是兩岸極具代表的藝術家。台灣美術館執行策展人潘顯仁表示,此次參展的台灣藝術家分別來自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台北藝術大學等大學以及專職創作的藝術家,風格很是廣泛。中國美術館的執行策展人徐虹表示參展人中既有成名藝術家也有藝術新人,包含了老中青三代。

在位於三樓的展廳裏,台灣畫家郭振昌與內地畫家劉鳴的作品形成了最直接的對話。郭振昌的兩幅油畫《天行者》和《危險動作請勿模倣》挂在展廳的兩邊。“後一幅作品中,有一群人在一條危險的繩索上跳舞,姿態各異。這是我在去年剛剛爆發金融危機時創作的,是對西方經濟體制以及盲目追隨的質疑。”郭振昌説。展廳中間則是劉鳴的裝置《水墨空間》,他把水墨這種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媒材和形式融合起來,表現了現代化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同樣的現代化進程,讓兩岸的藝術家有了更多相同感受,而且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有一定的接近性,因此兩岸的當代藝術看起來很相似,但所表達的內在的東西還是有差異的。”郭振昌從相似中看到了差異。

台灣藝術家徐洵蔚則從差異中看到了相似:“台灣當代藝術更多是從個人的小故事反映社會變革,而內地藝術家通常採用宏觀的表達方式;台灣的藝術形式更加多樣,內地的相對而言則較為保守。但是追溯到根源上,藝術作品反映的文化內涵具有很大的相同性。”

范迪安表示,展覽過程能夠反映兩岸當代藝術的共同點和在內容、手法方面體現出的差異。更重要的是,隨著當代藝術的發展,今天兩岸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是,較多地受到西方影響。是考慮怎樣發出自己聲音的時候了。

解讀當代藝術

“此次展覽較多地選擇了時尚、試驗性強、藝術表現方式新穎的作品。這有利於開拓視野,但對於中國美術館的觀眾群體而言,理解起來可能有點困難。”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表示。

正因為如此,中國美術館為展覽印製了圖錄和導覽手冊。展出的每一件(組)作品除了簡短的介紹和語音導覽之外,還組織經過培訓的志願者為觀眾講解。

徐洵蔚的作品《非場·非故事》是一組用錫箔包裹住的物體:洋娃娃和高跟鞋、樹枝和超人、恐龍和斗笠。在這些具體而又抽象的作品前,不斷有觀眾詢問她:“這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意思?”

公共教育部主任何琳表示:“以前講解作品主要是灌輸的形式,告訴觀眾與作品有關的美術史以及藝術流派知識,此次展覽則重在解讀作品本身,介紹作者當初希望達到的訴求,用導賞的方式與觀眾進行互動。在提示的基礎上,發揮大家的理解和想像。”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中國美術館還組織了不同的參與項目。開展當天,美術館邀請景山社區24個家庭的60個成員參觀了展覽,並且有針對性地介紹了內地畫家徐曉燕與台灣畫家洪天宇的作品,這兩位藝術家都用繪畫的方式表達了人類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展覽結束後,還為這些家庭留了一個作業:思考自身生活環境的變化,講述皇城根公園的環境變遷。經過了蒐集創作後,社區家庭拿出了與皇城根公園有關的圖片、故事、繪畫,並將這些作品留給了景山社區。“這也體現了當代藝術的特徵,那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參與,一起互動。”何琳説。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首屆海峽兩岸少年兒童美術大展”廈門開展
· 講•述 —— 2009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
· 海峽兩岸共同“講·述”當代藝術
· “講·述”——2009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在京開幕(圖)
· 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登陸北京
· “2009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將與大陸觀眾見面(圖)
·  “畫境·行旅---海峽兩岸油畫藝術聯展”新聞發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