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生長”的街
《國際先驅導報》:很多人都不大明白,這條街為什麼取名“22院街”。
張寶全:在中國,一套21張匯集了21種中國古典民居建築風格的郵票非常著名。它給了建築師重要的啟發和靈感——思考著是否有第22種風格,能完美地融合21種建築語言。這就是22院街中的“22”的起源。
藝術,崇尚個性,崇尚不同。22院街這個名字也是希望和別人不一樣,便於大家記住。但是這條街的建築,是多元化和先鋒的。它抽象了中國民居建築文化符號,如安徽的馬頭墻、北京的四合院垂花門、雲南的一顆印宅院、廣東的鑊耳屋、江南的四水歸一天井院……
22院街的建築本身已經成了藝術品,在國外獲了很多獎。承載藝術的東西本身也應該是藝術的。
《國際先驅導報》:您在描述這條街的時候,曾經用過“自然生長”這樣的字眼。
張寶全:我覺得這條街自己會生長。
當一個國家每人平均GDP達到2000~3000美金的時候,將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在消費上的體現就是從硬性消費轉向軟性,或者軟性消費的需求和價值會越來越受重視。目前,中國從供應型消費轉向精神文化型消費的轉變,剛剛起步。我們會發現很多新興的行業和新興的東西。相信22院街起來後,會證明這一點。
新城市核心
《國際先驅導報》:這樣的一條承載藝術的街,為什麼要放在商業發達的CBD,而不是其他更有文化氛圍的地方?
張寶全:城市核心是什麼,在工業文明時代,可能就是像國貿這樣,最高檔的酒店,最高檔的寫字樓,加上最貴的奢侈品。在後工業時代,則是時尚、藝術、文化、休閒、娛樂。
CBD是中央商務區,是這個城市的核心區,22院街在這能夠生存,因為它是城市的核心。現在很多時尚活動,都集中在這個地方。
《國際先驅導報》:在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建造藝術商業街,經濟效益是不是比做普通的地産項目要差?
張寶全:藝術還沒有形成很好的産業的時候,效益肯定是不好的。但是我覺得,中國需要一條這樣的街,非常需要一條這樣的街。
一條街,你不能看它三年的效益,要看30年、50年,甚至70年、100年。22院街經過一兩年的培育和孵化後,前景會很好,因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非常好,民間的需求相當巨大。
《國際先驅導報》:這個項目有風險嗎?
張寶全:現在看沒有。但在這之前是有的,就像拍電影,需要構思、編劇本、導演、表演,到把故事演成好電影一系列過程,當然會有風險,尤其在編劇階段。
現在這條街已經完全按照藝術街的方式在進行。工業文明時代,我們是在比金錢,比誰的房子好,誰的錢多。但是現在,比的是精神層面東西。在國外樓的租金高低,與藝術收藏是有關的。他收藏的是梵谷的作品,你收藏的是高更的,他的租金就可能比你高。在國外,這已經形成了概念。
把藝術引進商業很累
《國際先驅導報》:我想未必所有人都有您這樣的藝術情結,你做這條街的時候有沒有反對的聲音?
張寶全:因為我們經常做創新的項目,有22院街這個想法的時候,公司內部的擔心是有的,不過明確反對的很少。
當然做起來比較累。傳統的東西,你規劃完,大家全都懂。像這種創新的東西,就需要一遍一遍地説,讓每個人都聽懂,然後教他們去做,做得不對幫他修改,改不成就需要幫他去做。這很累人,一件事要付出5倍的勞動。
搞藝術最重要的就是創新,創造是藝術家最重要的生命價值。我們總想把藝術引進到商業中,雖然很累,但在商業上會帶來特殊的效益。普通的商業街永遠會處於同類競爭狀態,這條街不會。只要孵化成功,沒人和他競爭。是獨一無二的。
《國際先驅導報》:會把22院街的概念複製到其他地方嗎?
張寶全:不那麼容易。它有很多限制和條件,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像硬體的條件、資源的條件、區域的條件、機遇的緣分、時間的緣分、人的緣分等等,它是諸多因素合成的。如果沒有今日美術館,也很難做成22院街。
就像種樹,種的時候就得想好,如果要招鳳凰,要選好的梧桐樹,鳳凰才能落下。北京是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中國正面臨轉型,所以才有了這樣一條街。我們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做了一件恰當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