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當代中國視覺文化的大檢閱——三方合力打造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17 22:31:5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

本報綜合報道

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的舉辦恰逢新中國成立60週年,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三方的加入使得主辦方陣容更為強大。而5年來,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各種藝術樣式的興起發展,更讓人們對這個綜合性全國大展多了一份期待。

三方主辦 強強聯合

説起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的主辦方,這中間還有一個小插曲。全國美展從第一屆開始到第十屆,也就是從1949年到2004年,一直由文化部牽頭主辦(第一屆全國美展由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主辦)。2005年中宣部在清理整頓文藝評獎時,根據當時的要求,即希望政府少做一點,讓團體、社會多做一點,於是將全國美展劃歸中國文聯和中國美協主辦。因此,早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籌備之初,文化部並未作為主辦單位參與展覽籌辦。

但是,作為一個全國性展覽,其品牌有歷史的延續性,於是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相關籌備方式公佈後,有藝術家向文化部提出了重回主辦方的要求。文化部在落實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將此事提出,經與中宣部協商並報有關機構重新審定,形成了如今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三方合辦的格局。

文化部藝術司文學美術處處長安遠遠認為,全國美展除了是中國展覽規模最大、動員人數最多的一個全國性美術展覽外,一個重要特點是參與全國美展的人,特別是一些獲獎作者,身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一個好畫家,他不只是會畫畫,還必須要有文化關懷和社會責任的擔當,才能畫出一幅更經典的作品。經過時間的檢閱,這些經典的作品,愈發顯出他們在那個時代對社會的關注,對歷史發展的關懷。”

“藝術創作有其自身規律,同時也受時代環境的影響。我一直讚賞那些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尤其是現在商品環境的影響下,很多人熱衷於賣畫,或者有很多的展覽不想參與。全國美展就像奧運會,可能在某些單項上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不進入就不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它更多的是一種國家榮譽。這種榮譽感和競賽狀態還是很重要的。”安遠遠這樣表示。

參展藝術家如何平衡主旋律和個人風格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全國美展的話題。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表示,全國美展是國家級的展覽,代表我們國家文化藝術的一個國家語言。因此,創作的總體要求是突出主旋律,但同時也提倡多樣化。他説:“首先我們強調展覽的主調是‘二為’方向、‘雙百’方針,這是我們要堅持的。特別是當前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我們的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在飛速發展,我們的作品要反映這個時代精神,反映時代的生活,面向人民群眾。但是也提倡、鼓勵大家去進行多種藝術形式的探索。在一個飛速發展的開放的時代,各種藝術形式、風格面貌都應該有所展示。”

重點不是獲獎而是學術提升

在全國美展的各個展區,參展作品徵集工作也已全面展開。對於上海此次成為中國畫展區,中國美協副主席、上海畫院院長、上海美協主席施大畏表示,既然上海確定為中國畫展區,那麼上海美術的優勢也應該有所體現,如果上海地區的入選率相對很低,就會很丟臉,這對上海的美術家來説也是一個壓力。

“當然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有多少作品入選、多少作品能獲獎,而是通過這次全國美展的承辦,要給上海美術家提供一個交流的機會,或者説一個重新改變創作思路的機會,使他們有學術上的提高。”施大畏説,“這對上海美術家來説更重要。所以我們在辦展覽的時候,不能強調狹隘的地方主義,拿多少獎牌、有多高入選率,主要是能夠把全國的優秀作品展示在上海人民面前,同時把上海辦展覽的這種認真態度向全國做個彙報。”

施大畏認為,在評選過程中,公平、公開、公正是很重要的環節。“人們都在罵評委,説‘評委不公平,開後門,或者是評委的腦子不好使,特別笨’,這就給我們評委提了一個要求,要保持一種公平、公正的敬業態度。”他表示,在組織評委期間,上海強調了代表性、學術性以及公正性。“我們會充分聽取廣大藝術家的意見,綜合考慮方方面面的代表性,認真組建上海展區的評委團,爭取把評選工作做好。”

他還表示,承辦全國美展上海展區的工作,主要任務是做好後勤保障。把每個細節準備好,保證所有的環節緊密相扣,幫助全國美展的藝委會、組委會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好。一句話,盡地方美術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藝術繁榮更需要冷靜思考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在期待全國美展的同時也提出了思考。“我覺得到了今天,美術創作面臨的形式也更加複雜,更加多元。一方面我們欣逢歷史上最好的一個時期,文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另一方面確實也受到了全球技術、文化的挑戰,市場經濟的影響。但我認為全國美展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獨特、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功能。”

許江表示,今天的美術創作,呈現出歷史上少有的多元的傾向。以這次展覽的整個構架來看,不僅有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這樣的美術種類,而且還有已經持續兩三屆的藝術設計、漆畫、手工藝、陶藝等以前認為比較應用型的,但仍有很強文化藝術含量、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品種。而且這次還增加了電子媒體、數字媒體所産生的“技術文化”,比如動漫等新的藝術品種是首次納入全國美展中進行展示。因此,毫無疑問,這將是一次關於當代視覺文化的大檢閱、大集合。

許江認為,這種檢閱的背後是對美術在空前繁榮且遭遇眾多挑戰的冷靜思考。“首先是今天中國的藝術要振興,需要抓住什麼?其次是在這樣一個空前的跨文化語境中,中國的藝術如何能夠振興?本土的東西如何能夠展示出來?傳統藝術樣式和新的技術文化之間如何能夠共生、共融?再次,要思考今天的時尚、潮流、大眾文化和精英、經典以及真正的人文關懷,如何能夠互為促進,共生、共融?這些問題,我想會在這次的展覽當中被提出來,並通過創作、研討,形成一次非常重要的美術研究和討論的機會。”許江説。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杭州備戰十一屆全國美展
· 天津備戰十一屆全國美展
· 深圳備戰十一屆全國美展
· 福建備戰十一屆全國美展
· 十一屆全國美展發帖 邀請港澳臺作品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