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金沙也是參展藝術家之一。
▲澳大利亞藝術家譚思考作品《巴比倫塔邏輯思維》
昨天下午,“中間”中·澳當代藝術中國巡迴展在中華兒女美術館開幕。中澳當代藝術家讓東西方文化在碰撞後交融。
本報訊 (文/圖 記者 林曉雲)似曾相識,卻又陌生:德國畫家丟勒穿著清代官服;瓷器燒成的清朝花盆底鞋,打著CHANEL(香奈爾)和PRADA(普拉達);西方的通天塔,每一層卻有“改革”、“時尚”等漢字。昨日下午,“中間”中·澳當代藝術中國巡迴展在中華兒女美術館開幕。中澳當代藝術家讓東西方文化碰撞後,交融。
本次展覽匯集了15位藝術家的62件作品,形式包括雕塑、繪畫、裝置藝術、壁畫粘貼等。創作者文化和教育背景相似,卻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包括了5位中國大陸藝術家、5位澳大利亞籍中國藝術家,5位完全在西方出生成長,卻和中國有種種關聯的澳大利亞藝術家。
策展人金沙表示,這樣的組合很特別,15位藝術家以各自的藝術手法,闡述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給人類生活與心理帶來的諸多影響,比如:各民族的文化傳統與現代文明之間的衝突;全球性大眾資訊傳媒的共用,帶來各民族個性語言的弱減與消亡;東西方不同文化間的交融與差異等。
記者在展品中,看見一個棋盤上,中國象棋正在對弈西洋棋(劉曉先作品《影青瓷》);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穿紅色高跟鞋、黑絲襪的美女走入舞蹈場景(郭健油畫作品)。
參展的澳大利亞藝術家中,朱麗葉·芭莎洛米讓中國瓷器“烙”上了國際名牌的LOGO,以討論中國女性面對商品化和消費主義時的身份變化,莎莉·斯馬特用了拼貼形式,創造了女海盜形象,以此質疑在通俗海盜文化創作中,女性總是缺席。説自己“既是外國人又是華人”的澳大利亞藝術家譚思考,在自己的作品《巴比倫塔邏輯思維》前,依舊只能説幾個中文詞彙,但他已經居住在北京,發現語言是了解風俗和價值觀的好途徑。因此,通天塔(即巴比倫塔)承載了他觀察北京、觀察“陌生”的中國的思維火花。
金沙認為,“中間”代表著“折中”和“中庸的區域”,本來並不突出,但是在中心點也可能産生突破口的能量,“中庸之點也會導致全球文化藝術的新發展和新轉型”。藝術家們思考的,就是構築簇新的空間,不再以國家民族為界限,讓不同區域的頻繁文化交流自然産生。
本次展覽由福建、廈門市澳商投資企業協會,澳大利亞臥龍崗市(Wollongong City Gallery)美術館聯合主辦,將持續至5月30日,中小學生、離退休老人憑證免費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