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則由工化出--讀王鐵城工筆人物札記

時間:2009-05-12 14:37:44 | 來源:藝術中國

 

  已逾不惑之年的甘肅畫院職業畫家王鐵城,近年來致力於中國工筆畫創新的思考和實踐,在保持其傳統血脈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注重工筆畫的寫意性,以強化形式感和加強色彩表現力作為切入點,探索工筆畫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途徑。品讀王鐵城的工筆人物畫作,每每被畫面的視覺衝擊力所感染,在那個具有鮮明形式感和絢麗色彩的世界裏,富有個性的繪畫語言似乎是心泉的流瀉,是一種情狀的感召,一種充盈詩性的呼喚。

  繪畫中的寫意性是中國畫獨特的藝術觀。中國畫的寫意性,自從它一千多年前形成起,就貫穿于整個中國畫領域。當初提出這個觀念,並非針對現在通常所説的寫意性,而是針對當時的工筆畫。工筆應筆意俱到,寫意則由工化出。王鐵城立足於工筆輿寫意兩大傅統的基石上,鍥而不捨地探索現代工筆畫新的表現語言和時代審美意境。

  突破工筆傳統的膩、僵、呆、板等程式,力求精妙而不刻板,寓意抒情而不荒率,形的刻畫服從情感表達的需要,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覺以喚起心中審美情感的共鳴。這是王鐵城工筆人物畫的創作走向。《新雪》中,三位藏族女子的形象、裝飾及皮袍,顯示了較強的裝飾性,甚至於裝飾效果的追求大於素描因素的追求,而這一切均出於畫家表情達意及想像力的需要。採用寫意手法,浸染和點綴出雪花飄飄、莽原皚皚的壯麗景觀。《紅雲》、《太陽城的女兒》等作品,寫實輿寓意相結合,增強了畫面的形式美感。同時,環境、背景的表現,顯示了虛構和想像的魅力。《紅雲》中,以潑彩輿彩墨交融的韻味,烘托出祥雲飄絮、山體雄渾、圍欄古樸的牧民生活環境,具有濃厚的藏區風情。《太陽城的女兒》主題性人物背景的描繪,借鑒了西藏宗教壁畫和唐卡的藝術,飛翔的鳥和奔突的牛,以圖騰樣式渾然一體,營造出深邃、神秘的幻境。其裝飾性的筆法,突破了“單線平涂”等工筆重彩的範式,採用對稱、連續、照應、反覆等技法,具有強烈而豐富的形式美感,使作品審美內容的特殊性包孕在特定新穎的審美形式之中。

  就造型而言,王鐵城的工筆畫始於寫實,後來以變形和表現為主要特色。90年代前,他的作品以素描、速寫為根底,以結構比例和科學性為準則,繼承和借鑒中國工筆畫的傅統。近些年,他的創作以傅統視覺感受為主攻方向,引入變形。在他的作品中,那些誇強、變形的雪域藏胞寬肩、粗腰,身體仿佛磐石,皮襖猶如鎧甲,但造型沒有流於漫畫化。賦予人物以樸實、豪放的美感,力圖避免典雅化和甜俗化。其筆下的人物寧厚重勿玲瓏,寧稚拙勿巧媚。畫家借助於變形、誇張,表現藏族人物的強悍、粗獷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以增強畫面的張力和視覺衝擊力。在變形的基礎上,王鐵城還重視對細節的關注和把握,並予以精微的描繪。這種“細節”和“精微”,是對自然形態和人物特徵的體察和發現,以及由外物自然所喚起的獨特感受,而畫家將這種微妙的情感和精神傾注于“細節”的描繪之中。這正是超越自然物象的“真”而透露出來的藝術的本質特徵。如王鐵城的《踢毽圖》,畫家沒有以通常的角度再現群體踢毽的熱鬧埸面,而是經過這項藏區群體運動的深入細緻的體察,以敏銳的心靈觸角,捕捉到毽被踢飛淩空的那一瞬同的焦點。精微地刻畫出5個競技者的情態,或激動,或驚異,或失望,或尋找毽子的回落點,而不同的情態則是以各自的眼神來表現的。正是這一具有本質意義的細節,使整個畫面躍動著“氣質俱盛”的鮮活生命力。

  在創新工筆畫的探索中,王鐵城把加強色彩的表現力作為切入點。他注重色彩的表現功能,強化色彩的主觀配置,力求實現色彩自律性表現輿抒情性的和諧統一,以逐步構建現代工筆畫的語言。

衛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