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邱振中《書法》

時間:2009-05-07 15:15:42 | 來源:藝術中國

讀邱振中《書法》

祝帥

我一直認為,在中國當代書法史、藝術史乃至學術史上,邱振中都扮演著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記得1990年代初期的《中國書法》雜誌上,曾經有論者把邱振中稱作是“中國現代書法史的開端”,范景中更是以“當代的西緒福斯”來描繪他的工作狀態,但我覺得這些説法是遠遠不夠的。邱振中對於當代藝術和書法理論的貢獻,也許需要我們沉潛相當一段長的時間才能夠在歷史上給出一個明確的定位。

然而,邱振中似乎非常吝惜自己的文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他僅僅是憑藉著收錄在論文集《書法的形態與闡釋》(重慶出版社,1990)中的十幾篇文章奠定自己在書法界和學術界中的位置的,而2005年由朗朗書房策劃出版的《邱振中書法論集》所收錄的書目,也基本上都是單篇論文的形式。此前他最為厚重的一本書,當推《中國書法:167個練習》,但這本技法教材以圖例居多,解説亦非常精煉。但正是這樣一本技法教材,第一次以包豪斯開創的現代藝術教育體系的視角來重新檢視書法基礎課教學,把書法專業的基礎課從“歐柳顏趙”拉向了藝術作品視覺構成和書法筆法的層面,推動了整個書法教育和書法研究的範式轉換。

但是無論如何,由於邱振中的論文學術性極強,理論結晶程度極高,不僅牽扯了其他人文學科(尤其是語言學、語言哲學)的方方面面,還常常在運思方式上體現出與一般人文藝術理論學者不同的數理式的抽象和分析方法,使得它們雖然已經被人們所認可,但在實際中往往令藝術理論的閱讀者望而卻步,或是被以實踐為唯一指歸的書法創作家們敬而遠之;而《中國書法:167個練習》如果沒有對邱振中的相關書法理論的研習則似乎令人有些難以深入其最為核心的那些地方。因此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一直覺得無論從理論體系的有機構成還是從邏輯上看,在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這樣重要的理論著述和《中國書法:167個練習》這部書法教材之間,似乎應該有一部著作把他們聯結起來。這既是理論構成的完備性的客觀要求,也將是後學者進入邱振中的理論和學術思路的一條捷徑。我知道他目前所思考到的領域和深度遠遠沒有被他已經出版的幾部著作所窮盡,並且我也注意到了他一直沒有放棄在這二者之間建立橋梁的種種努力。這或許也是當我看到這部題為《書法》的新著時,並沒有感到太大的意外的緣故吧。

我必須説,擺在我面前的這部厚達400余頁的《書法》,並不是一部像其姊妹篇《中國書法:167個練習》一樣的教材續編,也不是一部像《書法的形態與闡釋》那樣嚴格的理論著作。在前言和其他很多場合,他都表示出希望寫一部可以給普通讀者看的《書法手冊》或者《書法指南》這樣的書,但與此同時,邱振中在多年來對這部著作的體例進行結構的時候,又可以避免了把它寫作成“大家小書”那樣幾乎可以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夠輕鬆閱讀的通俗讀物。我不知道作者在寫作這部著作的時候,是否在隱約地以美國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的《當代學術入門——文學理論》為潛在的參照係——閱讀過這本名為“入門”的小書的讀者都知道,這絕不是一部可以不加任何思考就可以輕鬆閱讀完的“故事會”。我只能説,《書法》是一部奇特的學術著作,它之出現在當代書法、藝術理論和人文學術的領域,都有著非常奇特的意義。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看到的那樣,在已經有超過十所以上的高校招收書法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的今天,書法(包括其他中國傳統藝術形式)面臨著從一門古老的技藝向現代學術體制的重大轉型。在轉型期,書法自身不得不面臨著雙重的困難:一是如何面向普通公眾介紹一門作為當代文化和藝術中的重要現象的書法創作,一是向整個學術界,尤其是人文社科學術領域紹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書法學”、“書法學科”甚至“書法科學”。這兩個任務是互相聯繫的,但兩者的內部又充滿著巨大的張力。作者曾經為這本《書法》構思的兩個名字中,《書法究竟是什麼》似乎更在著意于解答前面一方面的問題,但恰恰需要利用更多的學術資源和學術話語,而《大學書法手冊》,看其來更像是解決後面一方面的問題,但“手冊”這種體例似乎又有失學術的厚重。無論如何,一個學科領域內的大學者,都在本學科內部將學術往前推進的同時,肩負著向社會大眾和整個學術界介紹本學科的某種責任和使命。因此毋寧説,正是因為作者意識到把“書法傳統的核心”和“對傳統的現代思考”同時展現給讀者本身就似乎是一種悖論性的工作,才使得我們看到今天的這部《書法》。

本書是以問題和專題的形式結構的學科導論性著作。這種結構體例的確有似卡勒的《文學理論》,它並不像書法理論教科書或者《書法學》教材一樣追求黑格爾式理論體系的完備性,也不像論文集一樣往往缺乏邏輯之間的聯繫。相反,它比一部讀本要更加突出作者個人的理論思辨力,與此同時,又要求作者把這樣的思考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表述給書法界甚至學術界之外的公眾。無疑,這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工作。然而正是憑藉著這樣一種執著,邱振中完成了一個自己二十多年來的夙願——把自己對於書法的理論思考的各個面向,展現給書法界之外的讀者。因此,本書作為一部可以聯繫起他在書法技法方面的整理和對書法理論的學術性思考的著述這兩個端點之間的重要鏈條,把自己對於理論和實踐的潛心思考融入一種相對通俗,但同樣要求讀者做好相應的學術準備的敘述中來。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我認為本書可以作為其他學術領域的研究者進入書法研究的一條捷徑。

無論如何,這部起源於“非學術”構思的著作仍有其重要的學術意義。本書前三章的主要內容取材于作者此前在《書法的形態與闡釋》、《神居何所》、《書寫與觀照》等幾部論文集中已經形成併發表過的主要觀點,進行了重新的解説和編排。邱振中對於書法的理論思考在方法這裡可以得到精簡和集中的表述,而其中的很多思考無論是在書法研究還是藝術理論、當代美學等領域中並不多見的。第四章“書體的演變”是一個尤其值得重視的章節。這一章實際上構成了邱振中的書法史敘述,這在他此前偏重於理論的著述中是不多見的。專業讀者在這裡尤其應該注意觀察其書史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對先秦以來的墨跡以筆法演變為中心線索的書史論述,以及作者是如何在歷史和史料的線索中融入自己的理論見解的。“書法家”一章,則是書法界內部不多見的對於當代書法現象的一種社會學式思考,而這種思考在2008年作者主持的“蘭亭論壇”上就已經出現端倪。而接下來作者對於“作品模式”的研究,則是利用了社會學研究中的概念操作化和量化統計的方法,正如作者所説,這在書法研究領域的確是一個前人沒有觸及的“新問題”。全書仍舊以作者向來所關心的書法理論和書法文獻為指歸,揭示了作者多處多方強調的“把書法不斷思考下去的可能性和具體的路徑”。當然,這些任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書法本身的任務,而又可能是一個個哲學的問題,在書法學(倘若存在這樣一門學科的話)還尚未成為“中國當代學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的今天,書法界內外的讀者思考這些問題還顯得有些奢侈,但是這卻是作者長期以來希望觸及到的某些方面。

總的看來,《書法》一書可以高度概括把握到邱振中書法研究的理論來源:當代哲學、語言學、社會學和藝術理論和他立足於書法這一現象所做出的發展。而現代理論的一個特點,就是不要求對作品或者客觀事實做出一一對應的實證性解説(在現代理論家看來,或許那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是更加要求作者理論思辨的能力,看重自成系統或者自圓其説。這樣的理論研究從終極的意義上看,與現代文學理論、社會理論、哲學理論的目標未嘗不是相通聯的。應該説,邱振中在這些方面思考過的問題,遠遠不是本書的幾個專題所能夠窮盡得了的,還包括了書法與其他藝術、書法與文學、語言等很多領域。這些方面還有深入發展下去的無限可能性,為此,我們也期待著作者的下一部《書法理論讀本》。

(2009年)

(祝 帥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曾出版專著《中國文化與中國設計十講》,譯著《流派:藝術卷》等,現居北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