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史詩與牧歌——劉大為作品展在上海美術館隆重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02 17:02:20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品網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雅昌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協辦,上海美術館和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承辦的“史詩與牧歌——劉大為作品展”于4月29日在上海美術館隆重開幕。

劉大為,1945年生,祖籍山東諸城。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是當代中國美術界成就卓著、聲名遠播、影響深廣的藝術家。主要作品有:《小米加步槍》、《漠上》、《陽光下》、《馬背上的民族》、《晚風》、《巴扎歸來》、《人民公僕》、《雪線》等;出版有:《寫意人物畫技法》、《劉大為速寫》、《劉大為作品集》、《劉大為小品集》、《劉大為水彩畫作品》等。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重大展覽並獲獎,且在日本、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及中國香港、台灣等地展出。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領導致辭

作為當代中國人物畫傑出的代表畫家之一,劉大為的中國人物畫創作主要可分為兩類題材,一類是塑造中華民族的偉人、英雄形象的歷史畫,一類是表現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數民族生活的風俗畫。這兩類作品形成了劉大為“史詩”與“牧歌”的創作基調。史詩通常指讚頌歷史或神話傳説中的英雄業績的敘事詩,語言風格質樸厚重,結構嚴謹,氣勢恢宏;牧歌泛指歌唱牧人的生活與愛情的抒情歌曲,藝術情調豪放浪漫,形式活潑,節奏多變。在某種意義上,中華民族近百年來艱苦卓絕奮鬥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現代的英雄史詩,中國少數民族在改革開放時期的幸福生活就是一曲曲優美的牧歌。劉大為塑造中華民族英雄形象的歷史畫呈現出史詩般的質樸厚重風格,他表現中國少數民族生活的風俗畫充滿了牧歌式的豪放浪漫情調。史詩風格與牧歌情調形成了劉大為的中國人物畫藝術的兩大特徵。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致辭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劉大為的作品就多次入選全國美展,80年代他的工筆重彩開始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90年代初,他的《馬背上的民族》、《草原歌手》、《晚風》等重要作品在全國性大展上屢屢獲獎而贏得廣泛聲譽。自1998年起到2007年,他任職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主持全國美協的日常工作,但他並未因肩負重任而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餘,他不但一直堅持藝術創作,而且接受了許多重大歷史與現實主題的創作任務,佳作迭出。這個時期,他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錘鍊和完善自己的藝術語言,個性風格由此也越來越鮮明和強烈。

中國美協黨組書記吳長江致辭

在表現內蒙古大草原的工筆人物畫方面,劉大為是傑出的代表。相比于20世紀70年代那些用故事情節圖解政治主題的草原作品,劉大為開始注重蒙古遊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的表現,並試圖通過對這種無情節性的日常瞬間的描繪,揭示遊牧民族的生活與遼闊無垠的草原這種大自然的關係。不論是描寫三口之家放牧休憩的《馬背上的民族》,還是塑造蒙族少女微笑的《漠上》;也不論是刻畫琴師側耳傾聽的《草原上的歌》,還是捕捉幼童單騎放牧的《雛鷹》,劉大為在作品中捕獲的草原或沙漠中的人物形象都不在於敘事性,而在於形象塑造的本身所傳遞出的質樸的情感,在於形象塑造的本身揭示出的人對於獵犬、牧馬和駱駝的親情關係,在於形象塑造的本身呈現出來的人蓄與草原、沙漠的和諧統一。對於內蒙古大草原,劉大為沒有表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蒼涼,也沒有表現“胡天八月即飛雪”的荒寒,而是追尋恬淡卻又醇厚的風土人情,漂泊而又寧謐的遊牧生活,艱辛而又甘甜的勤勉勞作。劉大為的工筆人物畫發掘了蘊藏在那個粗獷、血性和霸悍的民族中的一種純樸的詩意,從而重塑了一個當代審美中的遊牧民族的形象。 劉大為的工筆人物畫,不是用濃艷華麗的色彩去誇張豐額寬顴的蒙族人物的膚色與服飾,而是以淡彩減弱蒙族膚色與服飾的厚重感,並以牧馬、獵犬和荒漠的清墨色增加這種具有地域特徵的工筆人物畫的淡雅格調。因而,他的工筆人物畫不完全是工筆重彩,也不完全是工筆淡彩,而是介於重彩和淡彩之間。在形象的塑造上,偏于寫實,造型嚴謹,但不是完全被動的客觀的實寫,而是依據客觀對象予以必要的簡化和適度的誇張,甚至於在寫實的形象中尋找內在結構的抽象意味。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致答謝詞

劉大為有非常紮實的西畫功底和造型能力,加之長期養成的勤奮畫速寫的習慣,他在水墨寫意畫上的人物造型真正做到了得心應手、手到擒來。他的水墨人物畫往往都是在超越以形寫神之後而體現出筆墨意蘊的品味與格調,並且,這種品格古雅的筆墨之中依然葆留著生活中人物形象的鮮活與生動。在他的《巴扎歸來》、《轉場》、《乾草車》和《帕米爾高原的婚禮》等這些寫意人物畫的作品中,他很少使用濃重的墨色,也很少幹皴渴筆,而是用行草書式的線條賦予形象以靈動、灑脫、飄逸的視覺美感,大塊的偏鋒濕墨用於駱駝、牧馬和獵犬的表現,面部的精微之處往往在勾皴的基礎上敷以水潤墨色,從而形成了他畫面特有的線與面、疏與密、筆與墨、虛與實、光與影的辯證矛盾關係。他對筆墨有很好的悟性和控制力,既可畫巨幅群體人物的組合,又能隨意畫趣味十足的小品;既善於駕馭主題性的人物畫創作,又擅長描繪抒情性的生活小景。畫人物面部時,寫意之中頗見精微;畫人物軀體和駱駝、牧馬、獵犬時,則是在謹嚴之中常見灑脫。他的筆墨是率性而不粗野、簡潔而不空疏、灑脫而不恣肆。

上海美術館館長方增先與捐贈畫作的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共同揭幕作品

正因如此,邵大箴先生稱劉大為藝術為“融會通達”:“ 融會,即融合之意,他的中國畫作品立足傳統、融合中西、熔工筆與寫意技巧于一爐,自成一格;通達,即明白、順暢之意,他的中國畫作品,寓深刻之含意于通曉、明白的語言之中,兼有雅境和俗趣,可謂雅俗共賞。”

上海美術館館長方增先向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頒發捐贈收藏榮譽證書

為了全面展示劉大為數十年來的藝術創作成就,使更多觀眾能夠深入了解他的藝術歷程,上海美術館精心策劃了這個規模盛大的個案研究性的展覽——“史詩與牧歌——劉大為作品展”。 展覽通過充分的學術準備和學術梳理,較為全面地展示了他的藝術成就以及時代對於他藝術成長的影響。

此次展覽時間為4月29日至5月17日,共展出劉大為中國畫作品58件、水彩色粉作品40件、素描速寫50件。在展示佈置方面,不僅突出了中國畫特有的展陳格局,而且更講求“史詩與牧歌”的主題,與劉大為的藝術追求相得益彰。可以説,此次展覽是劉大為先生第一次舉辦如此規模的個展,為了豐富展覽,上海美術館出版了一本收錄齊全的劉大為作品畫冊,舉辦一場集國內最重要理論家于一堂的學術研討會。同時,劉大為向上海美術館捐贈了2件代表作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