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張海個展昨首下江南 “粉絲”擠爆美術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02 16:41:40 | 文章來源: 今日早報

昨天,杭州西湖美術館被書法“粉絲”的熱情點燃,連空氣都變得滾燙。令大家如此瘋狂的,是一位老人的藝術魅力——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的江浙滬個人巡展“創造力的實現”,從這裡正式出發。

在擁堵的人群裏,眾多“粉絲”高舉著鏡頭、畫冊、簽字本,用盡手段靠近張海,幾個小時裏,首次“下江南”的他被熱情的杭州觀眾重重包圍,難以脫身。臨別時,這位年近七十的老藝術家稍顯疲倦,臉上卻儘是驚喜:“杭州的書法家和觀眾確實太熱情了,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

緊緊跟隨兩小時

一位“粉絲”雀躍著得到簽名

西湖美術館很久沒有如此熱鬧過了。上午展覽開幕前,展館便被人浪重重包圍,大部分觀眾都聽聞張海將親臨現場,特意趕來一睹真容。等候時,大家細細翻看著畫冊裏的高清晰照片——大家熟悉張海的墨跡,卻從未見過他。

當身著黑色西裝,一臉謙和的張海出現在開幕式上時,人群的體積迅速縮小了一圈,閃光燈耀眼地亮起來——大家使勁往前,把主席臺緊緊包裹住。在裏三層外三層的人群外,後來的人就只能聞其聲,見不到其人了。

幾個小時裏,張海一直感受著這樣的熱浪,眾多“粉絲”逮住這難得的機會紛紛要求籤名和合影,一位觀眾在體力PK中屢次敗下陣來,最後無奈採取了“盯梢”戰術,在張海身後緊緊跟隨了兩個多小時,最後終於找到了兩秒鐘空擋,雀躍著得到了一個簽名。

趁張海被包圍的時候,張海夫人楊鳳蘭成為了記者們的突破口,她看著張海為這個展覽整整投入了一年時間,“有時候寫完一幅八尺作品,發現有一兩個字不滿意,整個就不要了。而且他的重新創作不是簡單再寫一幅,他要重新再讀書,再思考,為這幅作品再琢磨兩天,然後才説:我該動手了”。

這樣的用心,觀眾也在展覽中感受到了。張海篆、隸、草、楷四體兼擅,這次展覽的百餘件作品都是近年的全新創作,體現了他書法的整體風貌。而其布展的精緻也很難得,上下兩層樓的作品,都用特製的木製鏡框鑲嵌裝裱,令展覽看上去大氣而雅致。

紛紛趕來“取經”

浙江藝術家 感慨著深深折服

在這次展出的很多作品裏,都能看到這位老藝術家創新的筆墨。比如在他擅長的隸書裏,他大量嘗試“枯筆”,令作品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

西泠印社副社長、浙江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陳振濂,以一個後輩的身份,感慨張海藝術精神對他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初,我就和張海有了交往,那時我才20多歲,作為一個年輕人還不是很沉穩,張海和師兄朱關田他們的言行,教我懂得了穩健。張海有目標,但從不張揚。這次辦展前,他就很謙虛地要我們多發表一些批評。而且,一個近七十歲的老人,思維能如此活躍,總是提出新理念,還不斷挑戰自我,令我們有很大感觸。所以,有影響力的不僅是他的作品,更是他的思想,這些都足以影響一代人。”

這是張海個展首次來到南方,作為站在中國書法金字塔尖的人物,他期望在這個個展裏實現的,不僅是對個人藝術的追求和探索,還有對中國書法所肩負的使命感。“我希望書法作品能夠南北交融,而不是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南北可以取長補短,找到好的切合點。”

昨天現場,許多本地知名藝術家也趕來“取經”。省書協主席朱關田看完展覽對旁人説:“江南書法家寫字一般細膩柔和,張海作品的風格開放大氣,我們應該好好吸收他的優點。”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王冬齡在展館裏呆了許久,出來時額頭已微微冒汗:“展覽從大效果上看整齊大氣,細看又是精緻、微妙的,有強烈的中原氣勢和個人風格,對我們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旁白

妻子眼中的他

每次寫書法前 他都要洗手

張海的夫人楊鳳蘭説,張海是一個對書法極其虔誠的人。幾十年來,“他每次寫字前都必須先把手洗乾淨。”

張海寫字的時候,不喜歡有人在跟前打擾,他臨帖、看書、創作全是一個人。平時練字時,他喜歡邊寫邊聽輕音樂,但正式創作的時候,則要絕對安靜。“創作的時候家裏任何人都不能去他的工作間。不管寫再大的作品,他都不讓人幫忙。頂多像寫丈二那麼大的,讓我給他拉下紙”。

楊鳳蘭説,在家裏張海是個習慣沉默的人,“他一生中從沒有對我説過喜歡和愛之類的。”他在家裏很有威嚴,家裏沒人敢和他頂嘴。“但他性格又很好,也從不和家人吵嘴。一般家裏的事情他都讓我管,他對孫女也很疼愛。”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