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春季藝術沙龍成交額同比跌五成

時間:2009-04-23 09:53:53 | 來源:文匯報

資訊>

  在剛剛結束的2009上海春季藝術沙龍上,作為最大賣點亮相的21件達利雕塑,完全沒有收穫預想中的火爆。遠道而來的達利作品,最終僅以26萬元和18萬元成交了兩件小型雕塑;拉丁美洲藝術著名代表人物費爾南多?波特羅的8幅作品也只賣掉了一幅價值40余萬元的素描。今年上海春季藝術沙龍的總成交額為2000萬元,同比下跌五成。

  達利和波特羅已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然而依然乏人問津,難道只是因為金融危機來襲?對此,美術評論家、著名策展人朱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這才是正常藝術市場的常態”,經濟寒潮吹散了前些年藝術市場炒作營造出的巨大泡沫,“名家-名作-高價-巨利”的氣泡山吹倒了、吹散了,“誰説藝術家的作品就一定要賣高價?虛假的泡沫消散之後,人們才發現並非如此。”正如藝術品市場上近來常常被引用的那句話:“潮水退去,便知道誰在裸泳。”

  “大師”“天價”相互妖魔化

  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界在拍賣、收藏、展覽等領域,出現了一批極具中國特色的“天價大師”。在“天價”和“大師”相互妖魔化的氛圍中,人們對藝術的評價幾乎到了唯拍賣價馬首是瞻的地步。“出名的藝術家的作品就一定要幾百萬元上千萬元?其實不然。”朱其直言,“在國外,大師們除了代表作很貴,其他作品的價格也不高。比如,大家都知道,畢加索1905年創作的著名油畫《拿煙斗的男孩》,在美國紐約索思比拍賣行曾以創紀錄的1.04億美元成交,被譽為世界上‘最昂貴的繪畫’;而畢加索的很多鋼筆畫價格也就一兩萬美元。”

  針對今年達利的滬上遇冷,朱其認為“低價很正常,成交少也很正常,或者説很真實。”一件藝術品的市場價值主要是由他的稀缺性決定的,而“達利的作品跟畢加索有個共同之處就是量大”。以義大利FYR畫廊此次帶來的21件達利作品為例,同題的大型雕塑有5件,同題的中小型雕塑為8件,其稀缺性和高標價的確存在一定差距。

  藝術投資行業進入調整期

  記者注意到,從今年初已舉行的幾場拍賣會來看,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泡沫正在被迅速吹散,甚至出現了“時隔一年,打了一折”的戲劇性場景。倫敦蘇富比2月舉行的當代藝術夜場中,中國藝術家曾梵志創作于1998年的面具系列作品《無題》成交價為60.1萬英鎊。而在去年同期,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曾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拍得7536萬港元的天價。時隔一年,“縮水”九成。而今年4月香港蘇富比春拍的“當代亞洲藝術”專場上,張曉剛的作品“失憶與記憶系列”之《無題》以480萬港元拍出,與去年同期他的《血緣:大家庭3號》4740萬港元落槌價相比,零頭都不到。

  據英國《星期》週刊估算,2005年和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升幅達983%,這一浮誇現象令人警惕。如今泡沫被逐步擠掉,藝術投資行業必然面臨重新洗牌,從而進入相對理性的調整期。評論家認為,“金融危機使得人們不再囤積作品,真正的藏家開始研究藝術品,根據自己的喜好購買藝術品;過去被火熱的虛高蒙了的人,現在也得冷靜地考慮自己的需求。”

  有人形容“買家已經挑剔到從雞蛋裏挑骨頭的境地”,或許這也可以解釋本次藝術沙龍上,諸多名作為何“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