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會、通達的境界——劉大為的中國畫創作

時間:2009-04-21 13:59:16 | 來源:藝術中國

  融會、通達的境界——劉大為的中國畫創作

  邵大箴

  劉大為君是當代中國畫界很有成就和很有影響力藝術家。早在70年代上半期,他的作品就入選全國美展,80年代他的工筆重彩和速寫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因以《草原上的民族》(1989)、《草原歌手》(1990)、《晚風》(1991)等傑出作品在全國性展事上屢屢得奨而獲得廣泛聲譽。自1998起至2007年,他任職中國美術家恊會常務副主席,主持全國美協的日常工作,但他並未因肩負重任而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餘,他不但一直堅持藝術創作,而且接受了許多嚴肅的主題性創作任務,不斷有新作問世。同時,他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開闊自己的視野,錘鍊和完善自己的藝術語言,追求創新。他的個性風格,也越來越成熟。

  我所以之用融會、通達這四個字來概括大為營造的藝術境界,是出於我對他為人處事的觀察與了解,更是由於他20多年來不同類型作品給我留下的印象。融會,即融合之意,他的中國畫作品立足傳統、融合中西、熔工筆與寫意技巧于一爐,自成一格;通達,即明白、順暢之意,他的中國畫作品,寓深刻之含意于通曉、明白的語言之中,兼有雅境和俗趣,可謂雅俗共賞。

  大為出生在山東諸城,自幼受齊魯文化和民間藝術熏陶,祖父古典詩文的修養和祖母的民間手工技巧,是他最初受到的審美教育,促使他幼年愛慕文藝。少年時跟隨父親支邊內蒙,定居包頭。蒙族豪邁粗獷的性格和大草原茫茫景色,與他在故鄉的感受形成鮮明的反差。中原文化的儒雅與草原文化的雄健,滋養了他的心靈,培育了他的性情,對他的成長和未來的審美取向産生不可忽視的影響。1968年他進入內蒙師範大學美術系,接受中西融合型的教育。畢業後,一直在“包頭日報”任美術編輯,他一面仰望精英文化和藝術,硏習古今中外經典,磨練自己的技巧,蒐集素材,進行藝術創作,夢想成為大藝術家;一面又饒有興味地做群眾性的美術創作:為報刋畫挿圖,為先進、勞模畫像和創作為大眾閱讀的連環畫……這一雅一俗的雙重工作,既練就了他用藝術來適應社會不同需求的本領,也鍛鍊了他能上能下、能文能武“隨和”的性格特徵。他對油畫、水彩、水粉等西畫門類和工筆重彩、水墨等民族繪畫樣式,均有所研習。他通過艱苦的學習,掌握了堅實的造型基礎,又有很好的筆墨功夫的訓練。“文革”後不久,他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于1978年以優秀成績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係研究生班,受教于名師葉淺予、蔣兆和、吳作人、李可染、劉淩滄等人,對中國畫傳統的認識更上一層樓。畢業後任職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很快成為該係的系主任。他邊教學邊創作,結合教學與創作思考當前中國畫創作面臨的許多課題。

  西畫的素描寫實造型和民族傳統的線造型之間的矛盾,是從事中國畫創作的前輩藝術家們一直探討的學術問題,也是大為這一代人要繼續處理的難題。大為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有新的體會。綜觀他的創作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堅持融合中西、推進中國人物畫革新的方針。他的人物畫重視寫生基礎上的寫實造型,但善於巧妙地將西畫素描結構與白描的平面性融為一體,同時恰當運用西畫的光影和色彩,以加強中國畫的表現力。他在這方面的嘗試,是在吸收了前輩藝術家的創造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摸索出來的、有自己獨特體會的創作方法。大為是一位勤奮好學的畫家,除了傳統人物畫外,他對20世紀北派(以北京畫家為主)、南派(新浙派和海上畫派)的人物畫,都有很認真的鑽硏。他硏究美術史,關注中外油畫人物畫的創造成果,對色彩絢麗的壁畫也頗感興趣。他通過在中亞一些國家的訪問與參觀,對古代絲綢之路東西文化藝術的交流融合,有較為深切的認識,這也堅定了他在自己的創作中融合中西的信念。總之,他從古今中外藝術中廣泛地吸收營養,正是他這種融通各種藝術的努力,賦予他的藝術創作有豐富文化色彩和豁朗開闊的特色。可以説,他堅守民族傳統而不保守,擷取外來因素為我所用,在廣取博取、兼收並蓄中創造自己的個性風格。

 


  20世紀以來,特別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國畫人物畫的題材內容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性質,主要表現革命領袖人物和工農兵的生活,在形象塑造上取得不可抹煞的成績。大為的人物畫繼承和發揚了了這一優秀傳統,這可見他的扛鼎之作《晩風》與《人民公僕•劉少奇》(2001)等作品。與前輩藝術家表現領袖的人物畫不同的是,大為的這些作品更多地注意領袖人物平民特點,在他們平民化的面貌中,表現他們寬廣的胸懷和不凡的氣質。此外,大為在創作這些有嚴粛主題內容作品的同時,也創作許多描繪少數民族人物以及駱駝和馬的作品。由於他長期生活在內蒙,又有在新疆的生活體驗和積累的大量寫生稿,創作時成竹在胸,信手寫來,畫面生動活潑,趣味盎然。他還善於把這些小品題材提煉為有充實文化含量和裝飾效果的宏大構圖。

  大為擅長工筆,他在工筆畫上所做的創新在於:大膽地把西畫的造型、結構、光影和色彩運用到工筆畫創作之中,以加強體積感和形式的藝術感染力。他承繼了傳統工筆畫的工整製作傳統,更注意在工整的描寫中表現自己的感情,注意畫面的格調和趣味。他筆下的線清晰、明確而有韻味,他更著眼于繪畫語言的現代感,重視形體的飽滿充實和結構的嚴謹,重視畫面的構成意味和整體效果。他深知工筆重彩語言用之不當易失之於繁瑣、呆格和拘謹,他努力在工筆中融進更多的寫意因素,在不放鬆細節精微刻畫的同時,更十分注意畫面的大效果,使細節服從他營造的境界。在敷色上他頗講究溫和、含蓄和沉著。他講究渲染,主要採用傳統繪畫的高染法,在渲染中追求色調的統一和層次的豐富,講究虛實轉換的節奏。這方面的得意之作如《漠上》(1993)。大為對寫意水墨頗有造詣。由於他的速寫能力很強,又深諳筆性墨性,善於靈巧、機智地點擦皴染,他的寫意水墨人物和動物頗有生活氣息。大為能打通工寫之間的壁壘,從另一亇側面反映出他的性格和藝術修養融通的特點。

  大為在長期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開拓精衶,也與他有開闊的心胸和務實的精神有關。他能團結各種不同意見的朋友一起共事,使學院的教學工作和協會的工作有勃勃生機。

  大為是幸運兒,改革開放的時代給他創造了充分發揮才智的機會,他也滿懷感激的心情感受時代的氣息與脈搏,用自己辛勤的勞動和心血回報時代、回報大眾。這位懂得生活艱辛與藝術甘苦、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藝術家,正處於創作旺盛期,他未來更出色的藝術成果,是我們可以期待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