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獸首之爭的喧囂與代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24 16:48:10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獸首之爭的喧囂與代價

  兩尊獸首“拍而不買”引發的爭議,在國內外輿論和過高“愛國熱情”的裹挾下,無法控制地走向鬧劇。當風波暫時平息,又有誰來考量其中的得失

                                                 文/陳辰

  2008年10月23日,法國佳士得拍賣行的一紙聲明在位於地球另一端的國度裏掀起了一場“海嘯”。

  “國際藝術品拍賣巨頭佳士得公司將於2009年2月23日至25日舉辦‘伊夫·聖羅蘭與皮埃爾·貝傑珍藏’專場拍賣,拍品中包括1860年英法聯軍自圓明園掠走、流失海外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銅像,總估價高達人民幣2億元。”——第二天,同一條消息幾乎登上了中國各大媒體。猶如一塊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一時間,政府抗議、律師追討、民間聲援,中國各界輿論譴責聲一片。

  作為衝突的直接對立面,佳士得成為眾矢之的,各大媒體紛紛發表評論指責其不顧中國人民感情“唯利是圖”的行為。

  眾多批判聲中,中國龐大的網民群體發出了最強音。但往往情緒表達多於實質。有人義憤地高呼“那兩個獸首是被外國侵略者侵奪的華夏瑰寶”;有人奔相走告呼籲愛國人士高價購買後送還祖國;還有人異想天開地期望薩科齊收購之後贈送給中國。

  更有網民設計出一款暴打佳士得的flash遊戲。遊戲頁面中,埃菲爾鐵塔上懸挂著一隻紅色的沙袋,上書“佳士得”三字,輕點滑鼠就可以完成一次對“佳士得”沙袋的擊打。該遊戲迅速得到網民的青睞,8天內“佳士得”沙袋已被擊打超過24萬次。

  價值被全面誤讀

  輿論的裹挾之下,這些個青銅獸首的價值被全面誤讀,成了中華民族那段屈辱歷史的代表和中國文物流失的縮影。而一些保有理性的專家對於事實主體的解讀,被淹沒在情緒的汪洋之中。

  “流失海外的大量文物裏,比獸首價值高的多得是,這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不予理睬,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著名文物專家、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對記者表示他的觀點:“追索文物應該採取法律和外交的方法,但因為這兩件獸首為私人收藏,政府根本不能與之形成對話。另一方面,國際公約對一百多年前文物的約束力很小,並沒有非常適合的法律依據。回購只能使價錢越炒越高,最終還是坑害了中國人。因此,中國人拿回這兩件文物的可能性本身就很小”。

  86歲高齡的著名文物學家羅哲文則更加直接地呼籲大家“不要做冤大頭”:“價值頂多100萬元人民幣”,“如果超過這個數字,那就是被騙了”。

  簡單回顧此前幾尊獸首的回歸過程:

  2000年4月底和5月初,在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蘇富比的拍賣會上,牛首、猴首和虎首銅像現身,最終中國保利集團公司以總額超過了底價十幾倍的價格競得。

  在2007年9月初,蘇富比拍賣會上何鴻以“清代雕像的世界最高成交價”成交馬首。

  保利和何鴻高價回購獸首的“義舉”,得到各方讚譽。這些輿論客觀上營造了一種氛圍,人們都在等待下一個“孤膽英雄”的降臨。

  一場“山寨版”的

  追討官司

  而這次與此前情形略有不同,民眾借助網際網路形成合流,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並且開始成為事件的主導。與之相比,政府的聲音則顯得相對滯後而微弱,未能引導民眾情緒趨向理性發展。

  首先站出來的是53歲的職業律師劉洋。據劉洋自己介紹,早在2002年,他偶然得知埃及就有律師以個人名義起訴英國大英博物館,追討流失在外的文物。於是就決心啟動一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訴訟。

  就這樣,劉洋成立了“海外流失文物民族尊嚴、追索起訴辦公室”,他名片上赫然印著“起訴辦公室負責人”的字樣。

  2008年11月,劉洋在其部落格上,以《訴訟追討圓明園流失文物的謀劃》為題發表三篇系列文章,召集組建追索圓明園流失文物的律師團,以訴訟方式嘗試追回國外流失文物。訴訟之説一起,即受到了網友的熱烈追捧,兩個月後,以劉洋為首,由67名中國律師組成的律師團在北京召開記者會。

  與政府的“穩妥”表現相比,中國的民間力量主動跳將出來,通過這場官司,中國方面與佳士得、獸首持有者貝爾熱之間交手才真正展開,事情被一步步推向不可知。

  著名法學家王雲霞教授在參加央視節目時表示,從一個法學家的立場來説,她認為訴訟有很多法律的難點,存在著很多很多障礙,並不贊成這個訴訟。劉洋的回答是:“因為我們理直,所以氣壯。”

  網友的支援也是劉洋堅持下去的一大原因。召集令發出之後,劉洋的部落格點擊率一直居高不下。“儘管有一些雜音,但每次打開留言板,出現最多的字眼就是‘頂’”。

  龐大的律師團成立了,卻找不到原告方,出於種種原因,他們原本計劃的“原告”國家文物局、圓明園管理處都未能出面。

  此間,劉洋成功找到了贊助人提供訴訟費用。又聯繫到了擁有美國紐約州律師執業資格及中國律師執業資格的法籍女律師任曉紅擔任代理人。一場完全由民間力量策劃、推動的國際訴訟蓄勢待發。

  就在開拍前兩周,2009年2月12日,中國政府發出了官方聲明,希望“通過溝通撤拍”,並表示“這些文物理應歸還中國”。訴訟失敗 衝突升級

  另一方面,獸首持有者皮埃爾·貝爾熱也不遺餘力地為拍賣的合法性進行辯護。貝爾熱在接受法新社等媒體採訪時,堅持他是通過合法途徑收集到這些文物的,應該受到法律保護。“這些中國的獸首是150年前從中國搶奪來的,就像人們從雅典巴特農神廟搶奪浮雕放進大英博物館裏一樣” 。

  而之後貝爾熱以“人權問題”要挾中國的説辭則徹底激怒了中國網民。這一荒唐的“交換條件”行為也給文物之爭增添了強烈的政治色彩。

  中國網民反應異常激烈,制裁法國、封殺佳士得的呼籲充斥論壇。去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在法國傳遞時遇破壞的激憤情緒再次出現。

  中國外交部發表嚴正聲明,駁斥其將歸還獸首與達賴掛鉤的敲詐行為。適逢兩會,代表和委員們也對獸首表達了高度的關注。

  2月19日,拍賣前一週,中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律師團遞交了阻止拍賣的“禁止令”請求。巴黎大審法院于北京時間24日淩晨1時左右對圓明園鼠兔首能否被拍賣作出宣判,法官認為,請求人——歐洲保護中華藝術聯合會對於本案沒有直接請求權,駁回其關於要求停止拍賣、禁止拍賣的訴訟請求,並賠償兩個被告方各一千歐元——一場擾擾嚷嚷的國際官司最終失敗。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意料之中的結果。有許多法律專家在裁決後指出:不得不承認的是,法國法院在這一案件上的判決是非常準確的。此案件中,中國人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也沒有合適的申訴主體。

  可訴訟失敗卻又一次刺激了中國網民的神經。

  “人家始終在法律範圍內形式,而我們的憤怒與激情卻游離與法律之外”,資深評論家童大煥在事後撰文表示。

  一場代價沉重的“義舉”

  北京時間2月26日,拍賣會如期舉行。就在當晚拍賣開始前,數十名中國留學生聚集到巴黎大皇宮門前舉行抗議活動,分發要求這些文物歸還中國的傳單。其中一段內容寫道:“私人收藏者手中的每一個圓明園文物都在提醒人們那一段血腥和野蠻歷史。

  而蔡銘超的“這個款不能付”的聲言,又一次成為了國內各大媒體評論的焦點。輿論立場鮮明地分成了兩大陣營,“挺蔡者”不遺餘力鼓與呼:稱“蔡銘超打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蔡銘超的舉動顯示了中國民間的力量與智慧”“蔡銘超讓獸首流拍具有棒喝效應”。“倒蔡派”則認為,拍而不買的行為損害了中國人的信用。“獸首競拍不會付款將支付公信與尊嚴”“戲弄佳士得的愛國行為並不值得鼓勵”。

  相形之下,國際社會對此事件的總體反應卻更為理性和客觀。

  根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的一項調查,有超過八成的法國網民認為,貝爾熱應該將獸首銅像歸還中國。

  法新社發表評論説,聖羅蘭的夥伴提出用“人權”交換這兩件文物,使中法之間有關文物的爭論已經變成政治爭端。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以“對中國的侵害”作為報道的一個小標題,報道援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話稱,“拍賣戰爭中非法掠奪的文物不僅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損害中國人民的文化權益,而且有悖有關國際公約”。

  與歸屬尚無定論的流失獸首文物相比,被質疑的“國民信譽度”卻將是這次中國人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趙榆接受採訪時表達了這樣的擔憂:蔡銘超的做法等於是在外國人面前自毀中國人的信譽。蔡銘超打著中國人責任的名義出爾反爾,實際是讓中國人在國際大型拍賣會上失信於人。

  “在中國強大起來之後,中國人有一種被強大感操縱的傾向。”資深評論員劉洪波説。祖國強大之後,中國人沉溺在一種暢快表達自己的快感之中。只是,尚無掌握表達自己的方法。“抱著不遵守規則的態度來玩遊戲,罔顧基本的行為底線,無異於一種無賴的行為,最終只能被判出局”。

(藝術中國發表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既不代表藝術中國觀點,也不代表藝術中國價值判斷。)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