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畫院印度婦女1956年紙本設色57cm×43cm,中國美術館藏
北京畫院美術館繼成功舉辦了于非闇、胡佩衡、陳半丁等六位二十世紀美術大家繪畫精品專題展覽之後,又隆重推出“丹青化境——李斛繪畫精品回顧展”,該展將於3月20日至4月6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這次展覽是在著名畫家李斛誕辰90週年之際,由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徐悲鴻紀念館等單位聯合舉辦、北京畫院美術館具體承辦的。此次展覽共計展出李斛繪畫精品80余件,包括了國畫、油畫以及素描等畫種,除了繪畫作品之外還包括李斛生平年表圖版以及部分文獻實物。
與其他六個專題展覽相比,北京畫院這一展覽注重提升學術品味,增加了學術活動內容,展覽同期還推出了李斛的研究著述《李斛畫集》,舉辦“李斛的藝術與二十世紀中國畫變革”學術研討會,舉行專題講座等,從而形成以著述、展覽、研討會以及講座為一體的完整的活動系列。這一展覽的主題是梳理展示李斛的中國畫變革追索歷程,展現了李斛在中西繪畫融合之間的探索過程,彰顯李斛的藝術探索對於二十世紀中國畫轉型的價值與意義。
這次展覽北京畫院與李斛後人通力合作,多方籌措,匯聚了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以及李斛後人收藏的李斛繪畫精品,包括了在新中國美術史上産生了重要影響的作品《關漢卿》、《齊白石》、《紅衣老人像》等集中亮相,具有重大藝術價值。《紅衣老人像》在中央美術學院教室長廊懸挂多年,成為當時中國畫變革的範本。《關漢卿》被教科書、郵票以及報刊雜誌採用在國內外廣泛流傳。還有1965年第六次社會主義國家郵電部長會議召開期間李斛創作的《馬克思列寧像》,被大會選中作為紀念活動發行的郵票的圖樣,在國際範圍內發行。另外建國初期李斛到水庫、橋梁等工地體驗生活寫生,創作的《工地宣傳員》、《廣播器在表揚我們》、《毛主席您是我們幸福生活的保證》等反映祖國建設新貌的作品,以及1957年為正在籌建中的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創作大幅革命歷史畫《廣州起義》,記錄了火紅年代的社會風貌。
展覽還以圖文並茂的展板以及文獻實物展示,包括建國初期發行的郵票、雜誌,李斛中央大學時期的畢業證,文章手稿等等,映現了李斛的生活史,包括徐悲鴻為李斛藝術題字,吳作人回憶與李斛共同研討畫藝的“十張紙齋”題詩,李斛與李可染翰墨友情,同時展覽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廖靜文談徐悲鴻與李斛的師生情緣,戴澤、劉勃舒回憶與李斛的共同學習、共同執教的歲月,同期推出的《李斛畫集》與展覽相得益彰,深化了展覽的內涵。在具體展示手法上面採用了原作與畫稿對比陳列手法,獨到新穎。
畫家簡介:李斛(1919-1975年),號柏風,四川省大竹縣人。著名的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1946年畢業于重慶中央大學藝術系。精於素描人像,並嘗試作水墨寫生,為徐悲鴻先生所讚賞,曾親筆題詞:“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自中大藝術系遷蜀後始創之,李斛仁弟為其最成功者。”1948年應徐悲鴻先生之邀來到北平,在清華大學營建係任教,1952年轉至中央美術學院,1962年任中國畫係人物科主任。李斛始終堅持探索中西繪畫的結合,研習表現新時代精神和新題材的技法,在藝術實踐和教學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的人物畫不僅準確地把握對象生動的外部特徵,而且能深刻地觸及人物的內心世界,突出其性格和典型性。《印度婦女》、《女民警》等代表作品,在當時社會上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現收藏于中國美術館。他的夜景山水畫《江心》、《三峽夜航》等,均成為開創中國畫新領域的成功嘗試,為中國畫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李斛去世後,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榮寶齋出版社先後出版了《李斛畫集》、《李斛作品選》、《榮寶齋畫譜》、《李斛速寫精粹》等,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美協、中國畫研究院、徐悲鴻紀念館、四川省美協、重慶國畫院等單位聯合舉辦了“李斛先生遺作展”、“李斛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