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藝術“劫後余生”

時間:2009-03-15 15:26:51 | 來源:新華網

資訊>

  一幅普通畫作價格動輒過萬美元,藝術展如商品展銷會般遍地開花,不起眼的藝術品被媒體炒成天價……現當代藝術品市場曾經火爆如此,卻少有人關注藝術價值。

  如今,面對全球金融危機,藝術品價格下降,投資者熱情消減,人們的目光終於重回藝術本身。金融危機一“劫”,恰為現當代藝術品市場帶來“重生”之機。

  美之錯位

  如果美國知名爵士樂手溫頓·馬爾薩利斯把音樂會現場設在某個大型體育場內,輔以乾冰煙霧、焰火、大型揚聲器等重金屬音樂會必備要素,再加上5萬名聽眾的尖叫,爵士樂原本淺吟低唱、供人在靜謐之隅細細品味的美感蕩然無存。然而,這就是發生在現當代藝術品上的事。

  現當代藝術正遭遇形式與內容的錯位。例如,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2007年總共接待520萬參觀者,但真正為欣賞藝術而來者寥寥。

  博物館研究機構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與如今參觀者“一眨眼、一點頭”便“打發”一件藝術品的做法相比,人們早年花費在觀看每件藝術品上的平均時長是2.3秒。現如今,許多人參觀各種藝術展,並非為欣賞藝術,而是為享受展覽館中詭異的煙霧和燈光,甚至為成為巨大人群一員而感到興奮。

  上世紀出現的“波普藝術”運動把藝術由少數人的高雅引向多數人的流行。隨著朱利安·施納貝爾和大衛·薩勒的先鋒派畫作變得有利可圖,現代藝術家不再被視為一種“異端”職業。越來越多學者不介意在專業藝術類雜誌上撰文,用晦澀的術語推介現當代藝術作品,稱它們會像梵·高、畢加索的作品一樣具有顛覆意義。

  這種做法掀起了現當代藝術熱潮。一方面,參觀者人潮涌動促使博物館、畫廊等數量大增,藝術雙年展不再局限于威尼斯、巴黎、柏林等傳統藝術之都,也延伸至澳門、雪梨甚至南韓西南部城市光州這樣鮮為人知之地。英國收藏家查爾斯·薩奇、美國收藏家唐納德·魯貝爾和妻子梅拉·魯貝爾等人也耐不住寂寞,轉而自己開辦博物館,涉足商業浪潮。

  另一方面,展出方為吸引參觀者,不惜動用頂級設計師,在展區規模、建築設計、展品佈置等方面做“表面文章”,藝術品本身價值反被置於次要位置。如此一來,藝術展漸呈商品展銷會之態,收藏者則變身為節日熱賣場上瘋狂的“搶購者”。

  危機之劫

  人們熱切追捧商業化的藝術展和藝術品,有賴一些所謂藝術理論家故作玄妙的輿論引導,更離不開現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整體狂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美術院校畢業生在某個不知名畫廊展賣的畫作開價動輒上萬美元;單件作品拍賣價格超過百萬美元的藝術家人數近百。

  不少藝術家嘗試用特殊作品形式換取高額商業利潤。英國著名“壞男孩”達明·赫斯特依靠一條用福馬林藥液浸泡的鯊魚獲稱“前衛藝術家”。他去年憑藉在一件人類顱骨上鑲嵌鑽石的作品入賬1億美元,其他新作拍賣收入超過1.8億美元。他本人也承認,現當代藝術品價格高得太離譜。

  相比藝術品本身價值,收藏者似乎更看重標價。有一個極端案例,一名收藏者在藝術展上得知一幅抽象畫的價格低於10萬美元時説:“如果我是窮人,我想我會欣賞它。”

  不可否認,在這股“現當代藝術新浪潮”中,涌現了一些優秀藝術作品。如果沒有大筆資金“開道”,美國極簡主義雕塑家理查德·塞拉藏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雕塑“扭轉的橢圓”、現代藝術家克裏斯托·克勞德設于紐約中央公園的雕塑“門”等大型作品,也許無緣與世人見面。

  不過,現當代藝術品市場的熱度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之際宣告不再。

  英國索斯比拍賣行和佳士得拍賣行的藝術品拍賣總價分別從2007年的3.16億美元和3.25億美元下滑至去年的1.25億美元和1.14億美元。另外,兩家拍賣行去年舉辦的拍賣會中,大約三分之一拍品流拍。

  瑞士巴塞爾藝術品展售機構設于美國邁阿密市的藝術展原為富豪雲集之處,如今卻出現展品難覓買主的局面。不少畫廊也經營慘澹。一家大型畫廊老闆用電子郵件向員工發出裁員警告,要求他們加班加點地工作。

  藝術品市場研究企業ArtTactic公司提出“西方藝術品市場信心指數”的概念,用以衡量藝術品市場繁榮與否。這一指數去年5月為56,如今跌至10。

  投資者熱情減退的同時,贊助者也收緊錢袋。部分現當代博物館負責人説,富豪們如今不再慷慨解囊,使博物館所獲贊助額驟降三至四成。美國洛杉磯資深現代繪畫商傑克·魯特貝裏説,畫家和畫廊失去資助,面臨歇業,“我們將失去一些非常出色的畫家”。

  復興之機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代表了現當代藝術市場的走向。

  這家博物館在藝術品市場繁榮時大舉拓展,不僅聘請日本建築師磯崎新、美國建築師弗蘭克·格裏等知名建築設計師設計或改造展區建築,還花鉅資引入大量“世界級”展品。

  金融危機來襲時,這家博物館瀕臨破産,被迫接受當地富豪埃利·布羅德3000萬美元救助。這筆數額有限的資金迫使博物館放棄大規模引入昂貴展品的做法,轉而考慮如何充分利用本館藏品、降低舉辦展覽的成本。

  業內人士指出,類似現象預示經濟震蕩可能促使現當代藝術品市場回歸理性。美國佛羅裏達州西棕櫚灘畫廊所有者蒂姆·伊頓評論説:“這再次表明,市場並非藝術價值的最終裁決者。”

  現當代藝術品收藏者卡羅爾·賈尼斯也認為,博物館將迫於經濟壓力剔除那些“言過其實”的展品,畫廊中也將減少模倣他人或價格虛高的畫作,“藝術品的品質在經濟困難情況下可能有所改善”。

  德國藝術評論家烏特·托恩以去年秋季倫敦弗裏茲當代藝術展為例説:“展售方實實在在地(與參觀者)探討他們展出的作品。而往年,如果你不拿出支票,他們就不理你。”

  加拿大蒙特利爾藝術家喬斯林·菲賽特表示,希望眼下金融危機促使那些因不趨附商業化潮流而遭邊緣化的藝術家“走出陰影”。美國《新聞週刊》評論説,這種期望帶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但相比商業化市場的貪婪與浮華,理想主義才是推動最出色藝術作品誕生的動力。

  從這一角度而言,現當代藝術市場遭遇金融危機之“劫”後,雖然損失慘重,但同時迎來一次剔除浮躁、重新崛起的機會。(郜婕)

  相關連結:昔日盛況空前,今朝慘澹經營

  前幾年,藝術品拍賣市場盛況空前。不少作品拍出“天價”,拍賣行屢創佳績。

  2005年,倫敦索斯比拍賣行拍賣的藝術品金額為27.5億美元,收入5.135億美元,盈利達到6300萬美元,同比增幅高達85%,創15年來最佳業績。

  2006年的世界藝術品市場依然蓬勃發展,各地拍賣行人潮涌動,藝術展層出不窮。當年法國佳士得拍賣行的46場拍賣總成交額超過2億歐元,比2005年增長75%。其中有19件拍賣品的成交價超過百萬歐元。索斯比拍賣行和佳士得拍賣行的拍賣總額超過75億美元,遠遠高於1990年。

  2006年不乏拍出“天價”的藝術品。例如,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行當年11月的拍賣會上,美國當代藝術家威廉·德科寧和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分別拍出了2710萬美元和1730萬美元的本人作品歷史最高價。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克裏福德·斯蒂爾的油畫《1947-R-1號》以2120萬美元成交,是預估價的4倍。

  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2008年初,索思比拍賣行當年2月舉行的一次當代藝術品拍賣會成交總額約1.8億美元,創歐洲同類拍賣會最高紀錄。

  但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藝術品拍賣市場行情急轉直下。今年2月,倫敦佳士得拍賣行當代藝術品專場拍賣會的重點拍品、英國已故畫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藍衣男人6號》流拍。這場拍賣會的總成交價僅為840萬英鎊(約合1176萬美元),約為此前總估價下限的一半。而去年舉行的佳士得同類拍賣會上,培根的一套三聯畫拍出2630萬英鎊(3682萬美元),全場總成交額高達7290萬英鎊(1.02億美元)。

  據路透社報道,戰後及當代藝術品長期受到亞洲、俄羅斯和中東地區買家追捧,但在金融危機衝擊下,此類拍品急速貶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