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迎奧運、篆書美、竇德盛大篆書法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4-28 16:37:4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二、梅花香自苦寒來

  50餘年前,竇德盛出生於陜西咸陽,其與大篆的緣源頗深。一來,古都咸陽自古便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中國秦朝統一文字——小篆就誕生於此,這裡有著數不清的秦磚漢瓦、鐘鼎碑刻、帝王墳冢……可以這樣説吧:中國遠古文明的足跡和輝煌的古老文化在此都可以找到她那博大的根系和茂盛的葉脈;二來,竇德盛家與咸陽博物館相鄰,他在童嬉中已被金石文字和古建築薰染,幼小的他常站在青銅器、石雕和碑刻前迷戀忘返,尤其被篆書圖畫般的線條和古拙的氣韻懾服;三來,庭訓嚴明,令他從小便習弄書畫,咸陽乃至陜西深厚的文化積澱也為他酷愛大篆提供了獨特的條件。那時家境貧寒,父親就給他在後院平了一塊土地,幼年的他常在此以泥漿練字,這種摹練,奠定了竇德盛懸肘臨池的基本功,造就了他書寫巨制大篆為主的藝術優勢;而四處尋求廢舊紙張,更使他珍惜每一次摹練機會而用心尤專,“文革”中,少年竇德盛沒有被當時的學潮所影響,反而找到了不花錢的“大字報”紙張,翻過來練字,這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人提供了方便;青年的竇德盛到電廠當學徒,開始擠用僅有的二十元工資買些麻紙當宣紙用,後來,他大喜過望的發現,廠裏檢修用的濾油紙也有宣紙的特性,使他習字的紙品上了檔次,書寫水準也漸漸提高。

  為了學藝,竇德盛尋找各種機會,遍訪金石文跡。他曾騎著破車子從咸陽跑到寶雞石鼓山,曾在周原古老的遺跡上徒步奔波數天,餓了啃幾口乾糧,渴了抓幾把雪,晚上和農村的飼養員睡麥草,曾用身上僅有的4元5角錢和5斤糧票換拓片……認真研讀的同時,往往是走一處古跡,訪一次老師,便要對著碑帖、名跡體味、研練數月。一次,因為在零下十幾度的嚴寒中堅持數日摹練凍壞了手指,沒錢就醫延誤到化膿開刀,至今他右手中指留有3釐米長的刀痕。竇德盛不但有堅韌的一面,而且有勇於借“巨人”肩膀的膽識,他先後隨著名書畫家何海霞、張钖生、張晗、馬蘭鼎等先生學藝, 1970年代初,竇德盛在一位好友的家意外的認識了正“反省改造”的畫家何海霞先生,那時何老因為買不到白糖做藥引而發愁,竇德盛想盡辦法買了二斤白糖送去,藉此向何老請教。在他送去的書畫作品中,何老對其篆書獨有好評:“書篆能得此功力,很有前途,但若要成自家氣象,仍需增厚學養。”何老的話令德盛不但理清了在書畫愛好中以篆書為主攻的思路,堅定了研篆終身的目標,更把鑽研的目光從書法名著和碑帖拓寬到經、史、子、集等典藉,直到1978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竇德盛一直在自己苦心營造的藝術天地裏攀登。就讀美院,為竇德盛漸臻佳境的藝術功力提供了一個系統而專業的發展空間,其書畫造詣有了質的飛躍。

  陜西電視臺拍攝的專題片《揮毫潑墨寫人生》,有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揹書包的幼童用一支廢舊的大筆蘸著泥漿在地上笨拙地練字,寫的就是竇德盛幼時苦練書法的情景。從那時起,這種苦練的情景一直伴他走到如今,多年來,無論工作和地位如何變化,無論生活條件多麼不同,毫不影響竇德盛多渠道的苦讀深造,當這一專題拍攝時,已經有西安電視臺、咸陽電視臺及陜西日報、西安晚報、華商報等多家媒體報道了竇德盛的書法藝術,而當年那個對藝術充滿憧憬的少兒已成為揮毫潑墨,運收自如的中年書畫家。

  三、功底、學養和人品是竇德盛成敗的關鍵

  竇德盛的書法“四體”皆宜,尤以大篆享譽書壇。他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臺記者採訪時,簡述了他對大篆的藝術評價:“大篆是我們祖先用書寫表達思想的最初形式,是我們祖先樸實又自在的藝術創造,其象形、會意等創造形式,其鐵線、玉著形成的效果,不但具有筆畫構造美也具有圖畫美,其書品呈現的一種原始的、自然而又古意盎然、別具匠心的美,其給人的身心愉悅是任何書體都難以達到的。”陜西是篆書之國,周、秦的發祥和興盛地,祖居關中並自幼與文物結鄰的竇德盛對篆書的摯愛與追求,正是對他生命中隱藏的傳統文化基因的調動和感應。而他懷著這樣根深的信念孜孜以求,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由於篆書多為契刻于金石上的文字,又經歲月剝蝕,其特有的篆籀、金石氣很難以筆墨在宣紙上再現,人們在臨摹書寫中往往會專于模倣而流於刻板、質木,又因為文化的積累和發展,以今人之胸臆寫古人之書體,也應該創造性的賦于更高的審美價值,即如古代書論家張懷瓘所説:“學必有法,成則無體。”不但要“知其法”,還要“得其能”。竇德盛認為,書法家在繼承中國傳統書體的同時,需要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質,換言之,沒有藝術個性的作品也許會在視覺上給人美感,卻無法産生撼人心魄的審美效果。因為人類在不斷進步,今人的綜合素質不同於古人,書法結構不可變,而在書寫過程中,其筆劃形體上的變化卻是必須的,機械描摹只能生産下品,刻意求變的最多是中品,真正的上乘之作,乃由藝術家的稟賦、學養、氣質及人格綜合形成的藝術品格,這種藝術品格自然、隨意的凝聚和揮灑在筆端,奔走、騰挪出能顯現作者個性的獨特韻味。數十年來,竇德盛在力脫匠氣上下了很大功夫,他閱讀範圍極廣,又常常遊走山水,怡養心性,在學養日見豐厚時,他在把鑿刻于甲骨、金石上的線條變成宣紙上的文字,尤其把字體普遍較小的篆字放大成恢宏巨制而潛心探索,如何在輕若鴻毛的紙上保留篆書的凝重、古拙本色而筆轉鋒運間流出書者獨有的筆韻,如何在結體佈局上保持古樸格調而更為和諧生動,如何在書法的意蘊中表現出作者的生命形態和人格層面,個中深味、其中甘苦及奧妙已難表述。總之,經過數十年的苦練和修養,那個用泥漿在地上蹣跚學字的幼童竇德盛已在書畫界名聲鵲起,他的大篆已成為書壇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

  在竇德盛六十多平米的書房裏,對著寬大的落地窗的主墻上,排挂著與落地窗同長的文天祥的《志氣歌》六條屏篆書,一塊塊精製、飄逸的篆字,黑白相間,勻稱有致的密布在宣紙上;左墻上是臨篆的號稱國家第一文物的陳倉石鼓文,字拳大,俊挺秀美,如花臨壁;右墻上,是丈二匹《秦昭版》,字臉大,厚重力徹,牽人凝目;三對乒乓球臺支起的書案上,正在應約篆寫丈二匹巨幅《念奴嬌.赤壁懷古》,字盆大,沉雄大氣,撲面而起;真是,滿目巨制佳構,一屋古韻墨香,但見那圖畫般的黑字在白紙上如印如刻,如騰如挪,筆法遒勁多骨,線條筋拔墨張,潤之枯之,皆表現出一種挺進的筆意鋒力。強烈的視覺衝擊下,誰都會在這篆書世界裏流連忘返。

  如今,身兼陜西幾家書畫院院長的竇德盛已多次在國內外書畫大賽中獲獎,其篆書作品不斷被國家權威機構展出和收藏,被國內外知名人士索求,一時間惜墨如金,長安紙貴。2003年12月,北京榮寶齋舉辦了“竇德盛書法作品展”,五天的展出,首都書畫界和許多部委領導,老將軍紛紛到場助興,眾多的書畫愛好者前來觀賞、求字;他的篆書作品被榮寶齋、人民大會堂等收藏;他也被中國書法研究院、中國公關協會文化藝術部、中日交流協會書畫部聘為常任理事;2004年春,竇德盛再次應邀赴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第一檔案館、故宮博物院、中南海警衛局分別收藏了他的作品,這些單位的領導熱情會見了他。

  2006年,受中國書法家協會委託,竇德盛以大篆書寫的2008北京奧運體育標識被北京奧組委正式收藏;2007年12 月,北京奧組委接受了竇德盛受中國書法家協會委託書寫的20幅大篆精品的捐贈,這是北京奧組委至今接受的惟一的書法作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北京藝門展覽
· [專稿] 朱隸 張君鋼 雙人攝影展
· [專稿] 趙牧陽“藝海活著”音樂專場
· [專稿] 朱屺瞻影像紀念展
· [專稿] 首屆宋莊雕塑交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