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費德里克·阿瑪特、邱志傑和皮力的交流會及作品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4-12 19:08:0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蘭紅超/ 拍攝


 

  費德里克·阿瑪特、邱志傑和皮力的交流會及作品展
  活動時間:4月12日(週六)下午三點半
       15:30 簽到+參觀展覽
       16:00 對話“費德里克·阿瑪特與邱志傑、皮力”
       17:00 酒會
  活動地點:塞萬提斯學院

  費德里克·阿瑪特是西班牙當代藝術非常著名和重要的藝術家之一,2007年中國西班牙文化年的LOGO就是他設計的,作為西班牙文化年閉幕的壓軸展覽,這是他的作品展覽第一次亮相中國。

[專稿] 費德里克·阿瑪特在中國

弗德里克·阿瑪特

 

  費德里克·阿瑪特(1952,巴塞羅那)

  西班牙是世界藝術領域的先驅國家,産生了世界級大師畢加索,也是對當時法國藝術氛圍和繪畫流派産生了深遠影響、出現于20 世紀初的 “西班牙先鋒派”的發源地。弗雷德里克•阿瑪特(Frederic Amat)是西班牙新一代最出色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他在西班牙當代藝術領域非常活躍,所涉獵的領域包括繪畫、雕刻、舞臺美術設計、電影……這致使我們很難給費德里克·阿瑪特歸類到任何一派藝術當中。但是毫無疑問,他的作品對西班牙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自從上世紀70年代起,他的作品就廣泛在巴黎(1976)、米蘭(1980)、波恩(1981)、柏林(1982)、三藩市(1988)、紐約(1984-85, 87, 1991-92)等國際藝術展覽上亮相,比如墨西哥Rufino Tamayo美術館,巴塞羅那Joan Miró 基金會以及美國聖達菲“the Institute of America”等,先後得到如紐約《時代》週刊、《時代明星》等國際媒體的報道。他的國際聲望讓他在2002年獲得了巴塞羅那市頒給的“巴塞羅那城市獎”,2007年的“加泰羅尼亞地區藝術獎”。他的作品在超過500家交易所拍賣。2007年中國西班牙文化年的LOGO就是費德里克· 阿瑪特的傑作之一,他用東西方的兩隻眼睛交匯成了富有韻味的LOGO。阿瑪特本人的視野也非常的國際化,他曾經在墨西哥, 北非和美國等不同的國家和城市進行旅行、工作,並神奇地將當地的文化和特色融入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中。在塞萬提斯學院展出的,就是他這二十年來的一系列藝術作品。第一次來到中國的他,這次展覽還與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邱志傑進行合作,中西兩方的合作結晶同樣令人充滿好奇。

  費德里克·阿瑪特在中國

  作為中國西班牙年活動的一部分,我們將榮幸地在北京塞萬提斯學院展出西班牙當代藝術界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費德里克·阿瑪特的部分藝術作品。

  作為畫家,雕刻家,舞美設計師,插圖設計師,陶藝家,和風格多元化的藝術家,阿瑪特曾遊歷歐洲,美洲,非洲,還有亞洲(《瓦拉那西系列》)並把這一系列旅行印象轉化為對各種各樣的創作載體,媒介和創作用材料的運用。在塞萬提斯學院展

  出的,就是他這二十年來的一系列藝術作品。

  雖然色彩是他大部分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但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還表現出了他對中國墨和書法形態的鍾愛,讓我們得以與中國傳統美學重逢。他天才地反映出交錯的目光和東西方沉默的接近這種形象並非偶然,而他設計的這個形象正是本次中國西班牙年標誌。

  介於本次展覽是費德里克·阿瑪特在中國的首次展覽,本次展覽中還將展出他與中國著名藝術家邱志傑的一些共同創作的作品。邱志傑的作品涉及多種藝術創作形式,其作品目前也正在西班牙展出。兩位藝術家通信交流,在一個既有自發性,又有相互輝映的過程中,先分別創作一些作品,然後相互在原作品基礎上繼續創作發揮。

  屆時還將放映電影《月球的旅行》,以紀念世界聞名的西班牙語詩人之一:加西亞•洛爾卡。這位詩人的電影劇本作品僅此一件,創作于1929年,而該電影則在1998年由阿瑪特完成。

  卡門·卡法雷爾
  總院長
  塞萬提斯學院

 

  個性的堅持與靈活的策略
  皮力

  作為西班牙文化年的一個交流項目,Frederic Amat和中國藝術家邱志傑的合作似乎是一個具有隱喻性的結果。

  對於中國觀眾來説,雖然Frederic Amat在西班牙是非常重要的藝術家,但是由於歷史和時間機緣,他的作品對於我們來説還是比較陌生。對於中國藝術界而言,我的藝術史是從現實主義直接過渡到當代藝術範疇的。在這個過程中,缺少現代主義的鋪墊。這是我們和歐洲藝術發展軌跡的最大不同之處,也造成了我們對於歐洲藝術全面認知與認同的困難。Frederic Amat的作品是典型的現代主義的。這位成名于70年代的藝術家,其作品往往關注于媒介、材料和個體生命的表達。在他的作品中,自我是堅定的,而繪畫的行為則是附著在這種堅定的自由之上。無論是筆觸,還是形象一方面追隨著自我的表達,另一方面則是充分體現和強化材料和形象的特性。特別是在他的紙上作品中,形象被平面化成符號,而具體的空間關係也不復存在,它們進化成“層次”。於是所有的這些圖像存在於一個沒有時間,沒有上下和順序的維度之中。繪畫的自動性與圖像的自發性成為這些作品的最突現的特徵。作為現代主義和核心價值“自我”與“個性”在這些作品中和媒介一樣具有核心的價值。而作為自我的外在體現——“形象”被堅守著。

  對於習慣的藝術作品的社會意義與社會觀念的中國觀眾來説,接受這些作品是困難的。它們是如此的純粹以至於我們沒有辦法套用我們已經具備的知識來解讀。對於習慣了革命和運動的中國觀眾來説,這些作品中的純粹似乎讓我們有些不自然,或者用沉默來掩飾我們的漠然和不了解。但是如若我們了解現代主義藝術對於敘事排斥,對於材料的強調,那麼結合西班牙藝術在現代主義藝術中的特質,我們會發現這些作品的魅力恰恰在於它們的純粹和乾淨,而力量則來源於對於個性的堅持。而與此同時,我們似乎也應該意識到,只有經過了這樣一種個性和語言的純粹探索,當藝術從媒介走向觀念時,其雙腳才能踏在更堅實的土壤上,它才有更多可以借鑒的資源,我們面對更多的材料,更複雜的空間是才不會跼踀不安。

  相比Frederic Amat,邱志傑無疑屬於另一個國度和時代的藝術家。早在1990年代開始,他就帶領著同齡的藝術家開始反對藝術作品中的“意義”。但是他的動機不是要回歸到現代主義對於本質和本體的關注,而是試圖清理中國當代藝術中符號化和反映論簡單化傾向。在他的推動下,中國當代藝術開始在一個非現代主義的背景下,從當代藝術的角度研究媒介、場域和互動性等問題。

  Frederic Amat和邱志傑在觀念上都呼喚著對於媒介和表達的關注,但是出發點卻是不同的。Frederic Amat對於媒介的關注更多是出於對自我的尊重和堅守,而邱志傑強調媒介的重要性則是試圖清理脫胎于現實主義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簡單化“流弊”。

  於是Frederic Amat和邱志傑的交流也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才顯得特別有文化的意味。作品的機緣是Frederic Amat的12張照片,在他的作品中他的身影墨跡所籠罩,並不斷突現出來。對於藝術家而言,其作品是一個不斷消解媒介、突現自我的過程;而邱志傑則是將自己版畫試驗的某些局部放大,然後疊加在這些不斷突現的身影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兩個藝術家的交流存在於對抗之中,其結果是Frederic Amat的突現最後還是突現出來,但是邱志傑的圖像則成為這個突現的身影的新背景。前者是對個性的堅持,而後者則是策略性的見招拆招。

  如前所述,Frederic Amat對於媒介的強調是為了回歸自我,而邱志傑則是為了強調作品的豐富性,而消解作品中的自我。同樣的主張,不同的出發點,其結果卻匯聚在同一個畫面中。對於我們來説,這樣的交流強調的是差異性,折射的卻是不同時空的藝術中個人表達的偶然匯合。它們偶然,但是卻充滿趣味。

  關於邱志傑

  邱志傑于1969年出生於福建省。現定居於北京和杭州兩地。

  在他的作品中現代社會的脆弱和虛榮被放到了明顯的位置。他涉足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通過繪畫、攝影、視頻裝置等方式探討西方文化及其政治和社會機構與東方文化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借此次北京塞萬提斯學院舉辦費德里克·阿瑪特個人展覽的機會,邱志傑先生將展示一個獨特的作品系列,這些作品是他經過與阿馬特先生近幾個月來的通信交流而創作完成的。

 

1   2   3   4   5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魏藝油畫個展
· [專稿] 杜璞2008上海個展
· [專稿] 小米攝影作品展
· [專稿] 五五畫廊參加LOOP國際影像博覽會
· [專稿] 郭海平去上海看“病”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