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為什麼今天的藝術展覽會如此氾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10-13 11:30:10 | 文章來源: Tom 專稿
  儘管中國的畫廊可以選擇各種類型的藝術家,但是這裡也存在一個問題,藝術家的作品總是一個相對有限的資源,同時,如果一旦某個藝術家被畫廊代理後,這就意味著其他畫廊便失去了一個機會。而且,優秀的藝術家畢竟是少數,所以對於中國的畫廊來説,如何通過簽約藝術家來提高自己畫廊的學術品味和搶得藝術市場上的先機便成為了關鍵。其次,有了藝術家只意味著畫廊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則在於通過展覽,以及對展覽進行全方位的包裝和炒作來實現。於是,我們發現,對於大多數畫廊的展覽來説,它們已失去了展覽本應有的學術性,相反,展覽變成了展示,展覽成為了藝術拼盤,展覽成為了一次藝術品的集體出售,展覽成為了一個小圈子的聚會………。同樣,在學術價值和市場利益,藝術精神和大眾審美趣味之間同樣存在著一個悖論。一方面,如果畫廊要追求藝術品的精英性,那麼畫廊的接受者或賣畫的人必須也是社會的精英階層才行,他們必須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同時還得要有很強的購買能力。另一方面,畫廊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要捍衛當代藝術作品的精神或藝術價值,而是為了盈利,所以,畫廊必須得考慮接受者的購買力以及富裕中産階級的藝術審美趣味。顯然,畫廊的展覽是無法調和學術價值和市場利益,藝術精神和大眾審美趣味之間的矛盾的。相反,我們習以為常的一種方式是,藝術家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錢,畫廊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批評家為了爭取更為豐厚的回報,所以,藝術家、批評家、畫廊在藝術市場上自覺地進入一種“合謀”狀態。同時,畫廊又必須在保持自己的學術品味和滿足中産階級的審美趣味之間進行痛苦的抉擇,最終的後果是在金錢面前的相互妥協。

  顯然,不管是官方的還是畫廊所舉行的各種展覽,由於其自身無法解決的矛盾,所以大部分展覽最終都成為了一次藝術的拼盤,一次隆重、盛大的藝術展銷會。即使是近幾年流行起來的各種雙年展,無非也是試圖將官方的力量與藝術市場進行有機的結合,但這種新的展覽模式同樣無法解決學術價值與市場利益,展覽獨立與公眾趣味的矛盾問題。表面看,當前美術界的確是一片歌舞生平、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表面的狂歡和繁華並不能掩蓋當代美術所存在的危機。所以,我們仍然要警醒,如此氾濫的展覽到底會給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帶來什麼潛在的後果?例如就當代藝術的審美趣味來説,和八十年代相比,啟蒙理性精神的消退與個性表現的增強,地域文化意識的淡薄與流行文化因素的增多,群體意識的淡化與個人生存經驗的突出,油畫語言研究的減弱與個人圖式的強化……,這些都是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出現的新變化。但是,在這眾多的變化中,有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媚俗”趣味正彌散在中國美術界。那就是,空間的表層化、色彩的艷俗化、造型的圖式化、符號的中國化、審美趣味的庸俗化成為大部分藝術家追求的目標。這裡邊有著兩個潛在的原因,一是中國當代美術在經歷八五的啟蒙理性運動後,一次自動的向藝術市場靠攏。在這裡有必要提及的是,現代藝術品走向市場並不是由單純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海外市場的成熟所引起的,其中包括80年代的現代主義的啟蒙運動在官方的拒絕和某些政治意識形態的抵制下,在一種受挫和無奈的情況下被迫調整先前的精英主義路線,然後尋求與市場的妥協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反映在大眾文化對當代藝術的影響中。像我們熟悉的電視、電影、網路、時尚雜誌、各種流行節目、廣告……,它們在滿足人民的消費慾望時,也在改變著我們的審美趣味。在一個文化變成消費的時代裏,文化所帶來的一次性、即時性、瞬間性的消費快感已經取代了過去文化在精神上的持久性和永恒性。藝術也不例外。然而,正是這兩種必然的歷史境遇共同營造了一個藝術“媚俗”的時代。因為藝術必須走向市場,而市場是由無形的大眾構成的,而大眾的趣味是表層化和享樂主義的,所以,當代藝術便自然傾向了“媚俗”。同時,由於展覽是作品和觀眾之間的橋梁,由於展覽最終受市場的利益所驅動,而且,如果就中國只有一千個畫廊來計算,如果一個畫廊一年只舉行一次展覽,可想而知,展覽必然氾濫成災。

  我們應認識到,如果藝術展覽失去了自身的學術性和喪失了文化的批判力,中國的當代藝術最終不會有太好的前景。但是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就展覽而言,有兩種途徑是行之有效的。第一種:建立獨立的藝術基金會,然後由策展人和批評家來選擇展覽主題,然後將展覽的理念和思路由基金會組織專家討論,然後再根據可行性舉行展覽。另一種是:由當前的藝術雜誌主辦,由部分優秀的批評家參與組織,然後舉行展覽。前者的優勢是,展覽既獨立於官方,也獨立於畫廊,這樣展覽能保持自身的學術性。同時,在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對優秀作品進行收藏,這樣可以為那些致力於藝術實驗的藝術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後者的優勢是:藝術雜誌掌握著媒體這個權力,同時,通過媒體自身的宣傳又能對當代藝術的創作方向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當然,這個目標只有在媒體保證展覽的學術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就國內當前的情況而言,我們應以第二種方式為主,然後大力發展第一種方式。

  正如前文中所説,展覽並不是簡單的展示,展覽並不是藝術拼盤,展覽並不是一次藝術品的集體出售,展覽並不是藝術家、畫廊、批評家的合謀……。相反,理想中的狀態是:展覽是對一種藝術現象的呈現,是對一種藝術精神的追問,是對一種未來藝術方向的探索。或許,我們只有真正懷著一種嚴肅、負責的心態去策劃當代藝術的各種展覽,我們才能真正改變今天展覽氾濫的局面;或許,只有出現真正獨立於官方和藝術市場的展覽時,展覽才能重塑自身本應該具有的學術與藝術的價值。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