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書麟
藝術博覽會是藝術走向市場的舞臺。是藝術家、藝術經營者和買家渴望的藝術品交易集市。在全面飄紅的國內藝術品市場,買賣雙方對交易和宣傳平臺的巨大需求,使博覽會成為一項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相當可觀的商業活動。而各大藝博會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這不僅表現為對參展商的爭奪,同時還表現為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
1993年北京舉辦首屆“中國藝術博覽會”,架構了新的藝術品銷售形式。接下來,北京、上海、廣州先後多次舉辦藝博會,並以各自的優勢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後,其他城市也相繼舉辦大型藝博會,如杭州的西湖藝術博覽會、大連國際藝術博覽會等。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內目前有大型藝博會近20個,但水準參差不齊,展覽主題混亂、缺少專業服務仍是普遍問題。一些組織者對藝博會沒有明確的定位,僅僅希望通過會展賺到攤位費或交易提成。在競爭激烈的會展市場中,參展商數量成為盈利的關鍵,而藝術的主題、品質以及會展的服務這些因素卻都被忽略了。
2000年以後,建立高端藝博會的需求顯現出來。2004年成功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是國內藝博會邁向國際化、專業化的開始。這是一個專業團隊按照國際水準組織的藝博會,成為中國藝術博覽會的重要里程碑。但在成功舉辦兩屆之後,卻忽然傳來“畫博會內部爭端不斷,原班人馬另起爐灶”的消息,原畫博會團隊還計劃于10月創辦“藝術北京”展會。兩個定位相近的藝博會,在同一年裏先後舉辦,擺出唱對臺戲的架勢。一些畫廊退出本屆博覽會,採取觀望態度。上海也發生同樣的情況,上海春季藝術沙龍和上海藝博會也分別於春秋兩季組織類似的藝博會。但與北京不同的是,這兩次藝博會都是由政府支援,作為上海建設“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活動。兩南兩北這四大展會都有同樣的市場目標———成為最優秀的國際化藝術博覽會,都同樣在爭取最優秀的國內外畫廊參展。類似的情況在全球的藝博會市場也有發生,那些國際著名博覽會的市場競爭同樣激烈。2002年,巴塞爾藝博會入住邁阿密,挑起了北美地區博覽會之爭。原來居領導地位的芝加哥藝博會好景不再,大部分重要的參展畫廊陸續抽身南下。參展商大量流失致使主辦方經濟狀況不佳,幾乎被迫出局。
參展畫廊是藝博會的關鍵,他們的水準和類型決定著藝博會的成敗。在國內,雖然有5000家左右的畫廊,但其中能夠有資格參加高端藝博會的僅有幾十家,而有資格加入並願意來中國參展的國際畫廊資源更是有限。眾多的藝博會承辦者將如何爭奪有限的客戶資源?那些優秀的畫廊是否能在同一年裏參加幾次相同的國內展會?國內藝術品是否擁有足夠的本地買家市場來消化這些藝博會?隨後跟進的博覽會還將更多,能夠問鼎國際級藝術博覽會的機會也許只有一個,但無論誰能成功,最終的獲益者無疑是那些參展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