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參與
ARCO馬德里藝術博覽會最大的特色是拉丁美洲國家的參與,這個現象與盛況在其他博覽會是比較少見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古巴、墨西哥、委內瑞拉共有20家畫廊參展。亞洲國家則有中國、南韓、日本、新加坡13家畫廊遠道而來,台灣的索卡以北京的畫廊空間參展,整個展覽中以來自南韓首爾的GANA Art Gallery展出成績最佳,交易頗豐。
中亞及東歐國家的參與仍不熱衷:土耳其、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各有一家、俄國五家,澳洲也僅有一家畫廊參展。
除了來自中國的畫廊推介中國藝術家之外,其餘畫廊可見到華人藝術家作品的機會比起其他博覽會少了許多,法蘭克福的Lothar Albrecht畫廊經營部分新的中國藝術家作品,但並不是完全的主力;來自米蘭的Pack Galería d’Arte與馬德里的La Fabrica Galeria同時經營中國藝術家張桓的攝影;唯一齣現的台灣藝術家作品為去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的陳界仁作品《加工廠》由La Fabrica Galeria在會場中展出;倫敦的Chinese Contemporary Art是會場中完全以中國當代藝術家為主力推薦的畫廊。
市場交易與參觀人潮
許多畫廊經紀人都來了,但不是帶著作品到會場展示而是單獨到現場來參觀或是見一些重要人物。藝術博覽會成了藝術圈裏重要的聚會場所,非西班牙語系國家的畫廊經營者對於到ARCO參展其實還是有些觀望,許多買家來自本地,他們所關注的還是在自己語系國家的藝術圈,對於其他藝術家除了國際名氣夠大夠響亮否則新藝術家能在此受到關愛的機會還是有限。
但是整體交易成績仍然亮眼,尤其西班牙本地、義大利、巴西等幾家畫廊都藉由馬德里國際藝術博覽會博得好成績,這是他們在其他博覽會中無法取得的優勢。因此看來,即使國際藝術博覽會各個地區的舉辦並不表示市場就完全只在某幾個地區運作,發展出具有區域性特色的國際博覽會才能兼顧特有背景文化的藝術創作。這其中當然牽涉的因素非常多,但是收藏家除了追逐國際行情外,相信自己的直覺與品味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有人笑稱西班牙人就愛自己家的藝術品,不怎麼在乎國際藝術流行些什麼,可是反過來講,正因為如此帶動了本地藝術市場與國際博覽會的獨特性並晉陞國際舞臺,ARCO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五天的博覽會吸引了將近20萬的人潮,一張門票高達30歐元仍然讓會場出現盛況,誰説西班牙人不愛當代藝術呢?
圖説:
1. 馬德里藝術博覽會ARCO現場。
2. 馬德里藝術博覽會ARCO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