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06國際動畫藝術沙龍年會在武漢大學開幕,來自國內外40多位動畫專家、學者和動畫藝術創作者就動畫藝術、教育及中國動畫的發展進行交流。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昌爾給年會發來賀詞。
本次年會由武漢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省文化廳和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辦,宗旨是“與世界對話,探尋中國動畫發展之路”,致力於建立一個中外動畫教育合作平臺,借鑒發達國家動畫創作的先進理念,加強中國動畫藝術創作和發展動畫産業。
《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主創嚴定憲、林問肖,《寶蓮燈》作者常光曦,《維尼熊》、《加菲貓》作者貝基·布裏斯托等中外著名的動畫專家和導演應邀參會。年會將持續至5日,其間將舉行動畫産業與影視、教育、出版高層論壇,動畫藝術作品展示等。(記者龍華)
期待中國動畫更“中國”
2006國際動畫藝術沙龍年會上,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南韓、瑞士、伊朗等國家的動畫專家和國內的動畫界專業人士濟濟一堂。伴隨著專家的精彩演講,歡聲笑語盈滿會場。中外專家們一致認為,從國際動畫發展趨勢來看,越是本土的則越將受青睞,他們期待中國動畫更“中國”。尋找中國特色給每個熟悉的朋友一個誇張的擁抱,在記者的鏡頭前瞪大眼睛調皮地扮著鬼臉———這就是本次會議組委會外方主席,美國動畫藝術家、前國際動畫協會副主席大衛·艾裏克(DavidEhrlich)。他曾于1987年因執導動畫片《學院領導的變奏》而獲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獎,也曾製作過不少多國合作的動畫影片。“您最喜歡的中國動畫有哪些?”面對記者的提問,艾裏克扳起手指頭如數家珍———《三個和尚》、《三毛流浪記》……遺憾的是,這全是我國的早期動畫片。
艾裏克坦率地“挑刺”説,目前不少中國的動畫片顯現出濃厚的“日本”痕跡。“這兩年我常常感嘆,這不是中國的動畫,而是日本的動畫。”他説,希望中國的藝術家們能更多地創作自己的作品,在其中體現自己的文化。“如果能找到這一點,你們就是最偉大的!”“在我的工作室,我發現學生們現在確實非常喜歡日本的動畫片、漫畫,成天捧著看,也喜歡模倣。但我總是告訴他們,你們是美國人,不該複製他們的動畫;你們是藝術家,應該創造自己的作品。”相信中國的年輕一代能重塑輝煌如果不是主持人介紹,誰也不會留意到坐在第二排認真聽講座的一位老人。“著名的《牧笛》、《大鬧天宮》、《雪孩子》就是出自她手!”全場一片譁然。會後,作為“粉絲”之一的記者迫不及待地採訪了這位已年過七十卻依然精神矍鑠的老導演———國家一級動畫設計師兼導演、上海美影廠著名導演林文肖。“我相信年輕一代會再塑輝煌。過去的製作方式、産業經營模式與現在大不一樣,希望年輕一代能挑起中國動畫的大梁。”
林文肖導演坦言:“過去,我們生産多少影片,就悉數賣給中影公司,拿著國家的錢再投入迴圈。而現在‘公賣公買’已經不再,只能自己找市場,經費的問題是限制目前動畫片發展的瓶頸之一。”動畫片前期投入巨大,市場放映後可能會收不回來,這就很難形成良性迴圈。
她説,我國的動畫産業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必然面臨著轉型困難,但經過努力後一定會有所改善。“我們做《寶蓮燈》時曾試過市場運作,派人到全國各地宣傳推介,當時看已經是了不起的成績。”“動畫片創作,我覺得關鍵在於民族特色與時代脈搏的融合。”內容和手法過於老舊,年輕人不愛看;而太注重前衛,則可能會尷尬地“邯鄲學步”。她説,既要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什麼,也要在創作中體現我們中國獨特的文化底蘊。內容勝於製作技法現在,已退休的林文肖導演正忙著出書,將老一輩人的動畫製作方面的成功經驗傳授給年輕人。“現在的動畫製作趨勢已經向電腦的方向發展,但電腦製作同樣也需要繪畫基礎,在動畫製作方面,手繪的方式絕對沒有落伍。”
電腦繪畫,3D製作……目前,一些新名詞新技術越來越流行。然而,艾裏克在演講時向大家展示的動畫片《成吉思汗》卻是一部純手繪的片子,有點兒像蠟筆的粗線條白描,顏色也比較單一,但艾裏克告訴我們,“這部片子賣得不錯,賺了不少!”
據他介紹,拍攝之前,他在蒙古博物館和蒙古各地進行了詳盡的採訪,對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內容選擇費盡心思,在宣傳推廣上也耍了些小聰明。我們看到,其中一個打獵的鏡頭,射中的似乎是一隻鹿,但是,當時製片人對艾裏克説,千萬不能是鹿,因為美國的小朋友都喜歡“小鹿斑比”,他們知道後一定會難過。最後,艾裏克將這個獵物解釋為一隻野馬。“與製作的手法相比,具有民族特點的內容與內涵更加重要。”動畫專家們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