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在《穆桂英挂帥》中飾演寇準
談當副院長:我知道一個真正喜愛京劇的演員在想什麼
東方早報:覺得現在京劇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于魁智:主要還是演員待遇改善的問題吧。前幾天報紙上登出來我們的收入。是兩會時候不當心露出去的,但確實是事實。我的月工資是2884元,勝素還比我低了400元。我們的年輕演員很多都不到1000元。武戲演員的補貼只有115元,連坐地鐵都不夠。他們每天要來練功,要補營養,這甚至都不如當年樣板團的時候。
東方早報:那這些演員怎麼活?
于魁智:是啊,所以我得想法增加演出。努力每場演出給年輕演員不低於300元。一個月能夠有10場就還過得去,這很難。但我們團的票房畢竟還不錯。我們也不死守北京,盡可能尋找一些喜愛京劇的人和機構,主動出擊獲得企業支援。
其實也不能説國家對京劇不重視,但確實需要提高從業者的生活待遇。這是一種尊嚴。現在我們這個時代觀眾有很多文化可以選擇,但不能沒有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如果沒有好的待遇,是很難留住人才的。我們現在很多戲校的優秀畢業生都願意留校,因為一個月收入能有一萬多。
東方早報:那你作為副院長最想實現的是什麼?
于魁智:我們中國京劇院,最重要的是藝術風格的回歸。當年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杜近芳這些老藝術家,對於我們劇院藝術風格的奠定可以説立下汗馬功勞。我們現在還是應該發揮老藝術家的餘熱,比如劉長瑜、李維康,給他們實實在在的待遇,也給年輕人改善生活環境,為京劇後備人才培養做準備。關鍵是要出人齣戲。
東方早報:你認為人才是關鍵。
于魁智:我時常和李勝素説,現在對我們來説,唱戲的名和利已經並不重要了,因為我們都已經有了。很大一部分是責任。我們要讓我們團裏年輕的一代看到,你追求的藝術應該是怎麼樣的。我從畢業的時候就跟著袁世海、杜近芳他們,觀眾是看他們順便看我。所以我一直很強調傳幫帶,儘量給年輕人多創造條件,演出是細水長流的,要加強他們在藝術上的信心。我覺得我做院長別的沒有什麼,但是有一點,我從跑龍套開始唱起,我知道一個真正喜愛京劇的演員在想什麼。
東方早報:現在做副院長這麼忙,會不會對你藝術上有影響?
于魁智:我做這個屬於趕鴨子上架。但是我主要是負責藝術總監工作,在藝術上把關,這可以實現我的很多想法,原來有很多被動的東西,但現在可以自己實現。我問院裏要了一個助手,幫我打點一些行政事務。我覺得如果讓我放棄舞臺,那比什麼都難受,我寧可就不要這個領導位子了。
演員需要靜心。現在很多人會讓我去提個書法、參加個活動什麼的。但是我還是想這幾年在戲上多積累,我不想等我將來唱不動戲了,看到的是自己一堆狗爬的字。
當年非典的時候,對我們來説卻反而是一件幸事,我和勝素的錄音專輯就是那時候錄的。那時候我們就每天早起直奔錄音棚,那棚的租金也不便宜。我們先灑一遍消毒水,然後泡一杯茶,如果我哪天一張嘴開唱感覺狀態不好,就説,今兒收。錢照付。勝素那時候説,你這也太拖遝了。但這也是對藝術的一種態度。
談創作計劃:抓緊時間整理些傳統的東西
東方早報:那最近的創作計劃是怎麼樣的?
于魁智:我們今年主要是5個戲,包括新戲《德齡與慈禧》,還有《楊門女將》、《大鬧天宮》,我會把《滿江紅》重新整理演出,勝素打算把梁祝那個《柳蔭記》再演出。這兩個戲應該會來上海。
東方早報:也就是説你們的主要方向還是在傳統戲這塊?
于魁智:是。我覺得我和勝素這個年齡,對藝術、人物、唱腔的理解,應該都還比較成熟了。所以想抓緊這個時間,好好整理一些傳統的東西,留一點錄影。當然,我們也是兩條腿走路,創新是需要的,但傳統是根基,不能亂來。而且這些年我的創作有教訓,可以拿來用。
李勝素飾演的穆桂英
于魁智李勝素:京劇界的黃金搭檔
在“名家名劇月”開幕前一天,于魁智和李勝素提前趕到了上海。主辦方設宴邀請兩人,席間,于魁智談笑自如,李勝素經常只是淡淡一笑低頭吃飯。其後早報記者拉上于魁智對話時,李勝素拉著門半探出頭,俏皮一笑,“你們慢慢聊啊”,轉瞬“開溜”。相較于魁智的謙謙君子,李勝素顯然不喜應酬,一副“無所謂”的淡定。而這樣的場景,讓人隱約想起兩人各自天成的舞臺氣質。戲如其人。
合作12年,這對京劇舞臺上被認為天作之合的“黃金搭檔”,因為各自的出眾的藝術造詣和個人魅力自成大家,又因為珠聯璧合的搭檔而成為菊壇無人可及的生旦組合。這一次,一直甘為于魁智配戲的“梅派青衣第一人”李勝素,把梅派經典《穆桂英挂帥》第一次帶到了上海,作為了開幕大戲。而于魁智也將在上海第一次獻演自己的保留劇目《失空斬》。對於攜新編劇目來滬的兩人,此次的名家名劇月,終於可以讓上海觀眾一睹他們的深厚的傳統功力。
互相成就默契非常
很多人説,是于魁智成就了李勝素。言及此,李勝素會淡淡一笑説:“可不是麼!”而于魁智則會辯駁:“我們是互相成就。”
早在十幾年前,少年得志的于魁智就已是中國京劇院鼎鼎大名的“票房老生”,而大器晚成的李勝素還只是山西京劇院的當家青衣,一個從河北梆子半路出家的梅派青衣。兩人在中青年優秀京劇演員第二屆研究生班的時候成為了同學。當時,很多旦角都希望成為于魁智的搭檔,但于魁智最終定下了李勝素。當時于魁智的解釋就是“合適”:“我們的嗓音條件、舞颱風格、包括身高體型,都比較合拍。藝術追求上也是一致的,都追求那種古樸典雅、輕鬆自如的颱風。”
從傳統經典到新編創作《大唐貴妃》、《梅蘭芳》、《赤壁》,十幾年一路走來,兩人最終因為藝術上的珠聯璧合成為菊壇公認的黃金搭檔。甚至被認為有當年李少春與杜近芳的影子。李勝素被公認為“梅派青衣第一人”,而于魁智的“京劇第一老生”也無懸念。兩人在舞臺上下都已異常默契。
彼此欣賞追求一致
忙著演出又要當院長,大家都擔心於魁智忙不過來。李勝素卻談笑插上話來“抱怨”:“沒關係,他精力旺盛,做再多事也能面面俱到,太細緻了,那時候他做一團團長的時候,就給我們所有的演員的安排都是魔鬼日程,團裏大家可都受不了他。”
于魁智笑而不應。但他始終誇讚李勝素給他在藝術上以滋養。隨口就舉出例證:有一年,在英國演出《白蛇傳》,李勝素獲得了倫敦媒體最高的5星褒獎,而同在當地的章子怡(官網,子怡空間)(線上看影視作品),只有4星的評價。
兩人對傳統的理解也出奇一致,説起台灣的吳興國和李寶春,他們不約而同説,走得有點遠,但挺有意思。
因為藝術追求的一致,于魁智和李勝素都在藝術上日益精進。在余楊派老生和梅派青衣領域,都可算無出其右。而他們的搭檔組合,更引來很多年輕粉絲的追捧。很多年輕觀眾因為看了兩人的表演,從此喜歡上京劇。
年輕的粉絲為兩人各自做了個人網站。在這次名家名劇月的時候,兩人的粉絲還特地打飛的千里迢迢趕來看戲。李勝素説,這兩年,年輕的觀眾越來越多,喜歡她的女孩尤其之多。而一直致力於培養年輕觀眾的于魁智則説,劇場裏能看到年輕觀眾越來越多,這是最讓他高興的事情,“我們之前排《梅蘭芳》《赤壁》這樣的戲,為的也就是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