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舞臺

戲劇構作在北京【10月12日--論壇對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13 15:46:4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李亦男: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戲劇構作拿到一個劇本之後,要對這個劇本進行重新的闡釋。一個劇本,我相信中國很多導演都在遵循劇本的原意,包括我們學校也是這樣教學的,而德國戲劇構作的工作是對原來劇本的原意進行重新的構作和闡釋,這是不是整個戲劇構作的重要方式?

戲劇構作在北京(現場圖片)

馬蒂亞斯.君特:比如説,我們現在選擇劇本是來自於歐洲最大的戲劇家,比如我們選擇莎士比亞的作品,首先就要給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莎士比亞是什麼時候創作的這部作品,第二是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促使他在400年前寫出了這樣的一部作品。如果回答了這兩個問題,就等於點燃了一支蠟燭,這支蠟燭開始閃光照亮了你的思路。

現在,我們要回答一個新的問題和新的創意。400年前寫出的作品對我們講述了什麼樣的內容。等於現在你需要第二部的知識而你只有一支蠟燭,我們現在要嘗試著從另外一面來點燃。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讓一支蠟燭的兩個火焰都能夠燃燒,那時候我們説這是一個困難。有一些人認為劇院這個工作類似于一個博物館,他們希望在舞臺上看到400年前發生的事情。在歐洲各國都碰到這樣的問題,我們400年前演出這齣戲的時候,還沒有現代的錄影設備讓我們看到當時的情況,因為當時還沒有錄影機。也就是説,對我們來説,意味著我們要不斷的去進行新的創造,在舞臺上進行新的嘗試。當我們發現,400年前的人們關注的問題和我們現在所牽掛的問題是一樣的時候,對我們來説無疑是一種享受。可是,今天的德國社會中是沒有“國王”這樣的概念的。我們如何給大家展示出來國王的形象,他要戴著王冠穿著服裝呢,還是一個大型集團的經理的形象?莎士比亞用英語寫的劇本,我們也需要用德文翻譯。我們現在要對當時的語言進行改造,讓他來適應我們當今的語言。德國有一個偉大的詩人叫歌德,歌德學院的名字也由此而來。在德國有很多莎士比亞作品的譯本,它們産生於歌德的時代。所以當時翻譯的譯本在語言上聽起來不是接近於莎士比亞,而是更像歌德。因為歌德是當時時代最偉大的詩人,很多的詩人在創作的時候,語言風格上都盡力的向他靠近。比如説,我們現在將莎翁的作品進行重新翻譯,搬上舞臺,有很多的觀眾會質疑,會問:“這真的是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亞的作品嗎?”但是這些觀眾所指的並不是原本的莎士比亞創作的英文的劇本,而是他們所認為的“歌德感覺”的作品。

但是對於每一個時代的人來説,經典我們都要對它進行重新的解讀,進行重新的發現和重新創造它的意義,要重新對它進行翻譯。

李亦男:有一個德國非常著名的戲劇理論家菲倫切爾提出了一個觀點:“為了一個舞臺演出,文本是可以被犧牲掉的”。

馬蒂亞斯.君特:我們要討論戲劇的話,劇本(文本)是我們第一個能夠掌握的東西。但是我們在把這個問題轉化成舞臺演出的過程中,在舞臺上可能展現出來很多不同的方式。在我們對這個作品進行排演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劇本(文本)想説什麼?因此,我們常常會提到另外一個概念,子文本在一個文本之下,我們對這個文本的細膩的感受。我們在演出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一些手段讓劇本成為可以看到的東西,通過演員的表情、手勢和身體的姿勢。除此之外,舞臺的布景、音樂、燈光、照明等都能夠成為劇本的一部分,可以為整個劇本創造出來一種氣氛。由此,我們可以説,這是我們在戲劇演出當中,我們有很多不同的手段,可以使得我們忘記劇本本身。

也就是説,其實我們並不是説犧牲掉了文本,而是文本是每個舞臺演出最基本的出發點和基礎,只是我們將文本以另外的方式展現在我們面前,而不是我們打開一本書的封皮,看到一本書的方式。我們經常有一些讓我們感到很難過的經驗,我們讀到了一部成名的小説,我們看到了這部小説翻拍的電影,但是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們幾乎要哭出來了,因為你根本看不到原著小説的影子。我們一再的要強調的一點,文本一直存活著,文本是存活在舞臺上,突破了書的形式。很有可能我們在看了戲劇演出之後,觀眾感到的是歡欣鼓舞的情緒,也有可能是下一代的人沒有看到這樣的演出。也許,在座各位你們的孩子,他們會去看電影,會去劇場,他們自己會去排演一些戲劇,是以你不能想像的方式。你看到了孩子們做的戲劇演出之後,你可能也會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這並不是我所熟悉的那部戲劇作品。這對戲劇來説是一種幸運,他可以以這種方式永存。

李亦男:可以説,劇場是活的東西,文本是死的東西,可以這麼理解吧?

馬蒂亞斯.君特:我們可以這樣説,文本是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學的語言,但是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是我們把這種語言變成能發出聲音的過程。文本本身是一種書寫出來的書面的語言,而在舞臺上是我們把這種語言説出來的過程,如果説犧牲的文本的話,那麼可能説話的過程就不會那樣的流暢,可能會結巴。

在德國90年代有一部戲劇演出,歌德的《浮士德》。飾演浮士德的這位演員在舞臺上進行舞台獨白表演的時候,突出了所有的元音,然後特就坐在舞臺上,接下來的表演是你們看到的我的行為是一樣的(表演)。這些就都是德語發音當中的元音字母。這個演員在表演的時候,聲音比我現在的還要大,下面的觀眾絕大部分是在小學課本裏都有《浮士德》這一篇,都是很熟悉這部作品的。儘管演員沒有説出任何的臺詞,只是發了一些元音,但是觀眾都知道這個人物是浮士德。

李亦男:感謝馬蒂亞斯.君特先生的分享,他將在星期三下午會給我們詳細的介紹,如何在舞臺上把文本變活的。我們時間不多了,還有10分鐘的自由交流時間。

提問:剛才君特先生提到,排演戲劇構作是對一個基本的劇本進行處理,改編長篇小説或者改編電影,也有可能是做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沒有固定的文本,需要戲劇構作自己去處理。如果沒有一個固定的文本,這樣一個項目具體是怎麼樣來操作呢?我想了解這個過程。

馬蒂亞斯.君特:在做項目的時候,戲劇構作不是單獨的自己來決定文本,而是要和劇團的導演一起來合作。我們可能會首先制定一個問卷調查,確定我們要詢問的人。比如説我們要排演一齣反映北京老年人的戲,對他們這些年的生活比較感興趣。我們可能會嘗試著去抓三個畫面,比如説第一個問題,在1976年的某一天,這些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狀態;第二是我們描繪出來一幅畫面,這些人在1989年的某一天,生活是什麼樣的狀態;還有就是今天,今天你是怎麼生活的。如果你拿著這個問卷問十個人,這樣你就獲得了很多的素材,之後我們就要把這些素材搬上舞臺。

在這個過程中故意識到有一個問題提得多餘了,你需要有一把剪刀把多餘的材料剪去,或者是意識到有些人講述的故事沒有什麼趣味。也許,有一些人講了生活當中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由此,你對這個人的生活産生了更多興趣的影響,你想知道他1950年是怎麼生活的。你突然講述起一個人,當他還是嬰兒時的生活狀態,展示他從1949年到今天。這樣會發現,違背了你當時的本意,你原本要展示很多人的生活,到最後只是對某一個人的生活歷程感興趣。

現在我們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演員的年齡都是20多歲,根本就沒有年老的演員。這樣,我們就要創造出來這樣的感覺,怎麼樣在舞臺上展現出來是老人的狀態。這樣就開始在做這個項目,這就是做這個項目的工作。

李亦男:好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上午的活動先到這裡,我們有更多的問題,可以在星期三下午馬蒂亞斯.君特先生做報告的時候提出來,在其他專家做報告的時候也可以提出。下午的活動1:30開始,謝謝大家。

   上一頁   1   2   3   4   5   6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