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秋野:這一夜,搖滾搞戲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19 08:24:52 | 文章來源: 新浪娛樂

子曰早期宣傳照

《第一冊》當中唱片內頁

參與《搖滾北京3》的子曰樂隊

合輯《成長狀態》當中收錄了作品《乖乖的》

從子曰樂隊開創的“相聲搖滾”,到人盡皆知的“腦XX”廣告,秋野一直給人幽默詼諧的印象。這也是十三月唱片的老闆盧中強找他扮演《那一夜,我們要搞音樂》主角的原因,對於這部擁有喜劇成份的話劇來説,若想選擇一個懂音樂的人來扮演其中戲份較重的音樂總監,很難想到比秋野更合適的人,無論嗓音條件還是舞臺表現力的可塑性,都會讓這個圈子裏的其他歌手相形見絀。

這部有“行業輓歌”之稱的話劇將一個頒獎典禮的綵排現場還原,通過進程當中發生的事情再現今天音樂産業衰敗的問題。當中沒有諷刺,而是將這個圈子的潛規則進行改頭換面的重現,同時歡迎各位觀眾對號入座。

4月下旬的一天,愚公移山酒吧被佈置成了靈堂,這不是為某人送葬,而是《那一夜,我們要搞音樂》的發佈會現場,擺設這個靈堂是為了給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各種音樂衍生品送葬。萬曉利曾經唱了《這一切沒有想像的那麼糟》,事實上,這一切比想像的還要糟,所謂的唱片公司更像加工作坊,業內的研討會也都變成了訴苦大會,甚至統治內地音樂産業十幾年的港臺模式也只能和快男超女一樣,依靠蕭敬騰、張蕓京這樣的選秀歌手生存。相比之下,在音樂興盛時期一度低迷的戲劇市場越來越好,有媒體關注,有客戶植入,不需要緋聞,也不需要露點。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這樣的轉變,也許秋野能從十幾年的個人經歷當中説出一些原因。

問君搖滾幾多愁

無論搖滾樂,還是更廣義的音樂産業,這些年的情況有目共睹,就像一個尚未成年就被拋棄的孩子,自己摸爬滾打,但也混的不怎麼樣。可是在十多年前,情況截然相反。一盤普通合輯,不經過宣傳就能賣15萬張,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秋野所在的子曰樂隊就是在那時出道的,當時國內搖滾樂在他看來正值興旺之時,“94到97年期間,內地搖滾樂處在最好的狀態,甚至可以形容為這個領域的文藝復興,搖滾拼盤裏的那些樂隊和原創歌手都是個性鮮明,沒有千歌一調,現在拿出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好景不長,當其中一些人進入商業迴圈的系統之後,搖滾樂的星星之火再也沒能燎原。“魔岩三傑”的例子十分典型,他們是港臺唱片産業操作模式最初的受益者,同時也成了最終的受害者。因為港臺操作模式是根據自身市場形成的體系,當他們在內地推銷這套體系的時候,沒有因地制宜,忽略國內搖滾樂的生存環境,將大筆資金注入錄音和宣傳環節。這樣的大手筆對於經濟水準較高的港臺地區能夠如魚得水,但對於剛剛步入市場經濟的大陸地區來説,沒能順天應人。“內地嚴格地説是窮怕了,突然看見這麼多錢,就昏了,本來擁有心靈的東西,一旦有錢之後就變味了。”

按理説,搖滾樂不應是寒酸落魄的産物,但它在大陸卻陷入了這個怪圈。窮富之間的轉變之中,搖滾樂手的心態也隨之更改,舞臺表現和生活方式在這個時候日漸脫節。當時圈子裏十分流行“死磕”一詞,強調那些因為理想産生的激情,而今搖滾樂更注重一時的痛快,至於理想則是一種階段性物質需求。“十幾年前,如果一個人説自己是搞搖滾的,別人覺得你是一個對生活毫不妥協戰士,羨慕你,而今則對你報以同情的目光。我一直認為,搖滾樂對我來説是理想,可以一輩子去追求,不僅在舞臺上,生活當中同樣如此。”

一鍋泔水向東流

2002年,子曰樂隊出版第二張唱片,那時網路下載的威脅已經超過了盜版。他們花了14萬元的製作費用,但賣給京文出版發行時只拿到了6萬元。“MP3已經出現,我意識到了衰敗,等待iPod和彩鈴出現的時候,這個行業就完蛋了。以前還能收回一半投資,現在連一半都拿不到。音樂人和音樂的關係只發生在創作過程中,一旦拿出家門,就和你沒關係了。許多網站用你的作品賺錢,但是連招呼都不打,所以有了汪峰和A8的官司,盧中強也打算和百度打官司。這不是行業之間的問題,而是文化著作權保護的立法問題,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有著作權的意識,但有些人卻在鑽法律的空子,結果就是藝人無法受到法律保護,連飯都吃不上,更別談創作了,久而久之,市場上也不會再出現有意思的東西。”

面對這樣的窘境,秋野只能選擇另外一種方式養家糊口——做配樂。第一個作品便是“腦XX”廣告,也是秋野最為知名的作品。“汪峰站在臺上,別人都唱‘我要飛得更高’,我站在臺上,別人都唱‘今年爸媽不收禮’。”之後他還參與過不少影視劇配樂,比較有名的包括《射雕英雄傳》、《雞犬不寧》以及近期的《奮鬥》。

曾經的一江春水變成現在的一鍋泔水。審美開始扭曲,遠離音樂本質,只有外觀的享受,沒有內心的交流。在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可以拉近情感的藝術反倒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不得不説,這和港臺模式有關,其實我也喜歡港臺音樂,當年正是因為聽了羅大佑、齊秦和李宗盛,才決心做音樂。他們在自己的地方能做出有人情味的東西,一旦進入內地市場之後就開始變質,浮躁、貪婪,忽略藝術本身富有的社會責任。”

音樂社會功能的減少,直接造成精神寄託的失去,有情有義的東西不復存在。從超女開始,審美一塌糊塗,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開始淡薄,所謂的藝術家以為有了話語權,用自己的審美控制環境審美,告訴每一個人審美應該是什麼。“我想那些評委們不會對自己孩子這麼説話,但為了博取觀眾的開心,就要犧牲那些選手的快樂。他們也曾找我去做評委,我直接拒絕,因為我沒資格評價他們,自己都找不著北,還不知道這裡面是怎麼回事兒,叫我怎麼好意思去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如何。”王碩/文

對話秋野:

曾經音樂市場狀況良好的那一陣,戲劇市場頹靡,如今正相反,你怎麼看待這種反差的形成?

和網路有關,速度化的生活讓人們疲於奔忙為了一日三餐,網路製造出來的東西恰恰缺乏人性。就像快餐一樣,漢堡包吃多了也覺得膩味,於是觀眾需要心態的回歸。所以戲劇舞臺和音樂節這幾年特別火。就連我們也不願意老在北京演出,感覺就是在殺熟,台下永遠是那幫老面孔,掌聲都變成了面子,激情一去不再,所以必須改變演出形態。

拿什麼拯救目前音樂産業的低靡現狀?

拯救不了。這不是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的事,音樂人在這個行業裏是犧牲品,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救。老式唱片模式已經完蛋,昔日的表演形式也將跟著完蛋。俗話説窮則變,變則通,這個話劇就是一次嘗試。嚴格地説,我們算是比較積極的音樂人,努力嘗試全新的方式,這次和戲劇搭界其實並沒有脫離舞臺,與過去一樣,也在和觀眾互動。這種模式真正想表達的是存在狀態和概念,唱片對於這種模式來説只是宣傳品。同時,戲劇的好處就是沒有仲介,直接看到上座率,沒有所謂的唱片公司、發行商、樂評人,很多誤導已經不需要了,觀眾現場反應是最説明問題,這是在拿才藝和觀眾直接交流,如果他們噓你,肯定是你做得不好,要麼選擇退出,要麼繼續努力。今後我們希望把這個話劇濃縮成45分鐘的版本,拿到音樂節去演,而不再是傳統的悶頭唱歌。

你覺得中國搖滾樂或者説內地流行音樂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

安靜和淡定。各個行業都是如此,文化更需要這些東西。所謂文化,一定是沉澱以後産生的東西,我們的心態要不急不躁,才能發現神跡,如果總是慌頭慌腦、心急火燎,神跡是感覺不到的。沒有這個,就做不出文化,感覺不到由你而來的狀態。

從觀眾的角度來講,現在的觀眾和十幾年前的觀眾有什麼區別?

那時候觀眾跟我們一樣,如果喜歡什麼東西,就是狂熱的喜歡,狀態十分純粹,要麼Yes要麼No。現在觀眾很包容,看見這個人站在臺上就行了,唱的好不好沒關係。我來就是娛樂,就是看熱鬧,至於下一個節目是超女還是鋼管舞,都無所謂。換句話説,是非概念越來越模糊,而十幾年前的觀眾是有好惡的,如果你搞搖滾樂跳鋼管舞,那個演員肯定要挨揍,現在就是大舞臺,只要賣力氣,怎麼著都行。

如今老百姓相信名氣,不考慮藝術,許多非常優秀的音樂出不來也是這個原因。十三月的馬條剛剛出了專輯,投資30萬,做的很好,媒體宣傳也夠,很多電臺DJ主動播放他的歌,但發行之後就是見不著錢,坐火車硬座去巡演,到了廣州連火車票都買不起。

怎麼看待國內新樂隊越來越喜歡唱英文這件事?

因為有了Internet,唱英文可以讓更多的人聽到,擁有部分國外歌迷。還有一個原因,如果你只唱國語歌,會失去國外演出的市場,老外站在台下只知道傻跳,不知道你唱什麼。過去我們在國外演出時也一樣,華人居多,老外們從頭到尾都用一種詭異的眼神看你。但他們更懂得感受音樂,覺得你是Super Star,國際巨星。他們對於國際巨星的判斷標準是聽沒聽過這樣的東西,因為西方人推崇原創,只有你做的東西之前沒有出現過,那你就是最牛的。不像中國,接觸過的形式才能得到承認,否則就什麼都不是。

國內新樂隊當中有你喜歡的嗎?

有。不過近幾年看演出很少,可能有些優秀的樂隊我不知道。現在他們的資訊量比我們那時大,但依然還是Copy階段,沒有那種一聽就知道是你的東西,缺少與眾不同的感覺。我特喜歡陰三兒的《老師好》,先不談他們所謂的社會責任,只談狀態。這個狀態至少讓我感覺到一種真實,不是無病呻吟,不是嘩眾取寵。很多新樂隊沒到這種狀態,還是在模倣。但是這年頭扒帶子太容易了,回家練兩天就成了,如果從表達方式聽不到內涵,那麼也只能算作一種形式而已。

那麼南城二哥呢?

他們選擇的方式很好,但我覺得這東西畢竟還是音樂,能被人記住的不是調侃,而是一直縈繞在腦子裏的旋律,要知道,好的旋律可以跟人一輩子。他們如果再音樂化一點兒,我覺得會更好。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演出資訊:魔法爆笑浪漫喜劇《愛你就要背靠背》
· 《誰愛誰,愛誰誰》添加海派文化打造滬式話劇
· 萬千“響聲”返璞歸真 楊麗萍激情舞動
· 話劇《鹿鼎記》南昌開演 手機鈴聲進演出
· 小柯第一部音樂劇-《憑什麼我愛你》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