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銀河筋——不止綠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2-28 09:32:3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銀河筋——不止綠校〔展覽簡訊〕

綠校成功舉辦創意集市

全球藝術被誤讀為終結的休眠期裏,“現代性的審美發現”止步不前已太久,所有關於後現代的學術爭論都在主動退居次席。


新現象産生:
1.藝術以若干種形式返回大眾。
2.自發的漸成體系的創造性探索行為重新成為頭等大事。
3.遊戲性、未來性、間質性(這個引自生物學/天文學的詞在此意義兼具:粘性/包容性/偏向性)三方面在組成藝術的新價值參照係。

本展覽藝術家採樣範圍主要來自網上相識的朋友們包括綠校,原生的波普潛質散發的氣味驅使這些人通過網路互相尋找、相互欣賞、相繼自發完成了合流。


展覽展示人與網路依存(圖文資源+搜索體驗+遠端交流)所帶來的第一波藝術新潮——只留有極簡的價值取向共識作前提,淡化了語種隔閡,真正消彌了年齡地域之分。與激浪派風暴相比,這是一場看不到退勢的引力潮汐。


今次參展的藝術家每一位都已開始進行重構,或許裏邊誰就在明天自立門類也未可知。

* 參展藝術家:丁潔、杜恂孜、古凡、劉丹妮、MIN-OH(韓)、PAPERRAD(美)、彭撼、邵鯤、韋麗萍、溫淩、謝鵬、閻威
* 研討會主題:原生藝術通過網路合流,兼談綠校。(2007年3月10日)
* 主策展人:杜恂孜
* 策展人:謝鵬、閻威
* 贊助人:李貴明
* 展覽時間:2007年3月1日至3月21日
* 酒會時間:2007年3月10日,下午3點 始
* 承辦:NY ARTS BEIJING
* 展覽地點:北京市朝陽區崔各莊鄉何各莊村318藝術園
* 網頁
    http://blog.blogwhy.com/yinhejin/
    http://lvxiao.blogbus.com/
    http://www.nyartsbeijing.com
* tel:NYARTS——86-13439518846   

* 特別感謝:
王犖思、蘭蘭、、小白、任睫睫、大瓜、蠻力兔、周范、32、若四、阿勉、王吉、小丟、小雪、been、闕正綱、apple1985113、命入土、南影炎、bowl、七七、辛燁、sleepsheep、小智、張曼、比嘎、daze、LSF&LSM小組、積木、老蟲、丸子、RJ、夏她她、黨月、尚盈fini、草球、橫、繼木、Jovi Xu、小毛球、蔣小巍、光豬、王小巫、尉洪磊+關小、金寧寧、司瑋、郭小寒

展覽3月1日開幕,酒會3月10日下午3時開始,希望有更多相互陌生的新朋友也能來,喝酒/玩/聊天!

3月10日14點中央美院北門外有大巴接!

提示不坐美院北門外大巴去的朋友們:


NYARTS BEIJING所在地何各莊位於索家村費家村以北一點,那裏從地圖上看就在5元橋正北3-5公里左右,跟索家村費家村同屬於一個崔各莊鄉管界的不同村。

A  公交:可乘944路在何各莊西口下車(在和光超市/紫雲軒路牌附近),打聽一下318藝術園 ,向北在路西側,步行150米就到了。

944路沿線所有站名—— 菜戶營→中國戲曲學院→麗澤橋→西局→六里橋南裏→六里橋北裏→什坊院→公主墳南站→公主墳→八一湖→阜成路→花園村→紫竹院→萬壽寺→魏公村西口→萬泉莊→盛唐飯店→海淀南路→海淀黃莊→知春裏→翠宮飯店→知春路→航空航太大學→學院路→齊園路→健翔橋西→健翔橋→北辰路→亞運村→安慧橋→小營→芍藥居→白廟→六公主墳→十字口村→花家地→花家地南裏→花家地北裏→花家地西裏→湖光中街→南湖東園→廣順北大街→望京花園→利澤中街→望京北路→望京農貿市場→火車站→望京站東口→善各莊→崔各莊→鄉政府→馬泉營→何各莊→何各莊西口→奶東村→奶西村→奶子房(全程票價5元)

B  開車的朋友:沿京順路走,過了五元橋,到東郊農場路口——向西拐,上“來廣營東路”,在第一個丁字路口(馬南裏)向北拐,路過馬泉營見路口再向西拐,直到在一路口處看見和光超市/紫雲軒路牌打聽一下318藝術園 ,向北150米就到了,在路西側。

 

C  或按如下NYARTS給的地圖找,

 

找不到的朋友請撥打畫廊電話13439518846  或策展人電話13621285964

 

The sinew of galaxy—Not only for Lvxiao
It is the time when the global art is misunderstood in its dormancy, and the contemporary art standard has been stayed in one place for a long time, also all the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post-modern are now back to the minor stage.

So now we have the new phenomenon in this situation:
1. In which way the art will give the feedback to the public
2. Those personal attempts about theory and creative have been on its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3. The new elements are forming the new system of art.

Those artists are mainly from those who share the same interests and attentions, and influenced by original pop art. Those idiosyncrasy drives them to come together,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n done the syncretistion by internet and other methods.

This exhibition is showing the works of those artists within the current experience, which is under the situation when internet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art in human’s life,( like on-line resources, research, and long-distance communion). Base on that modern trend, standard and opinion, all those artists communicate by their first gnosis without the boundary of language and area. Compare with other storms in art field, this is the great tide which will not fall back.

All the artists in this exhibition have already been on their attempting of reproduction and rebuild. We can see those brilliant creativity and talents from them.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believe that some of them will become the future star in their artist career.

* Artists: Ding Jie, Du Xun Zi, Gu Fan, Liu Dan Ni, MIN-OH, PAPERRAD, Peng Han, Shao Kun, Wei Li Ping, Wen Ling, Xie Peng, Yan Wei
* The main theme for the proseminar:
the combination of original arts via interent, and what challenge that lvxiao faces   (2007.3.10)
* Curator: Du Xunzi
* Curator assistant: Xie Peng, Yan Wei
* Supporter:Li Guiming
* Exhibition Date: 2007.3.1-2007.3.21
* Opening Party: 2007.3.10(sat) 3pm-7pm
* Art Support: NY ARTS BEIJING
* Address: 318 Hegezhuang villiage, Chaoyang Dist. Beijing

* Website:
    http://blog.blogwhy.com/yinhejin/
    http://lvxiao.blogbus.com/
    http://www.nyartsbeijing.com
 
* NY ARTS BEIJING
Tel: 86-1343 951 8846

主題闡釋

    現在地球上生物約有三百萬種,曾出現過而最終連痕跡都難找到的物種則遠超此數,Damien Hirst達米安·赫斯特他們根本來不及收集。
    距今四億三千八百萬年至三億五千五百萬年間,地質史上稱志留紀和泥盆紀。這段時期出現了可以稱是生物發展史上的最大變革:地球多細胞生物開始離開海洋,向陸地、天空發展。
    如今?奧運的涵義愈加豐富,國家間在爭奪公海/極地/空間軌道/電訊號頻率等剩餘資源,“基地”一詞正在由從阿富汗向月球轉移,人類改造自體宇宙殖民板上釘釘。單翻看門戶站點的新聞(沒人保證媒體説的不是假話)標題就已足夠讓老人震驚。情感閾值飚升,就算杜尚復活,日顯老態的現/當代藝術在人們心中又能算的上什麼?
    不可逆。
    在控制論等新興技術科學潛在而深入的影響下,人類社會生存環境條件得到了極大擴張。隨著資訊革命出現,總體系統明顯在進一步地加速遠離平衡,戰後建立起的共識、倫理、公約、法律因過時而面臨全面失效,宗教式微,政區間意識形態分歧逐漸彌合的同時,各領域價值失范狀況日趨加重,史的續寫成為難題。藝術史概莫能外。
    全球藝術進入了被誤讀為終結的休眠期,波依斯金身漸朽,失勢的藝術家想要成活就得靠不斷向兩極擴縮作品的體量或弄一下倫理綱常換取關注,都看的出,他們在體罰自己或甘作托拉斯輸出每項技術時的首批附庸。藝評家/策展人與權力資本傍肩兒利用過度儀式化的二元論闡釋學/雙年展建制似乎穩穩掌控和限制住了藝術的自由走向。
    變質——亦為産生質變的契機,碳基有機物天然就沒正形,近未來也不會穩定。
    雖然孤立探討中國可能意義甚小,但話題回到中國,現在它擁有近乎是世界上最複雜壯闊的國情現狀,這的確能成為資源——使藝術家得以産生這個時代最大量最強烈的精神體驗。可是時下管理學和成功學氾濫,心電圖只和股指圖重影;不僅中國,我們到任何一個政區均會感到本土視覺經驗和全球普遍視覺經驗同化的加速度;正常人檢閱多數中國當代藝術味如嚼痰,似乎也已是不爭的事實。奇跡究竟能否誕生於此時此地?

    本雅明曾説:“藝術的基本目的之一是要向時代提出一種要求。”
    審美所至的地方藝術所至,某種更為廣義的層面上,視覺藝術的歷史其實即是視覺的歷史 。那麼,視覺藝術的本質能否理解為,或換言之,視覺藝術轉機的前提是否埋藏在——“讓觀者發現:原來還可以看到某些東西”呢(注1)?
    我們每人從出生一睜眼時眼底就開始不停地感受光的刺激、視力就開始受損,被燒灼,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謂的“五色令人目盲”。你闔上眼睛時會不會發現:不如小時候黑?
    人的視覺是有壽命的!
    問題是:在這個螢幕時代,你用肉眼又在不由自主地尋求著什麼?
    美國不美,下歌兒就會下獄……
    任天堂、梅裏愛、山海經?
    “現代性的審美發現”止步不前已太久,所有後學爭論都正在退居次席(學界對此也有迫切要求,他們已有表示承認無構可解),
    新現象産生:
1.藝術以若干種形式返回大眾。
2.自發的漸成體系的創造性探索行為重新成為頭等大事。
3.遊戲性、未來性、間質性(這個引自生物學/天文學的詞在此意義兼具:粘性/包容性/偏向性)三方面在組成藝術的新價值參照係。
    很明顯,今次參展的藝術家沒有孤獨乞憐式的表達,沒有在湍流裏哀叫的脾性,不曾透支享樂抵押未來,“反學院、非體制”傾向不意味他們缺失對普遍意義上“真善美、假惡醜(中國前當代藝術裏極力表現和解構的事物,過猶不及,有珍貴价值的東西被錯傷,最可惡的東西依然棘手)”的辨析能力。
    原生的波普潛質散發的氣味驅使他們通過網路互相尋找、相互欣賞、相繼自發地完成著合流。人與網路依存(圖文資源+搜索體驗+遠端交流)所帶來的第一波藝術新潮本質就是這樣,只留有極簡的價值取向共識作前提,淡化了語種隔閡,真正消彌了年齡地域之分。與激浪派風暴相比,這是一場看不到退勢的引力潮汐。
    愛、性、暴力、政治,司空見慣,他們甘之如飴,以之為食,能將之充分消化——分泌出別的東西。偏門兒的人不擠天安門兒也不用走後門兒,這類會玩兒位面轉移的傢夥有能力把重啟現代性進程的命題視作分內。
    他們都正處於完善自我認知、最終確立主體性的百忙之中 ,成熟瞬間的活性美和力量在不住地迸發,是的,他們成功地延長了並延長著成熟期。比成人還成人的心境,用不著勇氣,他們輕視甚至無視某些生活經驗和“常識”,憑洞見力架空歷史自行書寫(將“覺”凝華為“作品”的速度驚人)。他們在逾越那些規矩,不一定高賣相高成本高科技,作品也許將趨同於可以不去申請專利的發明,用想像力給苦惱的科學家、政治家開竅,他們試圖從更基本(微觀/宏觀)和其他更多向度的點出發,關注實施例如:原有基礎上更廣的結構、初到一個星球的情緒、植物人的晚間理想、造成視覺搔癢的短拖式、遠未來圖景、讀經的機會、去生命化傾向、不和諧化衝動、不對勁的價值、理解新物體的悲壯、吐納悸動波、無表情掩飾的在場感、具體的新倫理焦慮、以性別切分宇宙、學習行為的惡禪意象、亞文化生産的融合、誘導多感官聯覺、怎樣使事物無法夾帶、養殖短暫真實的美……
    這裡每一位都已開始進行重構,任意個體都有資格言必稱人類,或許誰就在明天自立門類也未可知。
    他們樂觀、審慎。
    如有一日,現在的人際組織形式及以掠奪式思維主導下的科學為基礎的人類文明崩壞之後,看看那時非量産規模的人造物和設計實驗:可能人們會突然聯想起2007年3月在NYARTS BEIJING所看到的,哈哈,那個沒畫冊的展覽,那群隆起的人。
    銀和金因為閃光成為最有人緣的金屬,它們在初被發現的時候,沒有用處,一定曾被當作無價的藝術品收藏少有流通,沾染銅臭則是後來的事了。而就在咱頭頂的銀河中,最近觀測到一顆冒著氣兒的鑽石:直徑4000公里,距離我們只有50光年(注2)!

                      2007 年2月4日

(注1):
現今我們視覺的方式根據我分析大致不出如下幾種:
1.自然光源照射下
2.人工光源(或人工光源參與自然光源的)照射下
3.人工光源虛擬事物的顯象
途徑又分為二:
甲:眼睛到視覺對象間沒有什麼障礙(僅有一種透明介質)的情形
乙:眼睛接收到的圖像曾經過一次以上的反射或折射(包括玻璃、塑膠、水、溶液、鏡面、金屬、其他半透明物、可變焦的光學儀器等)
因人眼結構所限,自然視覺分三個聚焦段:
A.閉上眼或在純黑環境中:你會發現 部分視覺記憶不在大腦而是在視網膜上霓虹一樣的耀斑裏儲存著。(分左右眼)
B.睜眼目光放空“失焦”時:幻覺似的,能看到瞳孔附近晶狀體表面的淚水層裏的微粒/透明微生物在漂流浮游。(分左右眼)
C.距離眼睛20CM左右至幾乎無限遠,這是人類一般來説有明確用途的視覺焦段。
(注2)“BPM 37093”位於半人馬座,距離地球約50光年,它是一顆白矮星,小型恒星走到演化末期的産物,其核心是密度極高的結晶碳(即鑽石),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2005年初由美國科學家麥特考夫、英國康橋大學的蒙哥馬利、巴西科學家卡南宣佈發現。他們説,50億年之後,我們的太陽也會蛻變成一顆鑽石!

展覽緣起

    GOOGLE上約有157,000項符合毛選的查詢結果,約有257,000項符合綠校的查詢結果。NYARTS BEIJING對綠校感興趣,這次的參展藝術家多是綠校活動的切身感受者。
    綠校走的是與 約格 伊門道夫Jorg Immendorf (他創建的“裏多學院” LIDL是一個虛構的概念,代表著為聯邦德國沉悶的氣氛帶來活力的各種不同嘗試。)、讓 杜布費JeanDubuffet(倡導原生藝術)等前人不約而同的道路,這非常可貴。
    在當今藝術“反大眾化與大眾化不斷加劇的反向運動”(劉驍純先生語)中,綠校活動形成一股逆流。
    最早關注綠校的人同時一併完整地見證了21世紀初這6年裏綠校周邊網路藝術現象的發生、興起和流變(中文網路為主):網路同人志——反日式風格獨立漫畫沙龍——黑暗美學——地下藝術漫畫BBS——定格黏土動畫——詩歌/文學門戶——搖滾樂電子樂實驗音樂創作交流——FLASH——獨立電影——實驗影像——網路塗鴉版——圖片部落格——圖像拼貼——向量漫畫意識流蔓延紋樣拼花風格——像素藝術——非法出版物——MUSIC VIDIO——BLOG潮——廠牌限量設計産品——網路雜誌——網店……
    遠觀能夠發現這是一條隨時間推移折返于藝術形式/風格萌芽與前流行文化之間高頻率震蕩前行的清晰軌跡。曾主動投入其中進行傳播的人正是現今新流行風尚的源頭和始作俑者。擅長製造的綠校則恰恰相當於極端開放敏感的亞文化港口,一直反常地處於“出超”地位,這個非盈利社團的視野廣度、自然孳生出的創作多樣性和創作量在同時代幾乎最為突出。
    創始者和命名者早早退出。也曾因社團未註冊,網站域名遭到查封……綠校歷經多次減員和不可抗力中斷還是沒消失,是偶然的嗎?——綠校顯然不是瀕危的社會學人類學活化石,它總在變,且每一次變化都在急劇擴大,它有生命,且不脆弱。每天有新朋友加入因為作品視聽審美聊的來而相互認識,了解只會加深,大家在這裡一步步不斷地完成著準自我認同。
    2006年第二回以綠校命名的展覽並未用力宣傳就再次使承辦方藝術機構人滿為患,綠校幾乎瞬間獲得了更大量的媒體關注,包括部落格上普遍反饋:A好玩B兒童主義。其實B有誤讀成分,1綠校自身一直未總結核心價值介紹給外界,展覽主題容易使綠校被人與培智孩子混為一談2部分心態早老者習慣於把青年行為中的善意、創見、自立全部評判為不成熟。B論調直接引起:很多活躍于綠校邊緣、精英意識相對強烈的青年藝術家反觀綠校産生了不自覺的懷疑(加之因秉持開放和無邊界概念,綠校門戶BLOG可自由張貼的作品圖片良莠不齊;團體名字也早有爭議)、反感和抵制。
    “我們要先做……不死板、不匠氣、不為流行、不庸俗、輕技術”——這些話不妨重提。也不必在乎旁人用憨詞兒支嘴兒什麼創意、新設計插畫、泛80後,直面青年社會化障礙的現實,著手于自己想做的,外向些,放開膽量增加作品和大眾之間的心理互動,相信誤解自會慢慢得到澄清。
    作為自願積極平等交流基礎上的自我修為場所、將生成新藝術形態的培養基,而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老人政治的圈子,綠校需要透明和更具開放性的架構。大家的先鋒長在自己身上,只要注意保持衛生不乏自省,它應該能成為新審美誕生點、新“關於成長的哲學”的策源地。
    現在英國、新加坡、美國、南韓都出現了綠校活動的新參與者,綠校進入跨國彌散階段。令我們興奮的綠校成員與綠校外的朋友在積極製造更多不同的/有趣的/有水準的展覽/展示機會/方式/節日。
    一定有人質疑:綠校這樣盲目的活動有什麼用?那我想問:新生兒有什麼用?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綠校成功舉辦創意集市
· [專題] 綠校和朋友們
· 關於綠校
· 北京現在畫廊——綠校和朋友們
· [專稿] "盛放+新銳100計劃"啟動儀式暨開幕派對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