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洲文明的探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9-26 15:08:51 | 文章來源: 巍巍崑崙

一、從古地理變遷來分析美洲文明的來源

    地球在350兆年前是奧陶紀時代,整個美洲沉入水底,只留幾處高地島嶼,沒有人類。250兆年前是石炭紀時代,經過了100兆年的美洲,仍然大部分沉入水面以下,成為蘆蕩。太陽系攜帶地球在銀河系運轉的週期,很像地球繞太陽公轉那樣,出現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時溫差變化。地球在銀河系的週期運轉使地球出現冰期變化。這種變化時而使地球變冷,使海水凝凍成冰,極地冰蓋變厚變大,海水大幅度下降,海底山脈或平原連成一片,大露架突露成地表,或即使有鳥嶼,水也很淺,很容易渡過。而當地球變暖時,冰蓋融化,海水回升,海岸線延伸,部分陸地沉入海中。

    從目前來看,美洲既沒有現代生存的類人猿,也沒有發現過它們的確鑿的化石證據,甚至連狹鼻猴類(不論是現代生存的還是古代的化石代表)也沒有找到過。也就是説,美洲大陸還沒有找到可以進化成人類的靈長類證據,明確的説,美洲大陸後來的人類是從其他地方遷徙而來。

    據考古學研究,美洲居住人類的歷史不超過4萬年。有些科學家認為,美洲早期的人類可能是在最後一次冰期通過白令陸橋從亞洲北部過來的。也有人提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從大洋洲飄洋過來的,依據是南美洲當地人的語言和個別文化因素跟大洋洲的有相似的地方,考古也將證明這兩種推測都有道理。綜合起來分析,由於中華先祖分佈到東南亞一帶有地理上的優先,從東南亞半島向海洋深處延展逐步到了澳洲、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島嶼,其中有少部分再向東到了美洲大陸;而大部分卻是從北部的北令海峽到達北美洲再逐步南移的。從目前各方面所得資料綜合判斷,一小部分比較古老的美洲人是從東南亞逐步飄洋過海到美洲的,這就是今天中美洲、美洲南部發現少量古老生命遺跡的緣由。而大量的中華先民的美洲遷移的還是在近2萬~3000年左右,而少量在遷居直到近代。

    古地理的變化與考古 學的發現是相吻合的。古人類從一地方奔赴另一地的原因有偶然性和盲目性,更主要的原因還有就兩個:一個是是尋找食物。比如隨氣候的變化,一些地方水草森林豐富起來,食草動物奔赴過去,食肉動物緊跟其後,獵物的古人類也緊緊相隨,形成地球生命鏈;二是相互爭奪生存權,慘烈的爭鬥後,失敗者只有另尋生存之地遠走逃生。那麼,在地球的現代瞬息——人類的現代人將要走向文明之時——也就是距今10萬年到近幾千年範圍內,地球上有沒有這樣的地理大變化呢?根據對古地理的研究,距今10一7萬年時,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迅速升高,白令陸橋成海峽,這時的人類祖先很難從亞洲陸路迂道美洲、或從海洋橫渡。距今7萬年到1.2萬年是地球最後一次冰期,全球氣候明顯變冷,冰川大幅度向南推進。在這次冰期中,全球冰川面積擴展到4,960萬平方公里,使得面積為36,000萬平方公里的大洋水位下降了100米。距今7—4萬年間,屬最後一次冰期的早期階段,我國稱早大理冰期,歐洲稱玉木早冰期,北美稱早威斯康辛冰期。此時,處在陸地邊緣的陸架淺海,例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等,皆裸露成陸。這時的古長江越過濟州島及男女群島,直注沖繩海槽,比今日長江長約1000多裏。這個時候人類追逐太陽、追逐獵物到美洲,從理論上講是可能的,但目前還沒有相關考古證據。距今4—3萬年間,在地質史上稱為晚更新世中期,是最後一次冰期的回暖期,全球變暖,海水回潮。這個階段給亞洲人類赴美洲增添了阻礙,目前也還未有多少考古的證據。距今3—1.2萬年期間,是全球最後一次冰期中極寒冷氣候的時期,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世界洋海平面最大下降值為150米左右,中國沿海許多地方乾涸為廣闊無垠的大平原。食草和食肉動物向這些新生肥沃的大草原轉移,古人類伺機捕捉野獸,追逐太陽,把華北的細石器帶到日本列島,並經東北平原、蒙古高原、東北亞帶到阿拉斯加。根據目前的發現物來看,細石器文化的主人在距今一萬多年前即到達了阿拉斯加的西部,佔據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海萊湖地區,據碳14測定距今為一萬一千年。這條遷徙路線與猛犸象從華北、山東遷徙日本、朝鮮、庫頁島、堪察加半島、阿拉斯加是一致的。與《梁書·東夷傳·扶桑國》上説的自中國——倭——文身國——大漢國——扶桑國的路線,也完全一致。《尚書大傳·鴻范》和《淮南子·時則篇》中關於太昊所司之地,所言起自禺夷秦皇島碣石,過朝鮮,貫大人國,終於東極日出扶桑之地,與上言全同,顯然不是無端發此奇想,不是虛構假托,而是口碑直錄。遠且不説,他們至少是在3——1.2萬年間,自中國的黃海之濱,從華北平原,在追逐獵物的時候,追逐太陽的時候,就向東、東北,沿著平坦的海底平原,逐漸推進,到了美洲,發現了新大陸。在亞洲東部——太平洋西海岸間的亞洲大陸架,在冰期最寒冷時期,除了自日本列島以北的島和海峽外,南方的台灣、菲律賓、東南亞群島、大洋洲群島,以及美洲西海岸的諸島,都與大陸架相連而裸為陸地。因此,古中國人除了從華北華東向東向北遷徙外,還從太平洋諸島和大洋洲向美洲遷徙。如北方的中華祖先——他們開始時直向東方,直達日本列島。但是由日本列島,如果再向東,就進入太平洋水域,便是黑潮暖流。這時出現兩種可能,一種是乘桴筏乘黑潮暖流任其飄流或擇島而居復再逐年東遷東渡;另一種是受大洋阻隔,沿古太平洋西海岸折向北,於是就走千島群島、阿留申群島、亞歷山大群島.....這些島嶼者與大陸相通,當時都是陸地。因此陸地徙步並無阻礙,天長地久,就匯聚美洲了。在距今1.2萬年時全球氣候迅速轉暖,延續了幾萬年的地球大冰期結束。從此海平面迅速上升,原來裸露的海底平原重又為海,陸橋消失,昔日的海峽平原和海島,為海洋所阻隔,這些在地球最後冰期奔赴美洲的中華祖先就在美洲獨立發展,成為美洲最主要的土著。

  但並不是説冰期已過,海水升高,陸橋消失,就阻斷了中華祖先的美洲之拓;相反,在近萬年之內,無論是中華本土的先祖、還是被隔斷在美洲自行發展的同胞祖輩的子孫們,都彼此掛念著海洋對岸,雖隔千山萬水,心隔不斷。先民們或北令海峽,或東南亞洋流、或太平洋島嶼一波波與先去的祖先會合或回到中土來反饋美洲的資訊,這就是中華民族開拓不止、永恒不息的萬古精神!西元前1045年,周武王攻破殷都朝歌,商紂王鹿臺自焚。這時殷軍統帥攸侯喜率攸之主力軍十萬人,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萬人及涕竹舟、涕竹筍等東遷美洲,這是中華本土最後的一次大千徙美洲了。墨西哥發現的一塊“大齊田人之墓”的墓碑,是為戰國或秦末從山東半島放舟美洲田齊人的埋骨遺跡。墨西哥國越萬滔地方泥制古像甚多,其面貌與華人無異,其衣飾物稔亦為中國十數世紀之物。此地又發現有泥造佛像數百,長約數尺,其塑法與中國近代之木雕神像相似,蓋亦千餘年前中國之技術。到中國南北朝時,墨齒國(今墨西哥)還派使團回故土探親,帶回蜂鳥朝貢。秘魯山洞裏的一尊奇特的裸體美洲女神銅像,向人們展示了西元五世紀時中國同美洲之間的某種聯繫:她雙手(右臂殘)提著銅牌,兩牌各鑄“武當山”3個漢字,字體近似南北朝的八分書。又秘魯國公園有華文太歲碑幢。南美洲厄瓜多國于前清咸豐年間開漕河道,曾獲中國錢幣數百枚,為新莽時代之物,今尚陳列其國之博物院中。在阿拉斯洲的安柯雷奇市(ANCHORAGE)的柯擇堡(KOTZEBUE)和白令海峽之間的島上,指路方向標——圖騰柱——托天波爾——如樹林一般,古代的,現代的,都有。札責人、嚴狁人、冰誇人、肅慎人、貊猴(靺鞨)人等的遺跡都保存在冰天雪地中。特別是的他們傳遞資訊、交流情況的“套函”,還埋在冰雪之中。凡此種種發現,都昭示著美洲文明來自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給養,美洲人來自中華人種的血脈相聯!



二、越海渡洋拓美洲,秉性無改是中華!

    美洲印弟安人的一些生産生活、風俗習性、崇拜信仰、天文地理知識等基本保持在中華本土時的民族或部落本色。印弟安人的四種本領:制陶術、雕刻巨石術、農耕術、屋場建築術,都充分反映了中華上古先民的基本技能。制陶術,是中華先民最先發明最拿手的技藝;雕刻巨石術,這其實就是中華南方雒民(粳民)——水稻先祖石頭崇拜的延伸——薩滿教的圖騰石柱文明在美洲的再現;農耕技術,挖運河,灌溉農田,這是典型的中華南方水稻民族的生産技術;建築技術,中華先祖無論是在南方、中原還是到了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亞,都能因地制宜建造居住場所,南邊的桿欄式建築、向北的石屋土坯磚房、更北的雪松厚板屋等。用海貝等做為相互交換的“貨幣”,這與四川三星堆、殷商時期非常吻合。在殷人甲骨文徽號文字中,專有貝氏徽,以舟載人,人肩貝朋。農作物是玉蜀黍、南瓜、向日葵、豆類等。現在認為玉米是美洲的原始作物,我只信一半,還是有可能是從中華本土帶去的,就如花生,不也説是美洲大陸的原始作物嗎?後來在中華發現了約七千年的花生米,作何解釋?不得不改過來,還歷史真本嘛!在今美國東南部德克薩斯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等地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森林繁茂地帶,沿河捕魚種田的印地安人,他們的鷹爪形青銅器上的圓圈中一個十字架符號與商殷人相同,他們的扇形則與商代徐方越人文化相同。南美的印弟安查文(Chavin)文化不就是“粳民”文化。“粳民”——“China",古印度、西亞、埃及直到歐洲一直這麼稱呼中國的,也就是今天英文把中國叫成“China"的由來。

    在今美國東北地區的紐約州的安大略湖(L。Ontario),伊利湖(L.Erie)、休倫湖(L.Huron);聖勞倫斯河流域生活著一支易洛魁(1roquois)“印第安人”。在該地區的東南部有一條莫哈克河(MOHAWK),莫哈克河有一個莫河克村(MOHAWKVILLAGE)。這其實就是貊猴(靺鞨)人來到了美洲。

    在今美國西南部地質學的中生代的沙漠地區,也即亞利桑那洲(ARIZONA)和新墨西哥(NEWMEXICO),印第安人建造一種長期居住的石屋,用坯、磚作隔斷,使屋子白日涼而夜晚暖,很科學,令人驚奇。格蘭德河(RioGrande)流域的特瓦族(Tewa)是該地的文化主人。這其實就是佤族(原叫卡佤族)的祖先到了美洲。

    尤其值得一書的是在莫哈克河的另叫一個奧次頓哥村(OTSTUNGOVILLAGE)發現了易洛魁人保存的鹿皮畫《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和《蚩尤風後歸墟扶桑植夜圖》,鐵證了今美國紐約州的易洛魁人是6000至5000年前開赴美洲的中國軒轅黃帝的裔胄。

1991年10月美國華盛頓《國家地理》第180卷第4號(期)上刊登布魯洽·約瑟(Jos印hBruchac)的論文《奧次頓哥》,揭示了在莫哈克河(Mohawk)奧次頓哥村(OtstungoViliege)《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和《蚩尤風後歸墟扶桑植夜圖》。

    這兩幅圖畫了些什麼?為什麼説它們提示了易洛魁人是中國軒轅黃帝的裔胄?《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的上方畫的是位於二十八宿星空中央的填星(土星),又叫軒轅星。這個軒轅星是軒轅氏的圖騰徵幟——天黿龜,即帝龜黃龍。它“頭對天山,尾向東南,四足定四方”。這是源於黃帝打蚩尤時的故事。黃帝打蚩尤時蚩尤作大霧3日,黃帝大軍不辨南北,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這時軍師風後獻計:“將天黿軍旗之天黿頭對天山指南北,尾向東南,四足定四方。”甲骨文出土之後人們見到了這種指向的龜,黃帝打蚩尤的傳説故事由此得到了印證。再考證這幅《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我們可以看到這與黃帝打蚩尤時的傳説事故如出一轍。所以説這無可置疑地説明瞭這是軒轅氏的族徵。在遙遠的美洲有這麼一個部落的族徵竟是中國黃帝軒轅氏的族徵説明什麼呢?除了説明他們就是中國黃帝軒轅氏的後裔還能説明什麼呢?

    《蚩尤風後歸墟扶桑植夜圖》畫的是蛇圖騰的蚩尤主持夜間的更辰時間。蚩尤頭上為炎帝的椎形五聯冠,冠上為篦形軒轅日曆輪,上面有兩個蛙(龜)形人;其下又有兩個菱形符號,象徵四時八節;又有兩個“執手”,由風後由右向左推動,於是蚩尤奔跑起來;足下是日落的禺谷;右臂下垂,有兩隻陽鳥墜落,代表二更天已過;左臂高舉,指向月亮;月亮中天,説明是三更子夜;雙臂成太極S曲線,由右向左旋,為先天太極圖,與天黿圖亦為先天八卦方位一致。《蚩尤植夜圖》又證明了當時中國的炎黃兩族已融合為一體。兩圖均為先天伏羲封時代的産物。以此二圖作圖騰的部落,不管他身居何方,他就是炎黃子孫!所以説在5000到6000年以前中國人到了美洲,並把原在黃河流域的文化帶到了美洲,世世代代傳下來,賦予了美洲的印第安文化具有中國文化的特徵。

下一頁美洲的古代文明上一頁美洲古代文明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