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溟:基金會資助流向中對時代精神的批判

時間: 2015-04-29 09:38:43 | 來源: 美術報

首頁> 資訊> 聲音

有一個真理已經毫無疑問,即對沒有市場的藝術是需要基金會資助的,而且對於年輕的藝術家也是要從扶持的角度給予一定的基金會的獎勵,好讓他們繼續從事創作,所以基金會的資助流向的對象大多是年輕藝術家。

當然資助工作引來的藝術家的判斷標準問題也一直成為討論的對象,即資助年輕藝術家當然沒有錯,但如果因為他們的價值過於超前而沒法被已經滯後的評價標準所接納而長期被忽略,那也會導致真正向前發展的藝術自生自滅或者流失。

關於藝術與一個時代的關係,早有社會學者得出了結論,即:一個當紅的藝術家往往在他的時代是二三流的,而真正能夠代表當下的藝術家因為超前于這個時代精神,而要等到下一個階段獲得回顧性的認識,這就是理論上要批判以時代精神為標準的原因,因為它最終會以“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面貌呈現出來,而超前的藝術是對當時存在的批判和創造不為大多數人接受的新概念。

在這樣的前提下,基金會的生態有必要提出,有必要思考其資助的流向,比如,資助青年藝術家是一個主要流向,但對在當時未被認識而忽視的藝術家,基金會應該如何應對或者作出補救,將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思考。其實在很多情況下,評論很容易是滯後的,在藝術史上新的藝術總會遭受到評論家的抵制,而藝術除了要挑戰市場還要挑戰評論,我們很難看到有超前的評論,似乎超前的評論往往就是這個超前的藝術家來兼顧的。

如果基金會的宗旨是為了更好地將精神産品推向社會,那麼對這樣的不合時代精神或者超越這個時代精神的藝術的支援要有一個制度上的分配和流程上的設置,即在年齡段上,要設立一部分的“青年後”的資助流向,即這個基金會只資助已經有一定年齡但還沒有得到認可或者還可再挖掘的藝術家,從資助理念上消除藝術家的年齡焦慮,而那些已經得到社會很大認可,或者年輕藝術家就不能從這樣的基金會去申請資助。

基金會的資助流向是一個有關政策和學術的專業課題,是需要有專業的調研和形成章程的,尤其是公共基金會的建立。像現在這樣的資助(當然還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基金會,更多的是資本投資)似乎在反覆告訴青年人,過了這個年齡,你們就會被淘汰。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整個時尚好像都在用青年的名義來消費青年這個稱呼,在青年一群中挑誰更年輕而促成一代一代的浮躁派青年亂象,從而導致了太多的“趨同藝術”。大器晚成在這裡成了一種不可能再有的現實問題,而趁早做流行倒成了一種見效快的途徑,而這樣的運作系統會使思考停滯,熱鬧的表面下是各種藝術生長點的嚴重萎縮,今天青年一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就是如此。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