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藝批評的討論和批評,在過去的一年無疑是文藝界的重要事件。文藝批評自身的重要意義和獨特價值不必贅言,毫無疑問,當下繁榮文藝,加強文化建設,定然離不開批評的有效參與,批評的得力開展涉及諸多方面,確實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筆者認為其關鍵是要從陣地空間、學術空間、意識空間三個角度重構文藝評論的發展空間。
構建陣地空間
與現實文藝創作緊密關聯,並且呈現出不拘一格的文體風貌的優秀評論文章,是不容易創作出來的。批評活動也是一種創作活動,批評絕不是附庸。只有確保評論活動的獨立空間,才能發揮評論者的感受力、判斷力和創造力,為更多優秀評論作品的出現打開局面。文藝批評活動的有效展開、別開生面,必須獲得更多有效的陣地,並逐步加強、拓展自身發展的空間。回望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得力展開與《新青年》的創刊及精心經營是密不可分的,沒有這一陣地,民主與科學的呼喊必定不會嘹亮。
當前的文藝批評更是如此,批評陣地的加強既要加強組織上的建設,如近一年來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和各省評論家協會的建立和工作開展,中國劇協全國青年戲劇評論家研修班的舉辦和學術論壇的交流……同時,還要加強評論發聲平臺的建設,如報紙、刊物、網站、微信、微網志等一系列的媒體陣地。評論文章不是寫給自己自娛自樂的,它也要有自己的讀者,並與不同的讀者形成交流、碰撞,最終促進藝術上的提升,並推動藝術的發展。那麼,如果沒有展示的平臺的話,評論也就無從面世,因為不可能每個評論者都擁有自己的刊物,即使是自媒體也難以完全形成有氣候的批評、交流。對於如何加強評論平臺的建設,筆者認為主要要抓好以下幾方面:一、針對不同藝術領域,建立專業的評論報刊,原有的文化藝術類刊物可以增設評論版,以求加強評論建設;二、多吸納觀點新穎的青年評論家的文章,讓有銳氣、有活力的批評真正擁有陣地,以求形成理論上的爭鳴;三、提高評論人員的社會地位和稿酬,評論是一項艱苦的勞動,目前稿酬與創作人員的付出卻相差千里。
就文藝評論陣地建設的現狀而言,陣地不足和在現有“陣地”上,高品質的、有戰鬥性的評論文章尚不夠豐富,這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文藝批評活動是創造性的學術研究,是評論家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的成果。文藝批評的開展,尤其撰寫成文必須要建立在充分把握研究對象的基礎上,而不能簡單地從自身的感覺出發,偏離藝術對象本身及其思想寓意。也就是説,要想針對一部作品或一系列藝術現象和問題進行認真評析,沒有全面的把握和思考是難以寫出好評論的。這恐怕也是當前許多報刊苦於評論稿源稀缺的重要原因,好的文章畢竟還是不多。這就向廣大文藝評論家、批評家們進一步提出了新要求,批評的陣地建立以後還必須用批評家的筆守住陣地,打好每一場戰鬥,否則即使陣地不丟也名存實亡。
當然,批評的有效開展、批評空間的建立、批評陣地的鞏固,需要批評家及文藝界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只有給予評論獨立自由的空間,才能有枝繁葉茂、碩果纍纍的景象。
錘鍊學術空間
學界曾有學者説,整個批評現狀不好,沒有更多好的評論文章與創作密切相關,一定是創作出了問題。筆者以為,這種認識是不科學的。批評與創作實踐密切相關是批評的特點,同時它並不依附於每一部具體的作品;而且批評的視野需要更加寬廣,對藝術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注意的是,評論的開展不僅是要針對好的作品,對於整個創作中出現的問題更要清晰、準確、尖銳、深刻地提出來,並探索解決的方式。
批評家所從事的評論事業,是學術性活動,絕非炒作惡搞,即使是批評作品的不足之處也要心平氣和地本著提高作品、著力推動發展的目的,自由、平等、民主地進行。筆者認為,雖然批評必須具有學術性,但並不等於評論文章必須要引經據典,甚至受某種或某些理論的束縛而與藝術實踐遠離。批評的學術空間還包括:批評是一種特殊的創作活動,批評家要著力透過研究對象讓理論高度結合實踐,創作出具有自身特色、風格的評論文章。這樣的文章,浸透著評論家對作品的深入解析和獨特情感,具有獨特的可讀性和思想性。評論也是一種創作,只有實現讀者的有效閱讀和廣泛交流,才是對理論界、實踐界和普通觀眾都有益的評論。評論文章恐怕需要在理論家、評論家、創作者、行政領導、普通受眾等一部分人群或是全部中形成互動交流,否則何以實現和創作者的對話呢?優秀的評論絕非高深莫測,言之有物、觀點鮮明、深入淺出、通俗曉暢的創作,才是受大家歡迎的好作品。這樣的創作也許才是批評空間的重要內涵,是評論有別於理論的重要標識和獨特價值。
營造意識空間
所謂批評的意識空間,也就是如何認識批評、如何面對批評、如何接受批評。這不僅包括文藝批評的對象,包括涉及文學藝術各個方面的作品的創作者,生産、出品單位等;同時也包括從事批評、撰寫評論的各類從業人員。由於比賽、評獎、晉陞、政績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今的藝術行業工作者不喜歡那些“有批評的批評” ,特別是形成文章正式發表的評論。於是乎,我們在各類研討活動、媒體刊物上看到的評論文章,多為推介讚美之文。不少業內外人士對這些批評文章提出了諸多不滿,“批評失語”“批評家失去操守”“紅包評論氾濫” ……一系列對文學藝術批評的批評迎面撲來。不過,難道把這些責任完全歸咎於批評家就解決問題了嗎?其實,這些現象的出現與藝術行業工作者,即藝術批評的主要受眾群體對批評的上述態度息息相關。
實際上,藝術工作者應該認識到,文藝批評是批評家深入研究批評對象,並進行深入的分析、闡釋,推進理論思考和藝術實踐的獨特方式。批評也可稱之為評論,是對作品或作家、藝術家、導演、演員等的評價和分析。批評文章既包括對藝術特色風格等優長的肯定,同時也不可缺少地對其不足進行批評,否則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批評。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推進藝術作品的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指出不足、提出不同意見和修改建議的文章,不能簡單理解為否定、棒殺,當然,不能客觀準確地分析且進行不客觀的污衊、否定和攻擊等行為也是不可取的。如對一部戲曲作品的劇本、唱腔設計、表演、舞臺美術、戲劇結構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指出不足和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等,這樣的文章才是真正有效的批評,有些問題還可以通過這篇文章進而展開更深的探析。毋庸置疑,這樣的批評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充分的討論和論爭中才能使諸多問題更加明晰。相反,一味吹捧的文章不但浮皮淺薄、味同嚼蠟,而且對劇目的加工修改無一益處,實乃捧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