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家彭鋒:看不懂藝術不是觀眾的錯

時間: 2015-01-05 15:51:22 | 來源: 雅昌藝術網

首頁> 資訊> 聲音

彭鋒提醒:別被“大師”忽悠,從現在開始做起,你也可以成為藝術家

你知道20世紀最得到專家認可的藝術作品是什麼嗎?那就是杜尚的《泉》。但你看到這件作品時定會困惑:這就是男廁所裏的小便池呀。

你知道20世紀最昂貴的美術作品是什麼嗎?那就是波洛克的《1948年作品第5號》,超過10億人民幣,可它就是醬色底板上無數無序的線條。可能大家只能無奈搖頭感慨:看不懂美術作品。如何解釋這種困惑呢?

昨天下午,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國際知名美學家彭鋒教授登上武漢“名家論壇”,做了一場“看不懂藝術不是你的錯”的講座並作出解答。

藝術被“玩”壞了

彭鋒首先指出,大家不懂藝術,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是藝術教育存在缺陷。“在人的兒童時期,藝術教育的深入性、影響力是巨大的。我國的基礎教育重視數理化,不重視藝術,而前者是階段教育,後者是終生教 育。”在歐洲,藝術教育是非常普及的,中小學生可以隨時到美術館觀看美術原作,“要知道,看原作和看印刷品的效果和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二是大家被“專家”忽悠了。許多國人不是憑自己的眼睛來判斷藝術品,而是憑耳朵即“大師”、“巨匠”的意見來判斷藝術品,專家怎麼説就怎麼聽。

“此外,藝術家也是‘玩’得太過了,他們在挑戰我們的智慧。”彭鋒提到了曾因作品《天書》而引發國內外藝術界強烈反響的中央美院副院長徐冰,他花了四年多時間造了四千多個偽漢字,許多人感到不理解,認為他做了一件沒有任何作用的事。其實在藝術家看來,藝術是唯藝術的,藝術沒有任何用處,它只是藝術罷了。”

照相機逼出“印象派”

如何看懂藝術品?彭鋒也現場支招。他認為,藝術是較為固定的,縱然在兒童時代未受到過藝術教育,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也還是可以弄懂、弄清楚藝術的。

不過看懂藝術品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其次還要多看、多積累。

“西方人將藝術史陳設在美術館中,而中國是沒有美術館的,只有展覽館。在這方面,美國做得最好,任何好的美術作品,公眾都可以看到。”

彭鋒特別提到了繪畫藝術的起源,他説:埃及人畫畫不是用眼,而是用腦,。畢加索就繼承了這一點。但到了希臘時期,古埃及的繪畫風格遭到拋棄,焦點透視的

方式被運用於繪畫創作中。“在平面上創造出立體感,造成幻覺,所以西方的藝術是幻覺藝術。它的缺點是僵硬、死板、不生動。”而達芬奇名作《蒙娜麗莎》則解 決了這一問題,這幅畫似乎畫得不是特別清楚,留給觀眾想像的空間,這是智慧的繪畫,而不是純技術、純藝術的繪畫。

現場有觀眾感嘆印象派繪畫難懂。彭鋒解釋道:“印象派繪畫是真實的,是視網膜式的。他們的理念是:真實永遠是與時間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不能用古典繪畫的審美觀點來看待印象派。印象派的悲劇在於照相機的出現,科技的發展逼著畫家又要回到古埃及時 代,去畫心靈的産物,用形象、色彩去思考生活,去表現內在的世界,表現純精神的東西。這樣就有了20世紀現代派抽象主義的出現。”

先了解一點中西藝術理論

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中西繪畫藝術理論,對讀懂繪畫藝術也很有幫助。彭鋒現場對比了中西方繪畫理論的不同點。他認為,“把握中西審美的不同點,是需要時間的。”

他提到,中國畫追求的是生動和神似,如鄭板橋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及“手中之竹”,在外國人看來是需要長時間才能理解的。中國繪畫講究中庸,繪畫是人格的寫照,如同寫詩是言志的表現。中國畫的造型在抽象與具象之間,在似與不似之間。

而西方繪畫既有極端的寫實主義,也有極端的抽象表現。西方繪畫藝術中的人體多是裸體,西方人直接用身體來表現形狀,不需要外衣。他們認為,藝術主要是心靈的解放,而不是一種技巧,故將衣服去掉留下肉體。西方人還喜歡用數據來繪畫,如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上圖)就要放在框裏才行。

彭鋒認為,每個人都想成為藝術家,而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學藝術雖然應該很早開始,但人過中年之後也不遲。“多去博物館、美術館看看,多和藝術圈的人交流、積累欣賞美術作品的經驗。”

互動

電影為什麼離生活越來越遠

一位中年聽眾表示,如今的電影藝術越來越看不懂,“感覺現在的電影離生活越來越遠,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對此,彭鋒解釋道:電影已經成為文化産品,商業性很濃,它需要靠票房來積累價值,“電影動輒幾千萬上億的票房必須依靠觀影人數來積累。”因此必須降低趣味,做到足夠吸引觀眾,才能維持成本並創造出“價值”。而繪畫是靠品質取勝,一幅畫可以賣到上千萬,這是兩種藝術的不同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