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畫家缺乏文化修養技術再好也是二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0-09 12:58:18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讀書對中國畫創作的影響是多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近日,有媒體放出“狠話”:“中國畫整體品格的急劇下降就與藝術家少讀書、不讀書有很大關聯。”

那麼,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藝術家讀書多、有文化是否就意味著其創作水準高呢?下面,我們就請業內人士一品“讀書與創作”個中三昧。

廣東畫院專業畫家陳映欣——

讀書有時會扼殺

畫家的創作靈性

藝術的提高不像獲得知識那樣簡單,藝術創造需要靈性、悟性。閱讀對發展知識、學問有用,但學問好是不是就能讓畫畫得更好?二者並非有必然的聯繫。

不同的藝術,後面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支撐,哪怕同樣作水墨畫,實驗水墨和傳統水墨的要求就不一樣,倘若畫吳昌碩、齊白石那樣的寫意花鳥,那首先必須是一個文化人,不然做不到詩、書、畫、印的高度融合;但另一方面,我見過一些很有天分的小孩,他一提筆,隨心所欲間那些線條頗具靈性,可一旦在“有知識”的人的指引下,上培訓班學素描、色彩,走上了畫畫這條道,往往反而破壞了他的天分,泯然眾人矣。

我想,藝術的東西不是知識性的,有時候一個人讀書越多靈性反而少了。拿我正在彈的古琴來説,古琴的歷史、技術經過學習你都知道,但真的要彈出你想要的那個音,並不取決於你學問的多寡,而是取決於對“音”的理解。畫畫更考性靈、天分,沒有天分,學問再怎麼了得,書讀再多,也沒有用。那些認為一個藝術家必須要看哪些書的道理,我不以為然。悟道的路很多條,不需為做學問而做學問,我們應該容許一些畫家,他可能對讀書興趣不大,但他用畫筆來領悟這個世界。畫面本身具有生命力,作者的情感起伏,對世界和藝術的理解就在畫裏面,他不是通過文字來思考,而是通過“形”來思考。他們的心靈已經與自然有了天然的感應,對這樣的畫家,一定要求他讀很多唐詩宋詞?沒必要,這不是他擅長的,他有自己的一套方式讓性靈與筆墨高度契合。

現代水墨畫家題詩、題字越來越少,是否就説明綜合素養不夠?我覺得,首先沒有人規定中國畫一定得詩書畫印結合;其次,有些人在畫上題寫很多字,是為了表現自己有修養,懂很多東西,這是“裝”,不是真的“有料”。心中若無古意,題再多的詩,畫面還是躁動。一幅畫若有了意境,不著一字,也能讓人感受到。題字無可厚非,但不能以此來否定他人。

不過, 如今的畫家所處的這個時代,既幸運又令人困惑。當下人的創作,心不再專注和純凈。古代的將領,一番血腥廝殺之後回到帳營,可以拿出一把琴,月下彈奏,其身份和情感的切換、動與靜的轉換,如此統一在一個人身上。而我們現在,資訊、愛好、價值都碎片化,該動的時候動不了,該靜的時候也靜不下來。現代的畫家似乎被裝上了鏈條,隨著名利流轉,活得不那麼自由。就我個人來説,喜歡無功利的閱讀,在閱讀中人變得逍遙,獲得心靈的安慰。但是,這樣的閱讀,又與畫畫有何關係?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朱其——

缺乏文化修養技術再好也是二流

美術界曾流行過“畫家只管畫畫不用讀書”的觀點,尤其20世紀以來的抽象藝術、表現主義,都憑感覺處理點、線、面的關係,表達社會感受。但是真正在行業內受到肯定、在藝術史上留下地位的藝術家,肯定是學識淵博之人。

目前藝術界出現的讀書少的現象,我想也與學問最好的人不如交際能力強的人名利雙收有關,我們的社會利益導向機制和激勵機制並沒有傾向品學兼優的人。

藝術家、畫家需要讀書,這是不言而喻的:寫實題材的繪畫,具有情節的文學性,多看文學書籍肯定有好處;表現主義繪畫、抽象藝術和觀念藝術,需多看詩歌和哲學,其表現的情感也許可以更高級;水墨、書法,講究氣韻生動,需要國學、禪宗等素養,才能有書卷氣且超凡脫俗。今天的閱讀雖已多樣化,但作為優秀的藝術家,仍需通過精英的寫作來提高個人修養。如果邏輯性很強的理論著作讀不下去,可以找些感性類的文學、歷史來讀,這樣才有更大的情懷。如果連自己行業的發展史、思想史都不清楚,就不可原諒了。除了少數天才憑感覺能夠畫得好之外,缺乏文、史、哲的閱讀,缺乏後天的修養,一味陳列視覺的技術,再好也只能歸於二流。

中華民族一直是非常重視讀書的民族,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讀書無用論”能一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和某些行業內流行開來,可能與我們的激勵機制、利益導向機制並沒有傾向品學兼優之人有關係。民國時期,藝術家大多屬於中産階級,社會、經濟地位較高,因此氣定神閒,大師輩出。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美術界裏不太讀書的畫家在國際和市場上都出了名;九三宋莊的畫家整天喝酒、玩耍,一樣出大名、賺大錢;國畫界也有人靠忽悠老闆名利雙收。

這些不在文化甚至技法上下太多功夫也能成功的現象,導致畫家空前的自信。而放在古代甚至民國時期,藝術家畫得不好都不好意思拿出來;但現在,畫得不好的人可以到處行銷,缺乏文化榮譽感,也沒有文化羞恥感,這不正是文化衰落的體現嗎?

廣東畫院專業畫家黃唯理——

不提文化中國畫的路將越走越糟糕

山水畫大師陸儼少把繪畫創作分成“十分功夫”——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這種比例分配,其用意肯定了畫外的功夫和讀書的作用。如果不提文化,不注重綜合素養的形成,中國畫的路肯定會越走越糟糕。

美術中很多精妙的理論,如“守黑知白”、“繪事後素”都是從文學中演變而來,畫家不懂文學,後勁很不足。如今的畫家處在交通便利、資訊發達的時代,雖然渠道多、資訊量很大,反不如靠宅在書房裏飽讀詩書才能獲取知識的古人讀書多。有一部分畫家,認為憑藉感覺、才氣、天賦,不需要讀很多書,筆墨功夫也能做得很好,名利雙收。

讀書的效果並非立竿見影,它是慢慢滲透于畫作氣息和意境之中的,因此容易被忽視。但一旦讀書少卻很容易體現在創作上,最明顯的是題字和書法功夫,題字直白、缺少意境或者不題,都説明當代畫家文化的蒼白。當代中國畫不缺技法和生活,唯獨缺少文化和精神層面。現代畫家的技法,有古代人做基礎,站在大師的肩膀上,起點很高。比如山水畫,是中國畫發展得最完善的畫種,技法、構圖、表現方式,古人皆已探索。欲跨越古人,難度就體現在今天創作者文化和境界的深度之上。

在宋代,繪畫更強調技法和畫面的營造,文化含量不高,蘇軾雖提出文人畫,但範圍和影響不是很大,文人畫到了元代更趨成熟,至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論,貶北揚南,文化含量高的南宗得到重視。文人畫注重性靈和讀書,確立了文化的作用,給予畫家清晰的指引。文人畫的貢獻明確了畫家必須要有文化才能走得更遠,明確了寫意精神,而寫意精神正是中國畫最強調的性靈之精髓與體現。如果沒有文人畫的興起,中國畫肯定會走向沒落,工筆畫、工匠式畫家就會成為主流。現在很少有人提文人畫,而工筆的獲獎作品也多了,如果不提文化,中國畫的路肯定越走越糟糕。

我個人提倡讀“無用”的書,多讀文學的、文藝的、跨界的書,其實讀一本畫家的傳記並不比讀一本畫論的收穫少。

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

讀書未必成大器不讀書只能做畫匠

就藝術而言,並非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成大器,但不讀書的人絕對成不了大器。一位畫家,必須具備很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才能關注當下、走向未來。

確實,現在社會對藝術存在一種偏見,認為文化課不好的人才去考藝考,補點課,學點素描、造型,最後還真能考上美院。這種現象讓人們誤認為沒有文化的人也可以去畫畫,而畫家是沒有文化的群體。不過,我認為用西方美術的造型藝術概念來進行中國畫的改造和教學,已經對中國畫的本體語言、意象思維和精神性造成了損傷。學生以造型的觀念觀察世界,精神性不足也隨之顯露出來。事實上,中國畫裏有一些文化基因無法與西方造型藝術相容,這已成為當代中國畫發展的癥結所在。

新文化運動後,傳統文化流失嚴重,傳統藝術面臨重大的轉折,期盼著回歸、復古思潮的出現是時代的必然反應,也是文化需要。而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對於成為一個有傳統文化底蘊的畫家來説極為關鍵。可以肯定地説,畫家讀書是基本修為,不讀書只能是畫匠。在中國畫發展史上,藝術大師皆成長于文化名流之中。近現代也産生了不少學者型畫家,即某一專業領域的學者跨界揮墨作畫。

然而,藝術創作的讀書方式,不像理工科那麼嚴謹,藝術創作的範疇需要畫家根據其內在需要去讀書,有所選擇和偏好。有些畫面需要文字,他自然會傾向於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有些創作需要活躍的創意思維,那麼他自然會關注當代和世界的資訊。

需要明確的是:讀書只是手段,發展和創作才是目的。讀書之下的創作,最後還需歸結到創造性、思想性和成果建樹上。泡在書裏但創意出不來的大有人在;讀書越多思想越保守的大有人在;讀著讀著迷失方向、冷落專業的也大有人在。像著書的陳丹青已派生出“文學的陳丹青”和“畫家的陳丹青”,但很多人説他的畫作沒有進步,嚴重退步了。不同於學者做學問,可以用一輩子力量,皓首窮經鑽研某一個問題,畫家要把握當下,不然你的成果、你的貢獻在哪?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