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陳琳:不是做過展覽就叫策展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04 12:44:39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多位批評家、策展人近期紛紛發表文章,就中國策展現狀及藝術生態展開討論,多數在文中表達了對目前策展門檻降低、“策展人”頭銜氾濫等亂象的隱憂,甚至認為網路展覽及藝術計劃都是對現有策展制度的挑戰,對可能出現的“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未來景象感到焦慮。

公立博物館與美術館無論管理理念如何先進,畢竟從屬於官方體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的限制。過於前衛的藝術理念無法得以實現,一些策展人不堪束縛,毅然脫離體制,成為真正具有自主權的獨立策展人。1969年辭去伯爾尼美術館館長一職的瑞士策展人哈羅德·澤曼,被譽為“獨立策展之父”。

自由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獨立策展人擺脫了體制的束縛,同時也不得不捨棄體制提供的優越條件,如展覽經費、場地以及在機構中的頭銜等,相對於服務於固定機構的策展人,獨立策展人需更多考慮並有能力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獨立策展人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各個歷史階段策展人的職責和任務——他需要擁有廣泛的人脈和務實的工作態度,同時具有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判斷力,此外還有不輸于藝術家的創造力和不盲從於體制、權威的獨立態度。策展人作為職業發展到幾乎完備的階段,成為一個集藝術史家、評論家、鑒賞家、社會活動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藝術工作者。20世紀六七十年代,策展人的地位愈發凸顯,由幕後的趣味判斷者、藏品管理者變成藝術家的合作夥伴,以澤曼為代表的一批獨立策展人在此時一系列藝術運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受到空前矚目。

然而目前,策展人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過去,在資訊如此迅捷的網路時代,實體空間中的展覽不再是傳播藝術作品的惟一渠道,藝術家可以輕鬆地通過各種自媒體展示最新創作。各種層出不窮的線上展覽,省卻了借展、運輸、布展等技術性環節,在虛擬空間中將隨意幾件作品並置便完成了策展行為,策展的門檻似乎完全喪失。然而,在當代展覽的洪流中,又有多少“真金”在大浪淘沙中沉澱下來,在藝術史上留下一筆呢?在策展技術性問題幾乎消弭的當下,我們不應以展覽的規模與形式判斷優劣,而應以展覽所造成的影響和對學術發展的推進檢視其有效性。同樣對於策劃展覽的人,也不能單純通過展覽數量而隨便冠以策展人的稱號,一名合格的當代策展人仍需具備藝術史學識、藝術判斷力、學術寫作等核心素養,套用一句廣告語——不是所有組織過展覽的人都叫策展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