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徐冰創作的《鳳凰》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聖約翰教堂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展覽。徐冰可謂是當代最受關注的一位藝術家,他的作品一直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的視野中。近日,徐冰在接受《京華時報·藝術品投資週刊》專訪時表示,他不想成為一位具有符號性的藝術家,通過他的作品能夠帶給社會何種啟發,才是他所追求的。
■談作品
《鳳凰》財富中心“拒收”留遺憾
徐冰創作《鳳凰》歷時兩年,其間困難重重。徐冰表示,起初這件作品是為財富中心而設計,他使用的是這棟樓所廢棄的建築材料和工人們曾使用過的工具。他原本希望把這兩隻“鳳凰”放在該建築的大堂內,讓這種帶有粗糙感的鳳凰與金碧輝煌的大樓形成強烈對比,但未能實現,“起初,這棟樓的開發商對這件作品很感興趣,也很支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他們希望能夠在鳳凰的外面加上一層水晶罩。”但徐冰拒絕了,於是作品開始了巡展旅程。
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財富中心的“拒收”,《鳳凰》無法亮相紐約。但在徐冰的心裏,他還是有一絲遺憾,“我始終認為最初的空間是最適合的場地,但我發現,《鳳凰》在每個空間放置都會有不同的呈現效果。”徐冰説,起初將《鳳凰》懸挂在聖約翰教堂廳內,他還怕在偌大的教堂內懸挂這件作品會顯得小,但當它進入教堂時,徐冰發現多慮了,《鳳凰》不僅寓意更加豐富,視覺效果也更具有衝擊力,“雖然它傷痕纍纍,但是仍很美麗、有尊嚴,它帶著東方遠古圖騰的神聖感,與這裡的宗教和文明構成巨大張力。”
《木林森計劃》理想的實現並不空洞
《木林森計劃》最初是在2005年由美國聖地亞哥當代美術館等三家機構共同發起、策劃的一項提高保護自然文化遺産意識的項目,徐冰是其中一位被邀請的藝術家。之後,徐冰工作室開始延續這一活動,將孩子畫在紙上的樹變成真的樹種在地球需要的地方,足跡遍佈肯亞、巴西、美國等地。
在去年7月,徐冰把地點選擇在了台灣屏東縣三地門鄉。在徐冰看來,《木林森計劃》無法用裝置、繪畫、雕塑等任何一種藝術方式簡單定義,這個項目綜合了藝術、教育、環保意識、與自然共處的體驗等等。“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通過孩子們對這個活動的參與,讓孩子們懂得理想的實現不是空洞的,而是與現實産生關係後實現的。”徐冰表示。
■談爭議這都是對作品的關注
從“天書”到“地書”,從“何處惹塵埃”到《鳳凰》……各界對徐冰的作品褒貶不一,爭論從未間斷。對於爭議,徐冰一直保持著“淡定”,他表示,無論褒貶都是對作品的關注。《鳳凰》這件作品就曾引起爭議,有些人認為“鳳凰”題材是“俗氣”的,難以和當代藝術聯繫在一起。在徐冰看來,藝術家不能夠只把自己限定到某一種視角或領域裏,當代藝術圈被西方標準化當代藝術的框架影響太深了。
對於有人爭論他的“當代藝術家”身份,在徐冰看來,當代與傳統、東方和西方是能夠互相包含和轉換的,“當代不當代是一個時間的概念,但在中國當代藝術被誤解的層面比較多,有人一提‘當代藝術’就敏感,認為它不遵循藝術規律等,但我們應該是提倡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能夠體現這個時代能量的新思維方式,而這種新思維方式能夠獲取一種新的藝術表達語匯,推動正面能量的當代藝術,如何形式的歸類都不重要。”
■談回國
沒必要追隨西方藝術體系
1990年,徐冰接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邀請,作為榮譽藝術家移居美國。2007年,徐冰回國,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很多人談到融入西方的觀點,但是徐冰認為這是一種誤區,“很多人把自己融化掉了,成為別人。而實際上,如果你能夠給他們帶去新鮮的血液,並對這個領域有啟發,他們一定會認可你。作為中國藝術家,沒必要把自己鎖定在追隨某一類型的藝術體系裏。”
徐冰回國後,他創作的作品也發生了變化。關注當下是徐冰創作的重要思想,“這就是藝術源於生活這樣一個最簡單的理念,如果我一直生活在紐約,不會有這些現象引發我的關注,也不會有《鳳凰》。”
■談創造力
不能把風格流派太當回事兒
縱觀徐冰的創作,會讓人驚異於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徐冰認為他的思維活躍來源於他對當下社會問題、人類命運問題的關注,“如果我是一個麻木的人,不關注社會現狀,對當下很滿足,自然也就沒有做這些作品的必要。”
可能很多人認為藝術是需要很有創造力的,但徐冰卻認為,相比很多其他領域,藝術在今天未必是屬於最有創造力的領域。徐冰坦言,不要從風格、流派來考慮藝術,“不把這些風格、流派太當回事兒的時候,你的思維才有可能超越。”所以徐冰在創作時,並不注重一貫的風格,“很多藝術家在這個複雜的、吸引眼球的時代,貼上帶有自身標簽的符號來不斷證實自己,但是我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我並不想成為一個有一定符號的、一目了然的藝術家,我認為作品真正能帶給社會新的思考角度和啟發這才是最重要的。”
■談身份
教育家身份對藝術創作有益
徐冰具有雙重身份——藝術家和教育家,對於這兩個身份,徐冰坦言他毫無疑問更加喜歡藝術家的身份,因為創作對他來説是一件非常愉快和幸福的事情,“但是教育家這個身份對於學生和我自己創作都是有意義的事。很多時候我可以更加了解社會的現象,對於我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談到當下的藝術教育,徐冰認為很多時候都應該用“中庸”的態度來看待。中庸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高智慧。
>>記者手記
家和工作室連在一起
提到徐冰老師,從腦海蹦出的第一個字就是“忙”。徐冰老師的作品常在國際各大美術館展出,身兼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的他,也是各種會議的常客。由於他工作繁忙,本應在去年進行的採訪被擱置至今年。在徐冰老師看來,這樣忙碌的生活是充實的,“我的家和工作室是連在一起的,我覺得創造性的思維是隨時的,我特別喜歡創作,我的生活是由未知來帶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