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渠:對雕塑創作的幾點意見

時間:2014-03-25 11:04:54 | 來源:cafa.com.cn

聲音>

(一)

我國古代,曾經有幾個時期,雕塑藝術是相當繁榮的,在這方面,前人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産,到了近代,由於經濟和政治上的種種原因,雕塑藝術衰落了,全國解放後,由於黨和國家的重視,雕塑藝術才又開始發展起來,並培養出一批有才華的新人,逐漸形成一支隊伍。三十年來,雕塑創作是有成就的。

但另一方面,雕塑家們又覺創作積極性不能充分發揮,往往感到“無用武之地”。我們的雕塑藝術還未能和城市建設緊密結合,更好的為群眾服務。在我們許多城市的公園、廣場以及群眾活動的公共建築等地方,很少見到雕塑作品,這不是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限制,而是因為人們對雕塑藝術職能不甚理解或者不夠重視。

雕塑藝術,在人類物質文化生活中,很早就産生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古希臘雕刻,遠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經達到了那樣高的藝術水準。它之所以能夠産生、發展並留傳下來,是與人類的精神需要密切相關的。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産生和發展了自然科學、數學、哲學、政治經濟學等等,以幫助人們探求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推動社會前進,雕塑藝術,則是以另一種形式,出於同一目的産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所著意探求的是人類自身的力量,人的真、善、美,我們從許多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的雕刻作品中,可以了解到這一點,希臘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走的雅典娜的道路,“沒有勞作和辛苦,決不能得到真善美的東西”,成為古希臘許多雕刻作品的主題。他們塑造和歌頌的神和英雄,大都是智慧與勇敢的化身,寄託著人們在自然鬥爭和與敵人鬥爭的意志和理想。這些優秀的雕刻作品體現的純潔而高尚的精神,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陶冶人類心靈,直到數千年後的今天,仍然能使世界各國人民看了深為感動!我們可以想像,在當時希臘的城堡裏,到處是這樣的雕像,它將起著如何巨大的藝術作用!從歷史看,希臘神話和希臘雕刻所塑造的神和英雄的形象,曾經長期成為希臘民族驕傲和精神支柱,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的。

雕塑藝術的這種職能及其社會作用,是別的什麼藝術形式都代替不了的。我們這樣想,如果我們的城市建設規劃,將這個問題考慮在內,于適當的地方樹立一些為人類楷模的人物雕像,即能美化都市風光,又能陶冶人民性情,該有多麼好呢?!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優秀人物,我們當代又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為雕塑家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創作題材,只要幫助他們解決“用武”的地方,他們是會搞出好的作品來的。

這是我要談的,而且是要強調的第一點意見,其實是個老問題了,所以一提再提,希望能引起重視,以求得到逐步解決。

(二)

雕塑藝術的職能,是要靠具體形象來完成的。作者對他所塑造的形象和精神世界,刻劃發掘得愈深,作品形象的感人力量也就愈大。要創作一件完美的能夠感動人心的雕刻品,就要求雕刻家對自己所描寫的對象,既要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更要有強烈的感情。有形無情的雕像,是不能稱為好的藝術品的。

古代塞甫路斯有這樣一個傳説:雕刻家皮格馬利翁(Pygmalion),用大理石雕刻加拉蒂的全身像。在工作過程中,他傾注了全部感情于這位海中女仙身上;聚精會神地描繪她,刻劃她,當鑿完最後一鑿時,這個雕像竟然活了!這是個故事,但它説明創作一件藝術品,作者首先要有一顆赤誠的心,對於所表現的對象,要有對情人那樣的愛,要有按捺不住的激情才行。這個故事,使我想起了大家都熟悉的米羅的維納斯(Venusdemi1o)。古希臘雕刻家所塑造的這位美神,凝聚了女性的純潔,她那高尚優美,純真無邪的形象,不是至今仍然“活”在觀者心中嗎?這件作品能夠使人從大理石的形象上,感覺到散發著豐潤的皮膚的溫暖。從這件作品所給予人們那樣高尚的美的感受,不難想像這位古希臘雕刻家對這個雕像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感情!

一件動人的耐看的雕像,其藝術感染力往往是發自形象所體現的精神力量,曾經為列寧所稱道的羅丹的青銅雕像《思想者》,其感人之處正在於此。這件作品産生於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時期,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已顯露出資本主義更加混亂的特徵,一切醜惡和不義,給人們帶來了苦難,也迫使人們進行認真的思考。作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的羅丹,面對這種現實當然不能無動於衷。他所塑造的這個為痛苦和煩腦所困擾的強健的形象,仿佛渾身每一條神經和每一塊肌肉都處於緊張狀態,似乎他不僅是在用頭腦,而且是用全身的力量在思想。他象一個正在覺醒中的猛士,身體裏蘊藏著火山將要爆發時那樣巨大力量。這就是作者的義憤和激情賦予這個雕像的生命力。

我談這些,無非是想著重説明雕塑家對於自己所塑造人物,必須有真正的理解,必須是真正的熱愛。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這個比喻也許不恰當,但在這個西施(被描寫對象)如果能夠感動她的情人(雕刻家),她作為藝術的再現形象,就一定能夠感動觀眾,客觀作用於主觀,使雕塑家獲得描寫對象,主觀作用於客觀,使藝術形象誕生。這個過程是複雜的,但雕刻家的認識能力和表現能力,以及他對於被描寫對象的激情,則是作品成敗的關鍵。我們有些雕塑創作在這方面似乎還不夠注意,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究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由於作者對自己描寫的對象缺乏真正了解和激情,導致在表現上無能為力的緣故。

(三)

人們常説藝術貴在獨創,貴在出新。是的,藝術沒有創造性是不行的。這既涉及形式問題,也涉及內容問題,形式要不斷地創造,內容要不斷地出新,藝術才能向前發展。自從打碎“四人幫”強加於雕塑藝術的梗桔以來,雕塑創作又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新氣象,特別是表現在雕塑家們的思想解放,大家敢於在內容、形式、風格等多樣化方面進行大膽探索了,這是很好的現象。

任何藝術都有“流”的淵源,總是後人在總結了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新發展,這是中外藝術發展史所證明了的。我們的現代雕塑有兩條“流”,一古一洋。古的也好,洋的也好,都是為借鑒前人或別人的經驗,來發展和提高我們的雕塑藝術水準。但要記取“邯鄲學步”的教訓。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惜損害內容的表現,那就不好了。

曾經有人問我,叫“舊瓶裝新酒”行不行?這怎麼説呢?對於舊形式原封不動地加以利用,在詩詞創作方面有成功的作品。雕塑是造型藝術,它的內容對形式的依存,是不同於語言藝術的。我見過這樣的作品,把現實題材硬塞進漢畫像石裏,結果新內容被舊形式吞噬了,觀者只能看到“舊瓶”,而品不到“新酒”的味道!恐怕這不能算是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尊重,更談不上創新、向前發展了。

我們不能以叫“舊瓶新酒”來混淆“推陳出新”的概念一。推陳出新是內容和形式兩者都包括在內的。雕塑是形式感很強的藝術,但不能脫離內容為形式而形式。我們要求用不同形式來適應不同內容,甚至連製作材料如泥、木、金、石的物質屬性,以及作品安放的環境等等,都要考慮在內,這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內容的需要。儘管近來有人對“內容決定形式”這一命題提出懷疑,我還是欣賞我們古代藝術理論家劉勰的“水性虛而淪漪結,木質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的見解。我們要求的獨創和出新,不是僅僅在形式上玩花樣,而是要創造出新形象、新意境、新思想、新的時代精神來。

我們強調首先要出內容之新,是不是説選擇了別人沒有描寫過的題材,就可以獲得新意了呢?那也不一定。僅僅是題材的花樣翻新,也還是翻不出新意來的。藝術上的創新,首先在於作者對自己所描寫的對象,在認識上有沒有獨特的感受,在表現上有沒有獨創的方法。為了便於説明問題,舉幾首詩詞作品,譬如説,秦觀把楊廣的“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化為“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只在形式上玩了一個花樣,而在內容上卻毫無創新,所以不能給人以新鮮感覺。毛主席和陸游的咏梅,採用同一形式同咏一物,而其思想、意境、時代精神等等都各擅其勝。陸游的“咏梅”也好,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也好,都説明作者對於自己描寫對象的獨特感受,是藝術創新的必要因素。沒有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沒有自己對描寫對象的與眾不同的感受,跟在別人後頭學步,是創不出新來的。

以上三點意見,只是概略地涉及一般人物雕刻的創作問題,考慮得還不成熟,很可能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