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屆CAFAM雙年展“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邀請了來自全球重要藝術院校的6位年輕策展人,以每人各自的理念呈現一個策展板塊的形式,用“遊戲理論”“《金枝》的密碼——巫術、鬼魂,與面孔的經濟學”“沒有木偶比操縱者更愚蠢”“博物館地下室”“關於模糊性和其他遊戲形式”“物的議會,抑或,在持續迷惑的好奇中漫步”6個相互獨立的展覽,構成一個既國際化又極具實驗性的雙年展。
實話説,單從6個獨立展的晦澀名稱判斷,這大體是一個“不明覺厲”的展事。果然,開幕後廳中不同板塊間的作品各自為戰,相互間既沒什麼關係,也沒什麼邏輯,讓人備感淩亂與費解,直呼“看不懂”。展覽還引起了圈內對於策展內容、策展機制、美術館與策展等問題的討論。
好的策展人就像一名好廚師
身兼藝術家與策展人身份的邱志傑對此次雙年展給予了非常尖銳的評價,將策展稱為“標題黨的勝利”,認為整個展覽成為了各個策展人呈現其理念的立體PPT,使人無法分清這究竟是一次對作品的策展,還是整個就是一件策展作品。
談起此次展覽的核心,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本次雙年展學術指導余丁認為,策展人是一個需要經過系統訓練的職業,不只是簡單地組織或者寫篇文章。此次雙年展旨在向藝術界展示策展到底是什麼,以及策展人在展覽中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策展人的工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叫無形的手?對於一個展覽來説,是策展人重要,還是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重要?一個藝術展,策展是無形的手。而這個無形的手是隱藏在展覽裏面的,呈現在外面的是作品和藝術家。換句話説,藝術家和作品是顯性的、第一位的,而策展是隱性的、滲透在展覽中,通過藝術作品和藝術家來呈現的,所以‘無形的手’是一個調節的概念。”
作為此次計劃的總發起者,王璜生其實從策劃伊始就預見了可能存在的不同反應,他也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場展覽的意義所在。在他看來,“無形的手”不僅指策展話題,也涉及藝術創作。“因為藝術的産生和構成,不自覺地和政治、經濟、個人特性等有所關聯,而藝術家如何用自己的創作去觸摸社會‘無形的手’,並揭示出某些問題,是我們所關注的。”王璜生認為,策展人要有自己的立場和出發點,藝術是對社會、經濟等背後無形問題的追問,好的策展人就像一名好廚師,首先要去發現好“菜”,如何配置、組合、烹調出美味,並賦予宴席某種説法,即是策展人的工作和意義。
美術館要和策展形成合力
展覽期間,一場“美術館與策展機制”的圓桌討論,引發了美術館界對於策展現狀的思考。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策展人與國內美術館發生關係開始,關於“美術館與策展機制”的討論便一直持續至今。
“策展人概念的出現,實際上對美術館展覽方式和展覽觀念提出了挑戰。我曾經打過一個比方:如果説現代藝術涌現出很多黑馬,那麼美術館就像套黑馬的韁繩,最後把這些黑馬都拉到美術館的墻上、空間裏當做新的經典進行展示。所以美術館和現代藝術現象之間是一種博弈,而展覽策劃和美術館之間也是一種博弈。”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説,美術館是一個是相對固定體制的産物,有自己的結構、資金運轉方式和組織機制,不能輕易改變,但展覽策劃卻是一個具有創造性、思維性的活動,所以,如何將展覽機制更科學地納入美術館的運營機制中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中國的美術館大部分的場地靠著出租來獲取租金,這對於美術館的生態系統非常不利。據我所知,策展人一般都是帶了資金、策展意願和藝術家團隊去找展覽場地,這對於官方美術館是極大的嘲諷。所以,‘策展人的立場’要介入美術館生態系統在目前境況下難度很大,除非美術館有這樣的主動要求和需求。”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蕭山説。
目前,雖然各美術館已越來越注重加強自主策劃,館外的獨立策展人數量也越來越多,但真正實現兩種機制的科學融和卻並非易事。一方面,美術館界並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來具體操作,只是憑藉館長的個人表現和學術觀點來影響工作的順暢程度,這是不牢靠的;另一方面,除形成學術特色外,美術館有著自己的文化訴求和學術立場,這種立場能否與策展人達成某種平衡,也是對美術館館長的挑戰。
“當下有兩個説法,一是説中國藝術進入了策展人時代,一是説中國藝術進入了美術館時代,所以我們要考慮怎樣能在迎接、吸納、支援新的展覽觀念和展覽機制的同時,能夠使美術館自身的文化訴求有更多體現。美術館需要策展人,美術館更需要和策展形成一種推動視覺文化藝術發展的合力。”范迪安説。
找準特色進行突圍
那麼,美術館又該如何突圍呢?部分美術館的做法或許可以提供借鑒。
北京畫院美術館成立於2005年,作為北京畫院下屬的藝術機構,它一方面註定要像北京畫院一樣關注傳統,另一方面又面臨著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這樣的競爭壓力。“我2007年到那裏做館長的時候就一直思考要如何‘活’下去。我的策略是:關注傳統,把傳統拉到現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説。他的具體做法是,將每個展覽都盡可能地與當下結合。吳洪亮以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的“人生若寄——齊白石的手札情思展”為例,闡述了他的工作方式。“我們的策劃是希望從最具體的工作開始,包括開通了展廳的微信平臺以及觀賞區。在策展過程中,我們去尋找了大量有關齊白石的文獻、手札以及各種相關的東西,包括他穿衣鏡後面還有他的藥方和生活記錄等。同時,我們也希望折射出20世紀更多的東西,能向觀眾提供齊白石作品與世界藝術的關係,他與國際上藝術家們的交往,以及他對當下藝術創作的啟示等。”
深圳何香凝美術館是國內較早引入策展人機制的美術館之一,自1998年以來,與國內外諸多策展人進行合作,並形成了多個展覽品牌。“對任何一個項目來説,美術館管理層和策展人之間都要進行充分的討論,包括項目的確立、資金的來源等。在項目具體的執行中,策展理念一定要與美術館的學術定位、學術品質和發展方向相一致,不能有所損害或背離,這是必須堅守的。”何香凝美術館館長樂正維説,在與獨立策展人或其他機構策展人合作的過程中,也帶動了館內人員的提升和發展,不僅使他們學到了各种先進理念,也嘗試了很多藝術實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雖然名為“博物館”,但在建立初期卻沒有任何藏品。如此,怎樣實現一個博物館的最基本理想與建構呢?“這就逼迫我們不得不去重新思考策展與美術館的關係。”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説,“我們做了一些小實驗,首先是希望策展的來源能夠多元化,能夠走出單純的學院體系,所以會對有更多策展理想和熱情的人開放;其次我們把館內的教育部與策展部進行了合併,使有不同學術背景的同事能夠更好地溝通和切磋;另外我們還嘗試了一些扶持計劃,如‘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等,幫助他們在博物館的空間裏實現理想。”
文高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