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凱倫·史密斯:商業化改變了藝術區最初的功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03 11:37:17 | 文章來源: 今日中國

本世紀初至今,中國當代藝術可以算作一個時代。1989年的展覽過後,中國美術館在整個90年代沒有辦過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任何展覽。2001年,中國美術館重新裝修,很多大家認可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突然出現了,比如劉曉東和徐冰等。上海雙年展也從那時開始,中國有了國際化的展覽形式,這些現象都顯示出中國當代藝術又有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和方向。

和現在相比,上世紀後2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界人太少了。規模大小和人數多少,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這個群體的力量大小。年輕的藝術家越來越自信,不懷疑自己,不質疑自己存在的理由,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雖然從藝術創作來説,很多“自以為”的創新實際上早已有之,但這種自信的精神狀態很難得。

記者:從本世紀初開始,類似798這樣的大規模藝術空間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你如何看待藝術區興起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和作用?

Karen: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大部分官方藝術機構不太關注當代藝術創作,商業畫廊和私人藝術機構也不興盛。798這樣的藝術區正好彌補了這個空白,把當代藝術家和作品聚集起來,讓人意識到中國當代藝術是一個整體的文化場景。

記者:你對哪些中國藝術區印象比較深刻?在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觀察中,你看到這些藝術區的發展有什麼變化?

Karen:像北京的798、草場地,上海的M50,都有各自特點和定位。早些年的798藝術區,裏面各種藝術機構的差異比較大,不同畫廊在做不同類型的展覽,很有藝術熱情。

商業化是目前最大的問題。越來越多藝術家在798這樣的藝術區找不到合適位置。隨著藝術市場越來越活躍,管理者不斷提高租金,藝術區內也出現很多商業機構,比如設計工作室,賣顏料、服裝、禮品的小店甚至掩蓋了藝術機構本身。如今在798或者上海莫幹山藝術區,除非很熟悉某個畫廊,知道它的特點和定位,否則很難一下子找到有意思或有特色的藝術機構。

這些現象已經改變了藝術區最初的基本功能。藝術區應該是一個比較踏實的展示藝術品的場所。中國也需要更多不同類型的藝術區,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和參與當代藝術活動。

記者:據了解,798藝術機構中不少都有外國資金背景。你怎麼看待當代藝術市場中,“資本”與藝術家的關係?

Karen:很多社會因素會影響藝術家創作,而且有些不可避免。外資進入對中國當代藝術會産生一定影響,例如美國,它對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影響都比較大,而不完全只是對中國藝術。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並不太平,各方面問題很多,不過中國大多數當代藝術並沒有關注和探討世界話題,還是更多關注本土問題。我也不同意“只有醜化中國的作品才能被世界認可”這樣一種觀點,一方面,中國在轉型,社會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另一方面,目前在外國最受歡迎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比如張曉剛和曾樊志,他們的作品並沒有醜化中國,而是具有深厚的美學根基,從藝術史的角度看,這些作品無疑稱得上是中國當代藝術體系中的傑作。

如今很多人似乎有個習慣,就是不能冷靜觀察社會中的新現象和新問題。新現象一冒頭就如臨大敵,立刻會出來各種結論式的評論。對於“資本”這個問題,或許需要假以時間。時間會告訴我們,哪些藝術家是隨波逐流,哪些藝術家在回歸自我,又有哪些藝術家始終在坦率呈現內心。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