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歷史的意味”——傅文俊作品短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05 16:39:3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文/鄒躍進

傅文俊的攝影《退場》系列作品,向觀眾展示了那些從“崗位”上退下來,已經廢棄不用的機車、工廠等形象。“退場”的主題和作品的視覺效果都表明,作者是從一個現代之後的特定立場和視角,去呈現和表達現代工業文明這一對象的。這也就是説,傅文俊攝取的圖像,以及對圖像所進行的改造,不僅把仍然在場的工業文明給景觀化、藝術化了,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把他們給歷史化了。這意味著,對於作者來説,重要的並不是這些機車、工廠在經歷了漫長的使用之後,因老化,或被更先進的設備所取代而退出歷史舞臺這一事實,重要的是攝影作者對這些象徵著工業文明的對象所採取的文化、藝術和美學的立場與態度。

我以為傅文俊對這些“退場”的機車和工廠的興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它們形式上的美感。很顯然,這種美感是通過傅文俊的攝影技巧,以及對照片進行藝術上的加工和改造來實現的。在《節奏》、《線形結構》、《從何而來,從何而去》等作品中,作者有意識地加強了畫面的黑白對比,從而使在直硬的線條,黑臼灰的幾何色塊之間構成了一種張力關係和視覺上的美感。我認為這種美感來自現代機器美學,即抽象、理性、秩序和冷峻的美,然而,這種多少有些冷漠的美,作為現代工業文明的産物,在傳文俊的攝影作品中,則是溫馨和美好的,我想這與作者對其有著特殊的感情有關係。除了表達現代工業在視覺形式上的美感之外,傳文俊還對這些退出歷史舞臺的機車和工廠所包含的力量充滿敬意。在《大隱》、《力量》、《凝結於此》、《脊梁》這些作品中,傅文俊強化了作品中的機車、工廠的沉重感和滄桑感,以此展現它們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所承擔的重任,所做出的貢獻。所以,在形式美感上,傅文俊作品中的機車和工廠既是優美的,又是崇高的。

從第二個方面看,《退場》系列作品中那些銹痕斑駁的機車和工廠,老照片的視覺特徵,都仿佛在向觀者傾訴和呈現這些對象的歷史與人文意味。這種被傅文俊用藝術手法和敘事方式處理過的歷史記忋,在《情節》、《從何而來,從何而去》,《國計民生》、《秋的守望》、《退色記忋》、《大隱》、《遺留》等作品中表現得尤其充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懷舊,但因作者在作品中賦予機車和工廠以人格的內涵(如《秋的守望》、《遺留》)而使這種懷舊充滿人性的溫度。

傅文俊創作的第二批系列作品為《十二生肖全圖》。對重大事件的回應和攝影的觀念性是這批作品的兩個主要特徵。前者與今年發生的一件事情相關聯:佳士得在2009年2月23日至25日在法國巴黎舉辦“伊夫;聖羅蘭與皮埃爾;貝傑珍藏”專場拍賣,拍品中就包括1860年英法聯軍自圓明園掠走、流失海外輾轉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銅像。這一事件引起了中國人的強烈反應,也引起了中國政府、中國文物界的高度關注,原因在於這是一個超出了拍賣的經濟範圍而涉及到中國歷史和民族情感的一件大事。正是這一點促使傅文俊從藝術的角度來表現圓明園十二生肖雕塑與圓明園,以及上述發生的事件之間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説,對事件的及時反應,甚至能與事件同時發生和出現,正是攝影,特別是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的長處和優勢,就此而言,傅文俊用攝影回應當下發生的重大事件,並沒有什麼可稱道的。然而,傅文俊這批作品的意義在於,它們並不像新聞攝影那樣記錄當時發生的事件,而是在這一事件發生之後,把它置入一個更深廣的歷史中去對它進行反思。這顯然與他採取了觀念攝影這一當代藝術的方法來回應這一事件有關係。

傅文俊對這一事件的反思是通過把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或者説是讓當下切入到歷史之中的方式進行的。為此目的,傅文俊在《十二生肖全圖》的十二幅攝影品中,通過重復圓明園遺址的形象,強化了佳士得這次拍賣活動後面深層的歷史意味;而被作者強行置入圓明園遺址前面的十二個手提電腦,以及這十二個手提電腦中的十二個圓明園生肖圖像和中英文對照的説明文字,則無疑掲示和呈現了圓明園作為歷史留傳下來的遺址與當下世界的聯繫,或者説當下發生的拍賣事件在重構和敘述那段歷史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意義上説,《十二生肖全圖》對當下重大事件的回應,作為一種歷史觀,無疑強調了現在對於重新理解和反思歷史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