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黃梅:為中國和國際當代藝術對話提供平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03 17:46:4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窮盡:德國新表現主義》展覽現場(展洲國際藝術區3號美術館)

6月15日,《窮盡:德國新表現主義/當代藝術展》在房山區展洲國際藝術區舉行,這是有史以來來到中國規模最大的德國新表現主義展覽,為中國觀眾帶來了難得的參觀機會。7月6日,本系列展覽第二站將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舉行。圍繞本系列展覽及展洲藝術區的相關情況,藝術中國專訪了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德國藝術與教育國際交流促進會主席、展洲藝術區藝術總監黃梅博士。

問:首先想請您談一下舉辦《窮盡:德國新表現主義/當代藝術展》的初衷是什麼?

黃梅(以下簡稱黃):2006年我從德國帶了二十多位著名的美術理論家、評論家與藝術家到中央美院,我們舉辦了多場論壇、為德國與中國的藝術家一起舉辦了“視線——2006當代藝術展”,與易英教授共同主編“美術中的全球化與本地特色”論文、作品集,這個活動當時在中央美院舉行,展覽與論壇後來延續到上海與安徽,轟動一時,譚平副院長評價説:“我們中央美院從來沒有一次來過這麼多德國藝術家。”2009年德國的國家項目“德中同行“,是德國與中國建交以來在中國的最大宣傳,歌德學院院長阿克曼先生親自打電話邀請我做文化項目主任,策劃開幕式音樂會、電影節、舞蹈論壇以及一個小型美術展,結果我將最大的熱情與最多的精力投入到策劃一個大型的美術展,即“同行-德中當代藝術展”,這是中德美術交流歷史上參展藝術家最多的一個展覽,德國來了五十多位藝術家的作品,中國參展藝術家達到七十多人,因為是與中國合作,我與陳孟昕先生共同擔任總策劃,與銀小賓先生共同擔任中德兩種文字同名大型畫冊的主編。

今年我本來是準備休假的,陪我年邁的父母去世界各地轉轉。結果,展洲國際的董事長杜永安先生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做一個高端的國際展覽。當時距離開展日期只有三個月了,我是猶豫的。但杜先生説砸鍋賣鐵也要支援我做一個大型展覽。我被感動了,這恐怕在中國民營美術館裏還沒有先例。我放下自己手頭的翻譯工作、自己馬上要出版的系列小説準備工作還有其他一些工作,也立意配合展洲國際,要做就做最好的,在很短的時間裏策劃出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展覽。這個展覽,涵蓋6位德國大師,法國、奧地利、瑞士、波蘭、南韓等國當代頂級藝術家作品以及中國頂級藝術家的作品,從策展到開展三個月完成,並編輯出版一本近300頁,中、英、德三種文字的精裝畫冊,別説中國美術界的同行覺得不可思議,就是德國歌德學院也認為這樣的展覽一般需要至少一年的準備時間,但我們在三個月的時間裏做成了。

這個藝術展,我們將它命名為窮盡。言窮盡,因為不能窮盡。蒼穹廣袤、宇宙無邊、塵沙抖落、文化多元、藝術更新……以有限窮無限,難也。但是,我們仍然想:表達理想,表達努力方向,表達志氣,表達窮盡甘來的渴望……

問:這些珍貴的德國新表現主義作品來源於哪?您是怎樣把他們集中起來到中國展出?

黃:中國講人脈,我在德國工作生活二十多年,也積累了不少人脈。在德國的藝術界也有不少朋友,加上前幾次的展覽經驗。所以,一部分作品來自美術館,一部分來自博物館,一部分來自收藏家。這些藝術作品到中國的時候遇到了麻煩,6月15日是開幕時間,説出來可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直到14日晚上11點半,作品才運到展洲國際藝術區,工作人員連夜加班,把全部作品安裝完畢。

展出作品 A.R.彭克《明星衛士之18》

問:中國很多藝術家深受德國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影響,目前新表現主義在德國是怎樣的發展情況?

黃: 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一些藝術家也被歸屬為表現主義,略早一些的表現主義藝術家如挪威的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奧地利的古斯塔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 1862-1918年)、埃貢•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 以及與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基本同期的奧斯卡•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1886~1980)等。

繼中國認識了德國表現主義之後,興起于6、70年代,至80年代轟轟烈烈、影響波及整個世界的德國新表現主義對中國的藝術家如同與時俱進的及時雨。新表現主義重返繪畫的懷抱,是對西方,尤其是對美國二十世紀自六、七十年代起席捲全球的觀念藝術、波普藝術或者微小藝術的某種“逆反”,新表現主義的大師們如伊門多夫、基弗還在中國活動過,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們的作品也留下了他們對中國政治意識形態理解表達的痕跡,如基弗帶有毛澤東形象的作品,伊門多夫“70年代他曾屬於一個崇尚毛澤東思想的黨派, 被冠以“社會現實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名頭,當時的東德還曾稱他是“修正主義”,從這些名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極強政治性的藝術家”(百度百科),伊門多夫作為藝術家的經歷、行為與形象很讓中國藝術家羨慕與追隨。

如今我們處在二十一世紀,在新表現也“不新”了的時候,東、西方的藝術各自在怎樣發展呢?新表現之後的對話將怎樣進行? 這是我們對7月6日在中華世紀壇展出的一個期待。

問:7月6日將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展覽與目前展洲藝術區展出的展覽有哪些不同?

黃:包括中國美術家期待已久的《耶穌家譜》將在這次展覽中首次亮相。中德藝術家的作品在同一個空間裏展出,有對比、有交流。同時還會展出展洲國際藝術區組織中外藝術家黃河寫生的作品。當天下午,還有一場研討會——“對話新表現之後”,即為“中國表現”,將為中國當代藝術與國際當代藝術的對話提供一個平臺,這種對話與交流不是一次能“窮盡“的,而是無窮無盡,要不斷對話、不斷交流。

問:作為位於北京西南首個大規模藝術區,您對展洲藝術區的未來如何規劃?它的特色是什麼?

黃:展洲藝術區總建築面積達五萬平方米,設有徽派和西式簡約建築風格的藝術家創作室100套,每套面積100-400平方米不等。專業藝術展覽館有3個,1號美術館約1600平方米, 2號美術館約2000平方米, 3號美術館是VIP館,小而精緻,約650平方米,藝術館總面積達到4000多平方米。另有畫廊展區1000多平方米,並附有配套設施如專家公寓、藏家高端會所、內部精緻餐廳、咖啡廳、酒吧配德國原裝三角鋼琴等。園區綠化除眾多幾十年老樹外,還新植入萬株黃楊與300多棵櫻花等。項目總投資一億三千萬元。我想展洲國際藝術區正在通過高水準的展覽展示世界、中國以及園區藝術家的藝術精品,營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欣賞藝術品的良好環境,提供獨特的鑒賞、收藏藝術品的機會。

問:您在中德各生活過很多年,做了很多文化交流的活動,能不能談一下您做跨文化交流的心得?

黃:一方面,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人們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簡單。但另一方面,人們對彼此卻誤會更深,特別容易以走馬觀花的方式來探尋另外一個國家的文化,以為就對那個國家的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這就更容易導致不同文化的誤解。我認為當前跨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務不應該是簡單的交流,而是不同文化能夠真正有效的溝通,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記者 許柏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