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薛永年:談古代的畫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07 09:39:25 | 文章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古代的畫派,大略有兩種,一種是藝術傳派,另一種是地域群體。

  所謂藝術傳派,是因師承傳授和風格影響而成的畫派,唯一開派者創造性的畫風,引起了無數追隨者的學習,主宰了這一派的風格。就五代宋初的花鳥畫壇而言,畫史上説“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就是因為徐熙的兒子改弦更張,另創純用彩色描繪的沒骨畫,沒有形成流派。而黃筌的子侄們繼承黃筌的衣缽,形成了黃家畫派,在北宋初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所謂地域群體,是因思想、風格和創作條件相近而形成的區域藝術圈。這種群體,往往不只一名代表人物,若干代表畫家的風格既有一致性,又各擅勝場。每個代表人物也都各有傳派。比如,清初的婁東派,就以王時敏和王鑒為領袖。他們都是在新朝隱居不仕的望族文人,活動在江南的太倉一帶,繼承發揚了晚明董其昌提倡的“南宗”藝術,在筆墨勝於丘壑的山水畫中營造精神家園,然而作風又有不同。明代的吳門派,則在師承傳授的基礎上,形成了地域繪畫群體。

  不論藝術傳派,還是地域藝術群體,其出現與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條件,離不開特定地域的自然風貌、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比如,從五代到北宋初,最有成就的幾位大家,都左右了所在地域的畫風。在山水畫領域,李成的畫派風靡了齊魯,范寬的畫派影響于關陜,而董源的畫派左右了江南。清初的新安派,則是活動在皖南的山水之間的群體,既得黃山白岳之助,又受徽派版畫陶融,在藝術上取法元代倪瓚為多,善於以不同的方式在幽僻荒寒的境界中寄託提升精神的願景。

  古代的畫派,在晉唐五代宋已經形成,但被稱為某某畫派,基本與該派畫家無關,既並非自行定名,也未刻意打造。實際情況是,先有實而後有名,取名者是同時或稍後的學者與美術史家。作為傳派的畫派,有兩種取名方式,一種以開派者的任職取名,比如墨竹畫派中的湖州派,就是開派人文同去世後,據文同最後官湖州太守而取名。再一種是以開派人的籍貫的省或縣取名,浙派的名稱,源於開派者戴進是浙江人,戴進及其傳派畫家,並不主要活動在浙江,不屬於地域性畫派。

  作為地域群體的畫派,習慣上均以群體活動的地區名之,清代的京江派、海派、無不如此。前文所述的新安派,最早見於清代張庚的《浦山論畫》中,他説“新安自漸師以雲林法見長,人多趨之……是亦一派也。”關注點在於新安畫派的藝術淵源,比張庚早的龔賢,卻著眼于畫家取資的地域景觀,他把新安派追溯到明末,稱之為“天都派”。如眾所知,天都峰是黃山三大主峰之一,所以後人把天都派叫黃山派,也就不足為奇了。

  明清兩代,特別是明末清初以來,中國美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地域性畫派的興起和昌盛。這與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地域經濟文化建設的自覺不無關聯。不過也有兩個現象值得注意,一個現象是儘管有所謂金陵派、揚州派、海派之稱,但每個地區都不是只有一派,而是有諸多流派。以18世紀的揚州而論,除去富於創新精神的揚州八怪一派之外,還有傳統的小師山水畫派、二袁的界畫派、丁皋一家的肖像畫派等等。第二個現象是地域畫派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張庚即説“金陵之派有二,一類浙,一類松江。”意思是,17世紀的金陵畫壇,很有包容性,既有類似浙派行家的畫風,也有類似松江文人派的畫風。其實除去這兩派之外,還有石濤等個性派的畫風。原因是,清初的金陵,作為南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的中心,正是各家各派交流互動融合互補的重鎮。

  古代的繪畫傳派,也會在傳承中出現頗有創造性的新的流派,江夏派之於浙派如此,眉山派之於湖州派亦然。古代的地域性畫派的興盛,往往與地方經濟的繁榮、市場的興盛、文化的建設密不可分。認真回顧古代的畫派,深入研究古代藝術傳派與地域群體對文化發展的特殊作用,思考傳派特別是地域畫派盛衰的歷史經驗,借鑒古代先賢自覺按藝術規律推動畫派發展的舉措,都有利於今天美術的發展繁榮。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