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兩會上的美術家聲音(三)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11 10:01:57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山東省文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潘魯生:民間美術要活在當下

潘魯生今年是首次作為全國文藝界政協委員參加兩會,他提出的“文化惠農”等建議,也替民藝界眾多學者道出了心聲:“保護中國傳統民間工藝,關鍵在解決‘三農’問題。”

潘魯生結合多年來的一線調研,今年提出了《加強農村文化生態建設》、《建立和實施國家設計戰略》兩個提案,前者關注的是我們的文化根脈和土壤,後者關注的是産業鏈的高端環節和驅動力量。

潘魯生在多年下鄉考察過程中,發現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農村遭遇“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空心化”問題,他希望人們能充分認識農村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改變“用城市文化改造農村文化”及“送文化下鄉”的單一模式。從農村特色文化資源、農村文化主體本身出發,通過發展農村文化産業等多種形式,重建一種鄉土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文化生態如果不斷遭到破壞,發展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潘魯生説。

談起建設文化生態的具體措施,潘魯生提出設立相應組織機構統籌管理,將財政支農資金增量重點向農村文化産業方面適當傾斜,加快制定相關農村文化産業技術標準和生産規範,健全相關産權交易與融資平臺,加強商標註冊與保護,開展“國家農村手藝産業示範基地”建設試點,實施“農村手藝進城市”計劃等。

在致力於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的同時,潘魯生也長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在推行中國民間美術教育方面已經有30餘年,民間美術已成為辦學特色。從課程教學、田野調研到理論建構,形成了一整套教學和科研體系。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也樂於接受民間美術,既打下了傳統的基礎,也為創作找到了創意元素。潘魯生説:“藝術教學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和技法傳授,更主要的是熏陶、啟發和養成。”

就民間美術的教育而言,潘魯生認為,除民間美術的教材編撰外,還要開展田野采風調研和博物館研究,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民間美術的韻味,領悟其中的符號、色彩、造型語言和更深層次的造型觀念,以及民風民俗中形而上的追求。學生們還可以結合民間美術的學習,開展當代藝術創作和設計轉化。潘魯生還提到,在“手藝農村”項目中他們已經進行了嘗試,學生們從農村柳編、剪紙、土布編織印染中汲取了很多創意元素,設計了一系列傢具、服裝、時尚裝飾作品,這樣的成果對農村手工藝是一種創意提升。

“讓民間美術在當代生活中得到應用和發展,就是最好的保護與傳播。” 潘魯生最後説。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李象群:溜須拍馬的“批評”阻礙藝術發展

  除了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授課,李象群還是北京798藝術區零藝術中心的藝術總監。他一隻腳站在體制內,教書育人;一隻腳跨出體制外,有著自己的工作室和藝術中心。

  連續擔任幾屆全國政協委員的李象群,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2002年,著名的北京城市名片——798文化創意産業園區面臨被拆遷的命運,時任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李象群,向北京市人大提交了一份《保護正在發展的文化産業》議案,並多方奔走呼籲,為798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的保留及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李象群每一次都會精心準備提案,今年,他的提案是《關於通過主流文化渠道弘揚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他用自己在藝術創作中的切身體會和調研經歷,為中國美術的發展建言獻策。

  李象群提出,社會主義主旋律文化需要與時俱進,調整其內容形式與主流文化相呼應,有效地傳遞主流文化,在與其共鳴的同時,在辯證統一的發展中得到昇華。他建議,為社會主義主旋律注入當代性特徵,關注人類共同的話題將有助於為中國文化注入活力,有助於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傳統文化中還有一些不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內容。因此,應當大力推動主旋律文化與主流文化在辯證統一的關係中發展,擴容與包容當代文化發展的多樣性。”李象群説。

  此外,對於美術界的現狀,李象群也十分關注。他表示,近年來,各種名頭的學會層出不窮,這些學會是民間性質的,大多是為個人或少數人服務的,只要交錢就能進,完全沒有門檻。這類學會通過舉辦活動營利,帶有斂財性和欺騙性,攪亂了藝術市場。李象群認為,對於這類學會,國家應予以規範,“尤其是一些學會的名稱冠以‘中國’字頭,打著中國的旗號,做私人的事情。因此,應該把這些學會的‘中國’帽子給去掉。”

  當記者提到當今藝術批評較為薄弱的問題時,李象群直言,現在的藝術批評不是薄弱的問題,而是沒有的問題。“藝術批評家們現在誤導人。真正做到客觀批評的人太少了,藝術批評已經形成了一個圈子,在他們的文章裏看不到‘批’和‘評’,只能看到溜須拍馬。實際上,這種藝術批評只能阻礙藝術的發展。藝術批評的現狀與當下的環境有很大關係,需要改變的不是某個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的心態,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這不是短時間能解決得了的。希望觀眾對藝術批評持謹慎的態度,不要過於相信藝術批評。”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