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喬曉光:民間美術為現代藝術發展注入靈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19 09:41:47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火焰山(皮影) 清代

宇宙鋒(國畫) 1977年 林風眠

中國的現代藝術家們出於對藝術語言的探索和藝術風格的創新需求,自覺將民間美術的造型與色彩規律同西方藝術專業技巧相結合。民間藝術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藝術本身,而是一種有信念的生存智慧。民間美術為一條彰顯中國本土精神的藝術之路,指明瞭方向。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悠久而文化深厚的民間美術傳統,其鮮明獨特的造型造物傳統,代表這個民族最本真的文化面貌和審美風尚,也構成了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多元藝術格局。進入20世紀,在西方殖民文化與現代文明發展的雙重影響下,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民間美術不僅對本區域藝術發展産生了影響,也跨越國界,對世界現代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20世紀是一個民間文化與民間美術被發現、借鑒,並以此推動現代藝術創造發展的時代。

為現代藝術帶來靈感參照

西方現代主義的發端和民間美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民間美術作為一種民族活態文化傳統、普通勞動者的藝術,其內涵既包含當下的藝術形態和文化特色,也蘊涵這個民族早期最本色的文化基因。這也是民間美術和古代神話、原始藝術、土著藝術,以及兒童藝術相關聯的原因。民間美術淳樸的生活氣質、清新富有生命活力的藝術風格,以及大量隱喻性的文化符號和色彩象徵,不僅為現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形式上的靈感參照,也從藝術觀念上為擺脫傳統束縛、探尋現代藝術的發展之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高更是西方現代藝術中原始主義藝術觀念的開創者,他逃離巴黎現代的文明城市與貴族生活,投入到塔希提土著原始生活中去尋找自己的精神歸宿,這也正是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倡導的人性復歸的價值追求。高更將生命融入土著人原始的習俗生活中,也把土著人的民間美術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其代表作品《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去?》即是以西方油畫融合土著藝術和東方藝術的結晶。

在畢加索的《亞威儂少女》中,人物面部的“面具”形象同樣來自非洲黑人雕刻的靈感,非洲藝術對立體派的影響顯而易見。作為西方殖民文化的非洲藝術,影響了西方現代藝術的一代人。“野獸派”畫家馬蒂斯、德蘭和弗拉克等,都從非洲、大洋洲的原始藝術和土著藝術中汲取了養分,開創了自己獨樹一幟的畫風。夏加爾,一個具有詩人氣質的畫家,他的畫風帶有明顯的俄羅斯民間美術特徵。這個“還鄉的詩人”深深眷戀著他曾熟悉的俄羅斯民間生活,以及那些村莊、教堂和神話傳説。夏加爾的繪畫開端于立體主義畫風,最後進入一個自由的民間詩畫境界。他的藝術恰恰證明:在現代藝術中,民間美術對於一個離鄉詩人具有多麼重要的精神意義。

墨西哥壁畫運動是墨西哥本土文化精神的復興與革命,歷經近一個世紀,對美洲及世界都産生重要影響,在20世紀30年代也影響了中國藝術界。墨西哥的壁畫運動以開放的胸懷吸收了西方現代藝術的成就,但他們創作的精神主導,是向本土印第安民族藝術傳統學習,以表達時代和人民的生活為己任。這種自覺的追求民族精神的繪畫藝術實踐,已超越了壁畫本身,而成為人類藝術史中一個具有人民性的人文主義思想經典,這對今天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給水墨藝術帶來“民間”之風

在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西方的科學、文化以及藝術傳統對中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在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的同時,中國美術界也有融合民間美術進行實踐的先行者。林風眠正是東西方藝術融合實踐的代表人物,他在藝術思想和藝術形式上的探索,對中國美術界意義深遠。他借鑒民間美術的皮影、繪畫、陶瓷、木雕、色彩運用等多種民族藝術元素,在東西方藝術融合中追求繪畫意境的空靈、絢麗華彩的表達,以及東方藝術的清新與神秘。民間美術為林風眠提供了自由而廣闊的創作天地。

齊白石作為中國傳統水墨畫承上啟下的人物,他的人生和藝術都堪稱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期頗具代表性的經典。齊白石的水墨藝術歷經了由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巨大變革時期,一方面他的藝術集詩書畫印達到了傳統文人畫獨樹一幟、自成風格的藝術高度,但同時,齊白石又獨創了具有濃郁田園生活氣息和淳樸生命力的藝術境界。齊白石的藝術中隱喻著一個鮮活的自然、一個清新的田園世界。他回到了文人畫的真正源頭——陶淵明淳樸田園之詩的世界,回到了民間清新的生命世界。齊白石把民間美術和民間生活帶進了傳統文人畫的世界,他對傳統水墨畫在題材、風格以及藝術敘事上的實踐探索,都以清新質樸的境界為世人創造了一個吉祥和平的美好世界。

齊白石在家鄉湘潭村莊裏的童年生活,以及學做木匠雕花從藝的經歷,成為他一生創作的情感基礎。淳樸的鄉村生活、清新的田園自然景色、傳統的民間文化、雕花匠藝的生活以及民間美術的熏陶,成為齊白石一生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齊白石在傳統花鳥畫題材中融入了細微真切而又鮮活的民間美術花草情趣,使得傳統文人畫的書卷氣中多了一份民間美術的天然與藝匠的淳樸,多了一份人性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齊白石來自民間,壯年遠離家鄉,來到北方京城,並在此走上畫壇完成了他的繪畫人生。齊白石在藝術上又回歸民間,但回歸的已不是木匠阿芝的手藝了,而是天地萬物與人性一體的民間生命的精神世界。齊白石的水墨寫意世界預示了一個民間文化復興時代的到來,也為中國當代水墨的發展帶來了清新簡約的“民間”之風。

為本土精神藝術之路指明方向

19世紀初,歐洲各國先後完成工業革命,大量産品投放市場,但設計滯後。工廠只追求生産流程、銷路和利潤,藝術家尚未介入工業産品的生産。直到19世紀下半葉這種趨勢才得以扭轉。威廉•莫裏斯等人首先提出“美術與技術結合”的原則,在英國發起“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他們反對純藝術,主張藝術家應從事産品設計、工藝製作。

然而,進入20世紀後,日本的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柳宗悅卻認為那些無名的匠人為大眾生活所製作的工藝品才是真正的工藝,他于1926年發起了影響深遠的“日本民藝運動”,並籌款興建民藝館。雖然這一運動受到“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影響,但相比之下,柳宗悅的民藝運動對“民眾工藝”的回歸更加徹底,也更具東方日本式的樸質與唯美,同時影響了中國民藝學的形成和發展。

在民藝學之風的吹動下,中國的現代藝術家們出於對藝術語言的探索和藝術風格的創新需求,自覺將民間美術的造型與色彩規律同西方藝術專業技巧相結合。一些高端奢侈品牌的産品設計研發也開始把目光投向民間美術,有些品牌直接提出到中國傳統手工藝中去尋找靈感,發現民間技藝和材質。民間手工藝品的材質與低碳時代倡導的價值觀念一脈相承,設計研發和造型繪畫都回到樸素的身心智慧中去發現靈感。在這一求新求變的探索過程中,很多藝術家逐漸意識到,民間美術的背後是一代代人用身心創造的生活與生存智慧,在民間生活中蘊涵著深刻的民族文化經典。民間藝術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藝術本身,而是一種有信念的生存智慧。民間美術為一條彰顯中國本土精神的藝術之路,指明瞭方向。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