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杜曦雲:一次拍賣審視當代藝術走向太草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5 08:35:05 | 文章來源: 成都商報

10月9日,藝術策展人顧振清的一條微網志引人注目:“2012年10月7日也許是藝術圈選擇遺忘的一個星期天。當晚香港地區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拍上,貼有中國符號標簽的當代藝術名家幾近遭遇滑鐵盧,或在泡沫擠乾的底價位上不斷流標,或以市場價30%或更低的白菜價成交。”這條微網志被很多人轉發和討論,雅昌藝術網迅速跟進這條微網志,在10日發出了專文《香港秋拍調查系列之四:蘇富比引發當代藝術的結構調整?》。與顧振清的尖銳論點相比,此文側重的是市場明星新排名的産生,和當代藝術消費需求的轉移。

作為整體的中國當代藝術或其中的某些方向,在每一次拍賣上的起起落落,既受全球經濟局勢等強力影響,也與藝術市場內部的複雜因素相關。從一次拍賣的表現來斷言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趨勢和走向,可能會草率。但決定藝術作品的學術價值和市場價格的基本判斷標準,可以比較清晰。當代藝術這幾年在市場上的價格飆升,總是伴隨著“炒作”這個字眼。“炒作”的因素肯定有,但哪個行業沒有“炒作”呢?無論再怎麼熱衷於“炒作”,藝術作品的學術價值是核心實力所在。學術價值方面,關注當代社會的重要問題,並有精彩的表達方式,是當代藝術的基本判斷標準。這兩方面有所欠缺的當代藝術作品,無論再怎麼大肆“炒作”,價格上升幅度和穩定性都是有局限的。

從這個角度看,“貼有中國符號標簽的當代藝術名家”之所以能在1990年代以來的國際重要展覽中佔有一席之地,並被歐美的重要美術館收藏,是因為他們切入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重要問題並有精彩的個人表達。在被國際學術系統認可後,他們才能在藝術市場中被“炒作”到高價,並持續至今。10月7日的這次拍賣沒有繼續保持高價,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名家只是複製自己在1990年代的成功樣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與當下的中國現實越來越疏離,批量複製到一定地步後,國際學術系統不再繼續接納。同時,當這些作品的價格不斷上升到一定地步後,達到了可被承受的上限。

但即便如此,這些藝術家的學術方向依然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最重要方向。他們在這個方向上奮鬥並有所成就,當他們因為市場利益的牽制等因素而停步不前時,需要新的生力軍接過接力棒來繼續前行。學術價值和市場價格的新一輪重量級人物,將從這些拿接力棒的人中間産生。

“貼有中國符號標簽的當代藝術名家”們,在他們的同輩藝術家中,是學術和市場的頂尖。如果他們的市場價格不理想的話,那些和他們藝術方向不同的同輩藝術家們,不太可能趕上並超越,而是很可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